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书旗
说到“约[yāo]钩”,那还得从抓阄(也指拈阄)说起。抓阄,是指每人从预先做好记号的纸卷或纸团中摸取一个,以决定谁该得什么或做什么。据说,抓阄源于抽签,抽签是一种占卜形式,是民间习俗,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占卜活动,最早用龟甲,后用竹签、铜钱等物品推演判断吉凶、解释吉凶。抽签传说是根据周文王时期的六十四卦演绎而来,抽签可以看作抓阄这类行为的起源。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则以为,抓阄源于古代藏阄之戏,那什么又是藏阄呢?
藏阄,也称藏钩。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卷之四·贻误中载:从前有人说“藏钩”这种游戏,起自于汉武帝的皇妃钩弋。按照辛氏《三秦记》上的记载,汉武帝的妃子钩弋夫人手指拳卷着不能伸直,当时的女人们争相效仿,被看成藏钩。殷敬训说:“彄与抠相同。玩的人分成对或组,手中隐藏着东西,让对方猜它藏在哪只手中,又叫藏钩。如果分成对(或组)后,还剩下一个人,就来往于两组之间,叫‘誐鸱’。”《风土记》上说:“藏钩这种游戏,分成两组竞赛胜负。如果参加游戏的人正好是偶数,就分成敌对的两组;如果出现了单数,就让多出来的这个人为‘游客’。或属于上边那组,或属于下边那组,又称为‘飞鸟’。”又有种说法,做这种游戏,一定得在正月。据《风土记》上记载,是在腊月祭祀之后。庾阐撰写的《藏钩赋》上说:“必须在腊祭之后,才允许宫内宫外玩藏钩的游戏。”
明人乐韶凤《洪武正韵·尤韵》有释:“钩与阄同,投钩,今俗谓拈阄。”战国时期的《慎子·内篇》也有“投钩以分田”之说。至此,抽签与占卜、占卜与抓阄、抓阄与藏阄、藏阄与藏钩、投钩与拈阄这一系列复杂的演绎过程便初露端倪。
抓阄曾盛行于宫廷,三国时期孙权称帝以后,为选太子,曾采用抓阄的方法。说的是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病逝,孙权恐其余各子结交权臣,争夺嗣位,一个叫景养的平民献计:“除了皇子,还要看皇孙们的品德才学。”于是,孙权择吉日让皇孙们在一个盛满珠贝、象牙、犀角、翡翠、简册、绶带等物的盘子里随意抓取,只有孙和的儿子孙皓一手抓过竹简与绶带。孙权大喜,遂立孙和为太子。虽然这是传说,但一种叫抓周的礼仪却与孙权选太子时的抓阄十分相似。
抓周是婴儿周岁时举行的庆贺仪式,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在民间流传。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二回里,也曾写到过贾宝玉抓周这个事:“……子兴冷笑道:‘万人都这样说,因而他祖母爱如珍宝。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一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便不甚爱惜’……”
以抓阄为处理大情小事的方法,不但早就在宫廷和民间盛行,在佛教典籍中也有记载。从现有佛教文献来看,阄在唐末五代时就出现在一些寺院,而且得到广泛的应用,就连佛教徒是否可以受戒这种大事,也由抓阄来决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抓阄又被称为抽钩,不过全国各地叫抽钩的地方还真不少,比如说徽州一带就叫“抽钩”,而与之山水相连的原遂安一带,却不叫抽钩而称之为“约[yāo](音腰)钩”。
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约钩”的现象十分普遍,诸如劳动力的安排,粮食的分配,承包土地的分配,甚至是宅基地的分配,都需依“约钩”所规定的程序来完成。但跟现代版的“约钩”相比较,那便是小巫见大巫了,比如说各种大型的体育赛事及购房购车的摇号也属于“约钩”的范畴,那这遂安方言“约钩”该如何解释呢?
“约”是个多音字,读[yuē](音曰)或[yāo](音腰)。约[yuē]在汉语中的意思有:捆绑、约束、约定、预先商定共同遵守的条件、盟约等意思。而当把“约”读成[yāo]时,则表示用秤称。
无论是抽签、抓阄还是“约钩”,它都是以订立共同商定的事或共同议定要遵守的条文为目的的。而对于这种目的而言,遂安方言“约钩”二字的运用则更具文化内涵。
约[yuē]是约束,约[yāo]是公平。遂安方言二者兼之,但更注重后者。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梁津玥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