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蒋念文
一部电影,如同一篇文章,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你的路自己去闯,遵从内心的选择!”这是电影《哪吒2》片末的一句话,是龙王敖光对自己的儿子敖丙说的。那一刻,这句话是否也正击中你的心呢?
从“代际规划”到“自主成长”
剧中敖丙的父亲敖光最初试图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规划儿子的人生,为敖丙规划家族使命,却导致儿子陷入身份困境。最终他意识到“经验来自过往,未必适合孩子”,从而允许敖丙“走自己的路”。
敖光,是一位优秀的父亲,他懂得“放手”,也做到了。
敖丙的经历,似乎是印证了导演饺子本人的经历:饺子原本被家庭期望定义为“药剂师”,但他选择弃医从艺,父母从反对到支持,于是他以“死磕精神”自学动画软件,甚至在啃老三年期间坚持创作,在动画行业低谷期坚持创作,用三年完成16分钟短片《打,打个大西瓜》,用行动重新定义人生可能性。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与哪吒承受“穿心咒”痛苦的隐喻一致:清醒的痛苦是突破限制的必经之路。
饺子曾在采访中坦言:“生命需要经历长久的痛苦,才能获得片刻欢愉。”这正是对成长代价的深刻理解。饺子通过《哪吒》系列颠覆传统神话叙事,以“魔童”形象重构英雄叙事,打破国产动画“低幼化”的刻板印象。正如他在《哪吒2》中借角色之口强调的“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其创作历程本身即是对“自定义”的实践——用创新证明中国动画的潜力。
每个孩子都是未被破译的生命密码。
作为家长应摒弃偏见,以“唤醒与赋能”取代矫正与规训。现代教育理念强调“自主性发展”,即家长需要从“控制者”转变为“支持者”,为孩子提供探索空间。
“遵从内心的选择”“自己去闯”,当家庭教育中父母已经给出了最强音了,那么年轻人在具体“闯”事业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什么支撑点呢?
“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命由我不由天!”电影《哪吒2》也将答案告诉了年轻人、孩子。无论是读书、求职,还是创业,都需要强大的内心世界做支撑,把自己的未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信天,不怨地,用强大的精神力量照亮自己的人生路。
从教育视角看,这句话体现了对个体自主性、抗挫力与自我实现的强调;而导演饺子的真实人生经历,则成为这一思想在现实中的生动注解:不认命,不信邪,倔强逆袭。
哪吒在“穿心咒”的折磨下,以“清醒的痛苦”完成肉身重塑,隐喻成长需直面挑战的勇气。这与教育心理学中的“成长型思维”不谋而合——将困难视为成长的契机,而非命运的终点。例如,有些大学生在就压力下选择“起身再战”而非“摆烂”,正是对“由我负责”的实践。我身边有位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在杭城打工两年,先后换了二十份工作,在某公司卖过锅,在汽车4S店卖过汽车……兜兜转转中,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没有改变——遵从内心的选择在自媒体行业中做直播,坚持在杭城自己闯。
当下,年轻人往往不是求职,就是走在求职的路上。是打工,还是创业,就摆在年轻人的面前,如同来到人生的岔路口,这个时候如果有个人站出来说:你的路自己去闯,遵从内心的选择!那么很多人也不至于委屈了最初的那个自己,盲从地选择工作,把美好的梦想隐入尘埃。
电影《哪吒2》票房一路高歌猛进,饺子导演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但我想,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与际遇不同,其实没有多大的可比性,作为一名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要认定“遵从内心的选择”这一条,加上内心强大,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哪吒2》通过神话叙事,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映射出家庭教育的核心矛盾与解决路径:从标签化到个性化,从控制到赋能,从焦虑到共情。其教育哲学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镜、以爱为盾、以信任为剑”,在包容与唤醒中,让每个孩子书写自己的英雄叙事。
在科技竞争时代,社会需要更多“敢闯会创”的“哪吒式”人才。唯有打破成见、鼓励试错,才能激发原创力。
而真正的教育,应如太乙真人赠予哪吒的“山河社稷图”——提供一个包容的场域,让每个个体在其中探索自我定义的无限可能。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