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今年春节,淳安县开展了“喜乐淳安年·非遗闹新春”非遗进景区、进酒店等系列活动。舞狮子、舞龙灯、传统戏曲展演等热闹喜庆的活动,再次拉近了我们与淳安“非遗”的距离,让我们这个春节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
图文来源:淳安发布
睦剧
唱出美好的生活
“呀子依嗬呀……”当这样的哼唱和旋律响起时,很多淳安人知道新春里有地道淳安特点、热闹喜庆的一个节目登场了——睦剧。每逢春节,淳安的一些剧团和表演团队会带着睦剧表演走进乡镇村庄。
淳安睦剧起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全国现存的300余个传统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杭州地区仅有的2个地方剧种之一。它曾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三角戏,早期演出仅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角色,三角戏因此得名。
传统的三角戏表演对舞台要求不高,大多在草台、庙堂、圈围、祠堂演出,因地制宜,就地开场。
作品内容大多展示的是田间地头、男耕女织的日常生活,当代的原创作品也以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新朴实的表演形式,表达淳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角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自身特色,借鉴其他剧种经验,并顺应时代发展将三角戏改名睦剧,大胆革新,进行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使三角戏破茧蝶变,具有守正创新的革新精神。
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离不开每一个淳安人的关心、支持与热爱,让我们用心发扬本土瑰宝,共同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
汾口草龙
祈愿新年一切都好
舞龙,是淳安人在春节等一系列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庆祝活动。
舞龙,不仅仅是营造节日的热闹喜庆氛围,而且更多的是大家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祈愿新年一切都好,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寄托和展现。
淳安汾口草龙,始于明代隆庆(1566年——1570年)年间。据传,有一年赤川口村发洪水的前一个晚上,一条老龙托梦给该村村贤余四山,说它藏匿于村后洞内,将借洪水之际出山,要求村民们伐竹搭笕,将洞水引到村外溪中,以助其从水笕游出,否则一旦出山,会给村民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第二天早上,余四山按梦中所示召集村民,砍竹拱笕,老龙果真从水笕中游出。洪水慢慢消退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这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了纪念这条益龙,村民当晚就利用土材料毛竹、稻草、柴枝条,扎成一条长长的草龙,在村里舞龙,以示纪念。从此,赤川口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扎草龙、舞草龙,一直到现在年年如此,代代传承中秋舞草龙的习俗,从不间断。
近几年,汾口草龙作为淳安“非遗”的一部分,经常出现在一些大型的庆典活动、旅游展演中。
汾口草龙的制作过程非常有特点。村民们把家里的干稻草拿到一起,按照龙头的模样用草绳边叠边捆,绑成鼻子、嘴巴、眼睛和高高的前额,反复叠绑,直到叠得最像的时候才算成功;然后,把稻草分成三股打成与龙身同样长的粗辫,捆扎在龙身之中。龙身的直径达到十八厘米,每条龙的长度达到三十八米左右才算完成。龙尾采用约五厘米粗的枝条制作,把它加工成扁型的扇形尾巴,并在木枝上扎上少许稻草,垂直地接到龙身上,使它成为一条真正翘起的龙尾。
草龙编制完成后,大家首先把在编制龙头龙身龙尾过程中,捋下来的稻草叶和部分多余的稻草,全部放到一处点上火,然后点燃香火,再把香火插上龙的全身,龙头挂红花,敲响锣鼓,燃放鞭炮,开始出龙。如今的汾口草龙,经过历代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改进,已经越来越美观精致。
在舞龙时,一人在队伍前撑着一个老南瓜,作为引球。小孩们每人拿着灯笼,走在龙身两侧。全村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恭身迎接,每到一户村民门口,该村民均须焚香祭拜,然后将香插在龙身上,求福求财求平安。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