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利归
汾口区
清朝末年实施划区而治,是县辖区的开端。但不同时期,区的行政级别和管理范围有所不同。汾口区管辖范围最大时包括郭村区和大墅区。
从清末明初乡级区划情况来看,清朝宣统二年,遂安县施行城镇乡自治制,划县为城区、东亭、安阳、杨村、太墅、横沿、汾口、中州、霞社、郭村、夏洲、鲁村共十二区。汾口区辖十二、十四都。另外横沿辖十都、夏洲辖十一都、鲁村辖十五都。宣统划区而治,设区议事会、董事会;议事会设议长、副议长、议员,董事会设乡董、乡佐,所以其行政级别相当于现存的乡、镇。
民国四年,编查户口,改区为六:城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西北区。民国十七年,施行村里制,区仍其旧,编村一百七十七。其中十、十二、十三、十四都属于西区,十一、十五都属西北区。
这种划区,比较宣统划区,数量减少,范围扩大,但其在行政区划上没有如今的乡镇行政区设置,所以所谓六区,仍然相当于现存的乡镇。
民国十九年始有行政区划上的“县辖区”,这种划区,是县与乡之间的一级机构,承担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分管若干乡镇。民国时有以方位名区,有以序数名区。
民国十九年,遂安县划六区,并设区公所。民国二十一年9月,全县划为四区(东、南、西、北)。一镇一百八十五乡。民国二十三年10月,全县划为一镇四十九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全县编为五区一镇十九乡一百九十四保两千两百二十八甲。一区辖汾口、水南、武强乡,二区辖芹岭、新安、瀛山乡,三区辖横沿、洋村、大同、潘川乡,四区辖安阳、协和、乳庄乡,城区辖狮山镇、乐峰乡、武泉乡、郁社乡、龙驾乡、东亭乡。民国三十四年10月,各区署裁撤,二十乡镇建制沿袭至解放。其中一区和三区的横沿、潘川及城区的龙驾乡属于后来的汾口区。
1949年5月遂安解放,分设五区,乡镇不变。12月(组织史作6月)划分建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区和城关区,均建立区人民政府,并委任区长。城关区署址城内,第一区署址汾口,第二区署址芹川,第三区署址百亩坂,第四区署址在山后,第五区署址在吴家。1950年6月撤销城关区建制,所属乡归五区辖。9月,区政府改称区公所。全县新建为六十个乡、一个镇人民政府。一区:汾口、中洲、余家、樟村、龙门、龙山、仙川、鲁村、下坑(霞源)、茅坪、界川、郑家、宋祁、叶村乡。三区:横沿、沂许(墅)、夏峰、铜山、大同、塔岭、潘川、石峰、洋村、珠洞。
1956年4月,撤销第一、二、三、四、五区的建制,六十一乡镇并为二十五乡镇,直属县人委,10月后由各区工作委员会领导。一区辖余家、叶村、汾口、水南、龙山五乡。三区辖横沿、毛家、洋村、夏峰、铜山五乡。其中水南乡由界川、龙门、郑家、宋祁乡合并建立。汾口乡由仙川、霞源、汾口乡合并建立。茅屏乡由鲁村、茅屏、龙山乡合并建立。横沿乡由石峰、塔岭、珠洞、横沿乡合并建立。毛家乡由沂墅、泮(潘)川乡合并建立,直到1958年10月两县合并。
1958年10月,淳安、遂安两县合并,进入人民公社时期,此时撤销区级建制,联乡办社,建茶园、威坪联社和三十一个人民公社。同年10月,水南、叶村、汾口、茅坪乡并建为红旗公社,11月改称汾口公社;横沿、毛家乡并建为五星公社,11月改称横沿公社。
1959年5月,公社规模调整,余家公社并入汾口公社、 横沿公社并入夏村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乡级)。
这个时期,汾口人民公社下辖中洲、余家、水南、龙门、叶村、汾口、龙川、龙源八个管理区。
水南管理区,1959年6月,建立郑家管理区,1960年1月改称水南管理区。龙门管理区,1959年6月建立,1960年1月并入水南管理区。汾口管理区,1959年6月建立。龙川管理区,1959年6月建立。龙源管理区,1960年4月从横沿公社划入。
横沿人民公社则由原来的夏村公社改建而来,1959年5月建立夏村公社,7月改称横沿公社,下辖龙源、横沿、三后、洋村、夏峰、铜山六个管理区,1960年4月撒销。
其中,龙源管理区,1959年6月建立,1960年4月划归汾口公社管辖。横沿管理区,1959年6月建立,1960年1月撒销。
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全县设里商、青溪、临岐、唐村、汾口、大墅、郭村、梓桐八个区,并以乡(管理区)为基础建立五十八个公社。1962年4月,余家公社分为余家、樟村两个公社;龙源公社分为龙源、横沿两个公社。汾口区下辖樟村、余家、中洲、汾口、龙川、叶村、郑家、龙门、横沿、龙源十个公社,驻地杨旗坦。
1965年,郭村、大墅二区并入汾口区,横沿公社并入龙源公社,中洲公社并入余家公社,龙门公社并入郑家公社。1966年6月,增设新安江区建制,下辖新建的威坪、光昌、淡竹、百亩畈公社和从汾口区划入的凤山公社。1968年9月,撤销新安江区建制,百亩畈、凤山公社划归汾口区管辖。汾口区下辖姜家、郭村、双源、浪川、郑家、樟村、余家、汾口、龙川、叶村、龙源、大市、安阳、枫树岭、夏峰、上坊、铜山、白马、凤山十九个公社。
1969年2月,樟村公社并入余家公社。汾口区下辖姜家、郭村、双源、浪川、郑家、余家、汾口、龙川、百亩畈、叶村、龙源和1970年12月划归大市区辖的大市、安阳、枫树岭、夏峰、上坊、铜山、白马、凤山十九个公社。
1981年3月,郑家公社分建为杨旗坦镇和龙门公社,撤销郑家公社,恢复樟村公社。5月,撤销梓桐区,成立姜家区,郭村、双源、浪川、姜家(分为姜家镇和双溪公社)四社划归姜家区。10月,龙门公社更名为界川公社。汾口区管辖叶村、汾口、樟村、余家、龙川、百亩畈、龙源、界川八个公社和杨旗坦镇。
1984年3月恢复乡人民政府,恢复中洲乡,汾口区下辖叶村、汾口、樟村、余家、中洲、龙川、百亩畈、龙源、界川和杨旗坦镇十个乡镇。
1985年5月大市乡改为大墅镇,全县共建立六个区。
1992年5月,杨旗坦镇、汾口乡、龙川乡、界川乡合并为汾口镇。中洲乡、余家乡、樟村乡、叶村乡合并设中洲镇。
1992年5月,撤销汾口区建制,汾口区公所随之终止。
因撤区并乡,1992年5月,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以原区的建制设临岐片、威坪片、青溪片、姜家片、汾口片、大市片六个农村工作指导组,并任命各片指导组的组成人员。1993年5月至12月间,各片的组成人员逐渐分流,其机构自然终止。
1997年10月成立六个片工作委员会。汾口片工作委员会下辖汾口镇、中洲镇、百亩畈乡、龙源乡,全片一百四十一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区,至2001年撤销。
汾口镇
作为乡村集镇,汾口村工商店铺成街,清末民初即称作“昏口镇”“汾口镇”或“汾镇”。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则从1981年3月建立杨旗坦镇开始。
杨旗坦,有名扬旗坦,又称洋溪滩。据民国《川南郑氏宗谱》记载,宋元时古溪上(武强溪北)曾设扬旗驿。川南郑氏廿四公,字时源,号杨山。其子郑宗俭,字子慎,号临轩,尝爱扬旗坦风景之胜,遂自珢门卜居古溪。郑宗俭,生于明朝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年)七月,卒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宗谱都称扬旗坦村,“扬旗”二字何时何因改为“杨旗”,没见确切记载。民国十九年《遂安县志》中已经称作杨旗坦村。《地名志》称,明嘉靖十年郑祖廿四公号杨山,曾爱古溪风景,绿杨翠滴之胜,建房于古溪北岸,取名杨旗坦。宗谱中没见杨旗记载,是否与杨山公有关,不能确定。
1958年,新安江水库形成,原遂安县狮城镇部分部门机构如医院、学校等转移到汾口晏家庙、茅山一带,狮城镇部分居民安置于汾口、畹墅、狮朝等地,原遂安县武泉乡新民村迁移到经门、简门村安置。于此同时,在杨旗坦村后的黄泥岗开发建设安置点。1960年以后,区公所、医院、供销社等进驻黄泥岗。1961年相关移民改迁杨旗坦居住,同年成立杨旗坦居民组。1968年设立汾口公社杨旗坦居民领导小组。1981年3月属杨旗坦镇管辖,命名杨旗坦居委会。杨旗坦也成为汾口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新中心。
1981年3月(另有资料说是1981年2月21日建立杨旗坦镇),郑家公社分建为杨旗坦镇和龙门公社(10月更名界川公社),郑家公社撤销。杨旗坦镇由汾口公社杨旗坦、新民、舒翠、田畈里四个大队和郑家公社郑家、经门、简门、桂柱石、洲上、宋祁、强川口、富占源、三底、强川源、强川墈十一个大队以及杨旗坦居民区组成,驻地杨旗坦镇杨旗街。
1992年5月,区乡镇撤扩并,汾口区撤销。杨旗坦镇与汾口乡、龙川乡、界川乡合并为汾口镇。
2001年8月10日,百亩畈乡与龙源乡合并设立横沿乡。
2006年6月19日,横沿乡并入汾口镇。当时汾口镇辖一百零一个村民委员会、一个社区。历经多次行政村调整,目前汾口镇辖四十二个行政村一个社区。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谢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