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在花园里烂漫 ——读陆春祥《烂漫长醉》
●郑凌红
不是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花园”,但每个人都渴望有自己的“花园”。
早春,我在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先生的“花园”里徜徉,跟随他的文字,行经富春江畔、寨基山下的富春庄,跨过“山水有烂”,飘过“漫辞”,努力抵达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全书每卷读来,均带春意。正如评论家施战军说的:“其文鲜润如春蔬、滋味如老酒、动静如秋水、深长如天地。”这书中的春意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折射。一个作家的阅历,窃以为是他一直走下去,一直有新意,一直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的不竭动力。
作家的写作,需要“行走”的支撑。所有的“旅途”,都会带给每位作家不同的写作轨迹和自我表达的“蛛丝马迹”。这些年来,我有意识地品读陆先生的NEW笔记系列,有《连山》《九万里风》《论语的种子》《水边的修辞》等,这些文章立意高远,对应先生的作文境界就是:“有文,有思,有趣。”读他的文章,最直观的印象是如同随行的友人,去了哪里,看了什么,有什么感悟,有任何联想,都写在纸上了,读来,亲切,又回味无穷。当然,最高的境界是哲理性。人生是一部大的哲理书,文章的最深远之处也在哲理。在文章里看到的山,不仅是一座山,而更是一座山的“历史”,一座与山有关的“人的历史”。
我虽然年龄比先生小些,但书中所涉的一些地方都曾走过。比如《随郦道元访华山》这一篇,因为几年前去过,在雨中也曾对着迷蒙的山峦发过呆,因此阅读的愿望更迫切一些。这篇文章最初是在报纸上看过,这次再看,依然有新的意思冒出来。从人物设定,从古今对话,从历史的脉络一路“放风筝”而来,读来既有《水经注》的意味,也有《诗经》的风雅,而且作者写作之感,潇洒如临风而立的曹玄德,大有云淡风轻之快意。扪心自问,没有深厚的学问加持,对于游记类的长篇散文,并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还有《龙游之谜》这一篇,因为更熟悉,所以更细读。龙游的谜在哪里?一来是范蠡的“穿针引线”,二来是陆氏宗祠里投射的关于陆秀夫的怀想以及作为陆氏后裔的生活轨迹。
时代的脚步匆匆忙忙,从未为任何人停留。在浮躁之外,翻开一本书,恰似走进一个人。你越读得认真,你越能接近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写作是一段又一段孤独的旅程,我看到作者深厚的“功力”,对应的是陆游对常陪伴在身边的小儿子的两句经典告诫:“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也应了陆春祥先生的自序——自己的花园,把写作当作一辈子的花园,旁若无人,“无拘无束,可以烂漫,可以长醉”。
做任何事,都需要资本。那么写作者的资本是什么?是对人世间于细微处见不同的“眼力见”。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他不一样的洞见,让写作领域内的“植物”含着每一种独特的生动。从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药学、美学、心理学等不同维度,系统阐述一个地域,一处所见的“前世今生”,这便是作为“园丁”的修为或者说是对“花园”的掌控力。
文字蕴含着天地灵性和最纯真的思想,尽管有时候一个人的写作和另一个人的阅读隔着千山万水,但不同的解读无疑扩展了文学的疆域以及反馈给作者另外的写作扩充可能。通观陆春祥先生的写作历程,不难看出,对历代笔记小说的系统解读,打通了个人写作时间轴上的“任督二脉”,他写历史人物,他解读历史事件,把自己带了进去,把自己融为往昔,又以“今人”的视角,另辟蹊径,给出最符合当下的“趣说”“哲说”。
文如其人,我喜欢书中类似这样的文字:“……这一次的翰邦行,匆匆而过。下一回,在山核桃丰收或者春草勃发的季节,我一定会再来翰邦,找个依山傍水的农家,住上一晚,躺在竹椅上,看蓝天,看繁星,什么也不想。罗佛庙传出的低缓梵音,沐过古银杏的和煦山风,入我耳,沐我脸,我酣然入眠。”
如果说,人生的境界有三重,那“陆布衣”的境界已然到了“看山还是山,望水还是水”的境界。
想起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自己吐出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黄帝命人将丝绸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被后世崇奉为蚕神。思绪飘进《烂漫长醉》,我想作者便是时光里的蚕,他在天地间吐故纳新,在遇见的万物中感受常人看不见的历史,如青灯之下的坐僧,自言自语,却又期待有更多的人看见,懂得。
所有的好文字都有一个告别的仪式。我对这本书最大的留恋,在最后一句:没有神仙皇帝,只有写作者自己救自己。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王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