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朝朝、朝家和“嬢”——遂安方言浅探(一)
发布时间:2025-02-20 09:10:45

●余书旗

方言的形成原因是多元化的,新的方言词汇大多来自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抵触、相互影响等,比如说“朝朝cháocháo”一词。“朝朝”是遂安方言中对祖父的称呼,初一琢磨,觉得“朝朝”一词好生奇怪,但其实它是有来头的,它来自朝奉,那朝奉又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宋代说起。

《现代汉语词典》载:“宋朝官阶有‘朝奉郎’‘朝奉大夫’,后来徽州方言中称富人为朝奉,苏、浙、皖也用来称呼当铺的管事人。”《辞源》也载:“南宋以后因为朝奉为富翁、土豪的通称,旧时徽州人尤多称之。”徽州的富人为什么这么多呢,因为徽州有徽商。

徽商来自徽州,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三百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虽如此,但在封建王朝时代,有“士农工商”一说,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这让富了以后的徽商觉得很尴尬,于是便把“朝奉”这顶虚拟的官帽给自己戴上,以求得心理的平衡。这虚拟的官到底有多大呢?按照徽商自己的算法,应该在七品县官之上吧。渐渐地,在徽州境内“朝奉”便成了互相恭维的话。这种现象,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这时的“朝奉”,已成了那些发了迹的徽商的“面子工程”。

那么,朝奉怎么又成了祖父的代言辞呢?

徽商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昌盛时期,视“朝奉”为荣耀的风气愈演愈烈,徽商之间皆以“朝奉”互称,最终使“朝奉”这个称号取代了人际关系中最具尊严的一个称谓——祖父。随着岁月的流逝,“朝奉”又演变成了“朝”和遂安人独有的称呼“朝朝”。

如此,遂安方言称祖父为“朝朝”的来路已经很清晰了。遂安人似乎对“朝”情有独钟,除了尊称祖父为“朝朝”外,就连开基祖先的居住地也称为“朝家”,这在原遂安县范围以外的地方是极为少见的。现汾口镇范围内便有多个称为“朝家”的自然村,如经朝家、简朝家、和朝家、汰朝家、香朝家、道朝家、思朝家,还有现已沉没于千岛湖水底的原蒋家村稻朝家、宋祁村移民之前的时朝家等等。这么多的村落名都被冠以“朝家”,定有它的来头。

这与“朝奉”一样,“朝家”也是有来头的。

“朝家”在《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为:其一,国家;朝廷。其二,指皇帝。这么大的头衔怎么会用于一个小小的村落名呢?其实这里的“朝”只是一个虚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朝”的第⑤小注为:“官府的大堂。”那有必要把一个小小的村落与“官府的大堂”相附庸吗?这是传统文化给予古人的信仰方向。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不忘祖先,感恩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最大体现,这也体现在带有“朝家”的村名上。对这些“朝家”村名的刨根问底,不难发现,这些村名皆与开基祖先有关。如经朝家,据《川南郑氏宗谱》记载:村名本叫白洋坂。明弘治七年,郑祖经纶公迁居于此,渐成村庄,便取经纶公之“经”字为村名,谓称“经门”。“经门”也称“经朝家”。与经门村相邻的是简门村,简门又称“简朝家”。据《川南郑氏宗谱》记载:明景泰九年,郑祖棨简公迁中王村,与王氏共居。后王氏败落,郑氏旺盛,则以祖名棨简公之“简”为村名,谓“简门”,简门也称“简朝家”。又和朝家,据《萝蔓塘余氏宗谱》记载:余氏祖先美和,明万历庚戌迁居十四都广成庄,后称“和朝家”。又香朝家,据云林余氏宗谱载,云林余氏曾在鸿山山脚建立后庄精舍,明初,九世余香分居后庄,后称“香朝家”。又稻朝家,现已在千岛湖水下的蒋家村下门有几个分支:蒋宗环一支俗称“环朝家”;蒋良稻一支俗称“稻朝家”。宋祁村移民前的老村有一支叫“时朝家”,那是明嘉靖年间宋祁余时臣一支另立门户。也有一直争论不定的,如“狮朝村”,经余利归老师的潜心研究,应为“思朝家”或“思吟朝家”,那是因为余思吟于明朝迁全发庄而得名。所谓“狮朝”,只是后来村名演变走样罢了。

冠村名以“朝家”,实乃后辈为纪念先人开基不易而感恩之举。

说罢了“朝朝”和“朝家”的来头,接下来应该说说“嬢”了。“嬢”是遂安方言对祖母的尊称。关于“朝朝”和“朝家”的来头还是比较能说清楚的,但称祖母为“嬢”的来路却模糊了很多,因为即使是在淳安县这一区域之内,对祖母的方言称呼也不统一。

比如说祖母,原淳安县区域之内的大多数方言都称其为“娘娘”或“阿娘”。而原遂安县区域之内则称其为“嬢[音同粘nián]”或叠音“嬢嬢”。

淳安是一方古老的土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交通原因,这里保留了很多方言古音。比如说对祖母的方言称呼“娘”与“嬢”。先说称祖母为“娘娘”,这个称呼即便是与遂安一脉相承的古徽州也找不出同例。婺源人称外祖母为“嬢”,称祖母为“嫚嫚”“娘媬”“好媬”,而休宁人则称祖母为“婄”,歙源人接近官话,一般称奶奶,绩溪人称祖母为“娪”,唯独没有称祖母为“娘”的。

在我国众多的方言当中,“嬢嬢”一词的释义在各地是不一样的,在浙江、山西、四川的部分地区,却有称祖母为“嬢”或“嬢嬢”的口语。

在现代汉语中,“嬢”与“娘”同音,但在古汉语的上古音中,“嬢”和“娘”却还有另外一种念法:“粘[nián]”那上古音指的是什么呢?上古音是指周秦两汉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上古音的语音系统包括上古的声、韵、调,和现在的语音不一样。研究上古音的资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诗经》《楚辞》的押韵字,经书、子书中的韵语,两汉以前的韵文;二是形声字的声符。古音学包括古韵、古纽、古声调三部分。从现有的关于上古音的研究成果中看,古汉语的上古音中,“嬢”与“娘”除了有一个共同的发音“niáng”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发音是“粘nián”。遂安人称祖母为嬢(粘nián),还是与古徽州,与方言中保留的上古音密切相关。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余程耀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