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文|章公平
在淳安美食的星河中,浪川炒面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别有一番风味。
1958年,为建设新安江水电站,千年古城狮城沉入碧波,原遂安县供销社的炊烟也随之流转,供销社团队几经辗转来到浪川。浪川供销社期初设在碣头村的一幢老房子里,供销社面店坐落在村中小溪旁。正是这段被迫的迁徙,让狮城炒面的技艺在浪川生根发芽。
供销社面店初创时,仅有三位女工撑起厨房。一人负责炒面,一人负责做包子油条和馄饨,一人负责卖筹码,洪带香师傅从狮城带来的炒面技艺,成为浪川味蕾的启蒙。
手工碱水面条在柴火灶的高温中翻滚,酱油与辣椒粉的碰撞激发出原始醇香,肉丝、豆腐干与时令蔬菜在铁锅中交响。那时还没有什么生抽、老抽、鸡精,连味精都没有,调料主要是酱油和辣椒粉,最后撒上一把翠绿葱花,既提香又似点睛之笔,将苦涩迁徙化作舌尖慰藉。
随着时间的推移,洪带香师傅的炒面很快成为浪川地标美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面店中卖筹码的是位小姑娘,叫洪根花,60年代使用的是竹片制成的筹码,用于顾客点餐。炒面上桌后师傅会收回筹码,下班时再将这些筹码交给会计进行结算。那个时代,面店运营中没有奖金制度,员工的薪酬主要是固定工资。当时,肉丝面一毛五分钱一碗,油渣面一毛八分钱一碗,炒面四毛钱一碗,价格亲民。黄酒配炒面,是无数茶农与商客的“黄金餐标”,五毛钱就能吃出丰盛的滋味。
“穷在家里,富在路上。”茶叶收购季节,双源、浯溪还有安徽的茶农必在供销社面店驻足,来碗炒面犒劳自己。有时候,顾客只炒半碗面,洪根花也从不拒绝:“炒哦!”她清脆的应答,至今仍在浪川老街的回廊中萦绕。狮城的烟火气在浪川重新升腾。
岁月流转,浪川炒面早已声名远播,吃一碗炒面再启程,当热气腾腾的炒面端上桌时,升腾的不仅是香气,更是一份历久弥新的怀念。
补记:
淳安人对炒面情有独钟,大概也是这份深厚的喜爱,让淳安人深谙炒面的技艺,不同的面,炒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淳安传统美食卷》就炒面的技艺进行了梳理和记载。
若炒的是干面条,需一爿爿地平摊在配料上,也有将干面条用温水浸软后再平摊在配料上,并往锅内添加适量的热汤水,将锅盖盖牢。此时,灶膛内宜用文火,防止锅底起焦,用文火慢慢将干面条蒸软乎。待锅内嗞嗞作响时,掀开锅盖(锅盖不能常掀,会失香气,以保证一遍即将干面条蒸透),用炒面的特制长筷,把已软乎的面条整个翻转过来,并在上面铺上青菜叶,撒少许食盐,锅内添加少量热汤水,盖锅盖。再等锅内磁磁作响时,即将灶膛内的明火退尽,仅留炭火,掀开锅盖,用长筷将面条搅拌均匀,再用锅铲将锅底的配料翻起来,复用长筷与面条拌匀,加入适量的味精,并视炒面的颜色决定是否再加少许酱油,盖锅盖焖闭一会即可起锅。
若炒的是刚加工的生面条,因生面条需水分比干面条要少,除第一遍加热汤水的量要少些,蒸的时间也相对要短些外,其他操作工序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生面条容易粘糊,加热汤水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会炒成一锅面糊糊。
想要炒好一锅不硬不软、不咸不淡、不结块、不油腻、配料丰富、色香味俱佳的炒面,绝非易事。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余程耀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