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寂寥与悲悯——在圆月与枯荷之间

发布时间:2025-04-17 10:27:32

文|高世名

泉子的新诗集以《圆月与枯荷》为名,幽景之中,时空交织,静谧之处,寂寥渐升。此处的寂寥,既演绎着命运纠葛的一己悲欢,如“莽汉眼角一滴没来得及拭去的泪珠”;又超越了一时一地的羁绊,观照百年前灵隐寺默片里“络绎不绝的香客”。此处的寂寥,既蕴藏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回应郑思肖沉埋百年的《心史》;又通达于人世的无常即常,化作“我心光明,夫复何言”的澄澈磊落。

乐与哀、恒常与无常之间的张力,尽都赋予了诗集的主题意象——圆月与枯荷。

皎皎明月圆满,零落枯荷凄清。这一刻,生与死、盛大与孤寂、圆满与衰异浑融共生。西子湖上,人间处处,月之阴晴圆缺、荷之盛衰荣枯,既是必然之恒常,又不知隐藏了多少世事变幻、人间无常。在圆月与枯荷之间,人世与时代、天地与古今的寂寥悄然蕴藉,不断累积,渐渐盛大,构成一片清凉广漠的诗歌世界。

王昌龄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指“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指“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则“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将此“三境”强为次第,其旨在解析诗境之微妙处。泉子做诗通达古人意境,首重指事造形,妙在穷情写物,其诗意本乎实境,笔致发自性情,澄湛精微,兴象意境皆在其中——所谓意与境会,兴与情偕,是故情境、意兴不可分离,“物、情、意”三境一体兴会生发。

对于泉子而言,圆月与枯荷既承载了象征意义,是用以抒怀之“景”与“物”,更是一种起兴,一种诗意与诗境的开端。于是,一种由起兴所激发的特别的物我关系也由之而生。在这种关系里,圆月与枯荷,更广泛的“物”或“景”,并非外在于“我”、区隔于“我”的客体,而是导向这样一种心灵境界——“我”胸中自有人世苍茫、江河万古。

在古今中外所有的诗人和艺术家中,泉子最心仪的是苏东坡。他认为东坡汇聚了自己对理想文人的全部想象,“他的诗歌、艺术与生命历程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源源不断地将生命中的苦难转化为祝福的秘密。”

在《美不是这枯荷》中,泉子写到:“美不是这枯荷,不是这在枯荷间游弋的/野鸭或鸳鸯,而是一颗如此寂寞而饱满的心/经由这尘世中的万物/来与你重见。”此处的“你”是实指也是虚指,既是说与读者的诚挚热烈,也是历经世事后重新“成为自己”。

于是,圆月枯荷的寂寥,通向时间的苍桑和悲悯,然则人生在世,无论窘迫困顿或意气风发,都会转化为颠沛一生后的通透与旷达。

“去成为你自己”,抑或“对自我的辨认”“回归最初的自己”,泉子在近年的访问中多次提及,这是蕴含在他诗歌中的一个主题、一种态度、一项主张。对于诗人而言,在真实的生活中写诗,将生活中的风景、风物、风俗以及故地、故事、故人,乃至世世代代国人心史转化成诗,正是以众生心事的涓涓溪流,作为诗性发生的源头活水,这里开展出的,是诗人“成为自己”的生命过程。

“成为自己”是个贝克特命题。人类的荒诞命运正在于我们需要在连绵不断的“事与情”中把自己重新生产出来。就像莎士比亚所说的——“上帝已经给了你一张面孔,你却自己又造了一张”。在泉子这里,“成为自己”却显得更加积极。在古希腊人的经验中,哲学、教育和艺术都是作为一种“自我的技术”(自我的设计),统一于古老的神谕“epimeleiheautou(照料你自己)”。根据福柯的考查,这是比德尔菲神谕“认识你自己”(gnothiseauton)更加根本的谕示。这里的Epimelei既是指“事奉”,又是指“训练”,同时也意味着“沉思”,指向福柯所谓的“精神性”——即“主体为了达致真理而用来塑造自己的探究、实践与体验”。

对泉子来说,这意味着一种东方式的修行。他阅读、写作,在山水间徜徉徘徊,回忆、发呆……,这是他的“日课”。但这些外在于己的“身”之经验,最后都转化为内在于己的“心”之历程。如苏东坡一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行旅中,渉过“一个个旋涡/与险滩”却仍能体察山川风物,直到我们“终于得以穿越/一个如此浓稠/而艰难之人世”,“获得大地至深处的澄澈、蔚蓝/与深情”。

泉子在《转化》中说:“只有那个更好的自己/才能将所有的憎恨/转化为爱/与慈悲。”

于是,那往复身心之间的修行所生发出的“那个更好的自己”的展开过程中,总是带着悲悯或者慈悲的意味。我们看到,自“时间的苍凉”与“生命的悲悯”中生出的慈悲,正是泉子诗歌写作甚至整个生命经验的核心——对世界如是,对众生如是,对生如是,对死亦如是。

于是,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被打开和扩大了——以有限面对无限,以此时此地之我面对苍茫天地和深邃历史中无尽的“我”。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的苍凉通向了生命的悲悯。这种悲悯是对人世间最微末之生命与最无常无奈之生活的感同身受:在中年丧子的单亲母亲身上,透过极致的悲痛与绝望,仍可看到人间深情;在凌晨等待垃圾车的环卫工人的早操中,感受到温暖与希望;在痛失独子的老人善意的谎言里,体察出脆弱中的勇敢和坚强。在这生命的悲悯中,蕴含着超越艰难世事的积极力量,一种平凡质朴而又温暖的同情与共情。在滚滚红尘繁华落尽处,在无常世事的幽暗花园里,在圆月与枯荷的清冷世界中,诗人建立起自己的人间道场,并从中滋生出一种温柔的慈悲,这是来自泉子诗歌的沉默的祝福。

(来源:淳安文艺公众号)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徐翠云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