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建成
瑶村自古就有舞龙灯闹元宵的习俗,据说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能力,对于农业而言,风调雨顺在生产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瑶村百姓自古以来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不仅如此,关于瑶村的舞龙灯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的某年,瑶村久旱无雨,田野禾苗焦枯。为此村民置备祭品到千亩田龙潭,朝拜老龙,祈求降雨解救旱灾。祭祀仪式结束后,村民从潭中舀一竹筒水,抓二只虾放入竹筒装好带回。据说村民们在返回途中不能遇见行人,只能夜间走小路,九天后才返回村。当将竹筒内盛放之水和虾,倒入村头标山崖下的潭中,顿时乌云密布,时隔不久就下起大雨,解救了旱情。
那年秋后,几个求龙降雨的村民到东海普陀朝拜观音菩萨,眼见海下面有青黄二条龙在水中游动,龙的前面高照一灯,上有“蔗岗瑶坡”之字,便驻足仔细观看。此时主持和尚走过来问道:“施主是淳安人吧?”村民顿感惊讶,回答:“是。”主持和尚又说:“你们的虔心诚意已感动东海龙王,龙王已点化你们村,将青、黄二条龙放游你们标山崖潭中,保护你们村年年不受旱灾。”从此,瑶村村民为了答谢龙王的点化之恩,仿龙形编织青、黄二条竹龙,于每年元宵节举行舞龙灯活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舞三夜。
瑶村的龙灯为竹龙,龙灯的配置很有讲究。村里的余仁干今年已经89岁了,他是瑶村为数不多的制作龙灯的能手,也是常常担任龙灯头的高手。说起龙灯,他如数家珍,从他口中得知,一支龙灯由龙灯头与十七八节龙身组成,长达数丈,龙身内可点两支蜡烛。龙灯头平时就存放在祠堂里,而一节一节的龙身则由村民自己保管,等到元宵节前夕,村民再集中连接、装裱,连接的材料是自己纺织的青布,装裱用的是绵纸,为了制作龙灯,每年在元宵节前,村里的人总要忙乎三四天。每支龙灯还要安排一个举铁篓(照明)的人,一个提挈盒(回收香,盛香灰用)的人。一支“青龙”,一支“黄龙”,若干擎旗的,举牌的,加上敲锣打鼓的,算下来,瑶村的舞龙灯团队起码要五十人以上。
关于舞龙灯,老祖宗也是定有明确规矩的。一是凡舞龙者须壮劳力,为了和谐舞龙,亲兄弟不能在同一组,一定要分开在其他组舞龙,这样就尽量避免争斗闹事;二是舞龙灯有一条禁忌,舞龙灯的人晚饭不能吃荤,要吃素,舞完龙灯后才能吃荤,据说吃荤舞龙灯,龙灯会被烧掉;三是舞龙灯唱大戏相结合,从正月十四持续到正月十六,而且舞龙队会对三个晚上的行进路线作明确规划,每晚舞龙灯,前面火把、旗牌、锣鼓开道,鞭炮齐鸣,朝香火厅、大会堂、绕村道串游,舞到村前湖沿边,在灯光照射下,湖面上映出了青、黄二条龙影;四是全村村民在元宵节盛邀亲朋好友,晚上在家中摆设香案点烛焚香,燃放爆竹,在自家门口迎接龙灯,还给龙灯包红纸包,求龙灯赐福;五是正月十六晚上,舞龙灯活动即将结束时,允许人们抢摘龙灯胡须,抢到胡须的人会迎来好运,这些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瑶村舞龙灯闹元宵,从传承文化的角度看,已坚持数百年,故早就声名远播,尤其是在我县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的节日里,瑶村舞龙队有幸受邀去县城排岭展示。十月一日当天,伴随着阵阵锣鼓声,由三十多位壮劳力轮番操纵的两支龙灯活跃起来,时而蜿蜒腾挪,时而前后翻转,精彩的表演引得居民倾巢出动,万人空巷。
眼下瑶村龙灯经常受邀去县城参加重大的活动。瑶村龙灯,舞的是龙灯,火了的是元宵节,传承的是优秀文化,凝聚的是一代一代乡村百姓的人心。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徐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