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人文探究
哥哥与“咋咋”——遂安方言浅探(四)
发布时间:2025-06-19 11:47:43

文|余书旗

对于“哥”的称谓,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如哥哥、兄长、兄台、老大、老哥、大哥等。哥,在汉语中本来是“歌”(唱歌)的本字,而从甲骨文起“兄”是表示现今的“哥”之义。在东汉前尚未见“歌”字。“哥”在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男。

“哥”字不作“歌”是从唐朝开始的。《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四哥是指玄宗之父睿宗。玄宗的儿子李琰也称其父为“三哥”。玄宗称李宪(睿宗长子)为大哥,又以“哥”称兄。

唐代不只是儿子称父亲为“哥”,父亲对儿子也自称“哥哥”。《淳化阁帖》卷一《唐太宗书甘泉帖》有记载:“省书潸然,益增感念。善自将爱。遣此不多。哥哥敕。”这是唐太宗写给儿子高宗的一封短信,自称“哥哥敕”。清梁章钜《称谓录》卷一说:“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而同时代的白居易在《祭浮梁大兄文》中,出现了以“哥”称兄。由此可见当时“哥”可以兼指父兄。五代后期至北宋,兄弟之间都是称“哥”,根本不用“弟”这个称呼。所以宋代亲兄弟之间,大哥回叫弟弟“二哥”而不是“二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的风俗。在遂安方言中,哥哥这一称呼又有了自己的拓展,除了书面语称呼为“兄”“哥”以外,口头语却称哥哥为“咋咋”,也有兄弟之间直呼其名的,但平时无论是面称还是背称大多都用“咋咋”这个称呼。虽然遂安十八个都,都都方言不一样,有的听起来直一点,有的听起来委婉一点,但都是称哥哥为“咋咋”。比如说汾口、中洲、浪川一般是两个第一声,声调高低变化不大,而姜家、枫树岭及大墅一带就有两个声调了,前“咋”为第三声,后“咋”为第一声,但发音还是在四个声调的范围之内,变化不是很大。

从哥哥到“咋咋”这一称呼的变化,在浙江淳安及周边地区的方言中并非孤例,这是古严州区域方言亲属称谓的典型特征之一。根据方言研究资料显示,这一称呼主要分布在原遂安县及邻近的建德、桐庐等地。

“咋咋”的发音与普通话“哥哥”差异显著。这两字相叠的形式在严州片方言中较为常见,如威坪镇称哥哥为“站站”,界首乡称哥哥为“斋斋”等。

称哥哥为“咋咋”并非遂安方言所独创,这是严州片内部的方言变体,邻近地区也有类似称呼,建德寿昌也称“咋咋”,与遂安发音一致,但部分乡镇因受吴语影响,出现“阿哥”的混合说法。桐庐分水部分村落称“斋斋”,与遂安界首方言相一致。江西婺源部分地区称“佐佐”,发音与遂安方言的“咋咋”很接近。而唇齿相依的安徽歙县却称“哥哥”为“锅锅”,相差很远。

另外,临安称哥哥为“阿哥”,应该是受吴语区的影响吧,但临安部分偏远乡镇仍保留“咋咋”的变体,如昌化镇称“杂杂”。金华兰溪虽以“阿哥”为主,但乡村中偶见“咋咋”的残留,反映了徽语与吴语的相互浸润、相互影响。

据有关方言典籍称,严州片方言“哥哥”的叠字形式可能源于古汉语“兄”历经上古音、中古音的音变过程,最终形成“咋咋”的发音。

遂安方言“咋咋”是严州片方言亲属称谓的典型代表,其叠字形式在徽语、吴语交界地带存在变体,但未在其他方言区发现完全相同的发音。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汪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