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淳安中学高二(9)班冯行灿
通向远方的坦途
“我”是一辆有十余年驾龄的普通小轿车。
正值下午,和煦的阳光洒进车窗,斜射到我的背脊上,我微微有些发热,忍不住想伸个懒腰,然后继续徜徉在冬日温暖的光海中,可惜车主人还没给我这个权利。
小憩之时,一阵喧嚣由远及近。伴随着“啪”的一声,我的口袋被人打开,随即便在不知不觉间收纳了许多盒子、袋子。我翻了翻自己的口袋,顿时觉得自己也“富裕”了起来。不过还没等我沾沾自喜,车主人和他一家就上了车,并将车钥匙插进了我的心脏。
“东西都带齐了吧,再想想,一旦上路就不会再折返了。”
在经过一阵摸索,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车主人似是很高兴,“好,那我们回家!”
一听到“回家”两字,我那松弛的心便立刻如重回战场的兵士般兴奋起来,热切起来,好似远方有一处熟悉的地点在召唤着我。此刻,再无需检查油箱是否饱满,身躯是否矫健。即刻,便是出发之时。
于是,我跨越了市区的大街小巷,穿梭于重叠山峰间的隧道,傍晚时分登上了通往远方的坦途——高速。
乘着落日的余晖,我脚步轻快。起初,有许多车辆在我身前,让我忍不住加快脚步追上它们,然后互相道声好后再策马扬鞭。可渐渐的,我身边的车辆稀疏下去,我的心情也由活泼热情逐渐转向了沮丧。
这条“回家”的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深夜月明的呓语
深夜,月亮早上梢头,可没有繁星相伴,连月亮都只能空守阁楼。我无法感知身边的风声,因为我对它们早已习以为常。渐渐地,除了司机,车上其他人都进入了梦乡。我凝视着他们熟睡的脸庞,有些许自豪,也有些许落寞。身边早已不见同行车辆,前方是透着点红的黑,后方更是一望无际的虚无,无论我遥望抑或回首,我看到的也不过是“灯火小干萤”。周遭此刻除了风声竟毫无他物。在这样的黑夜笼罩下的我,也有些恍惚昏聩了。
前面是不是看到路边的提示牌了?原来我已经走了这么多路了吗?我的神志有些模糊,任由黑夜一遍遍洗刷着身躯,最终选择了放弃抵抗。后面像有尖啸的风声,是我的同行吗?可是他扬长而去,未曾予我一瞥。
我,为什么会在这黑夜里呢?我那为数不多的思绪又将我拉回出发前车主人的那句话上:回——家——我好似清醒了一些,目光也由四周重新聚焦到了前方。前方,是家吗?前方,是家吧。虽然仍是无限的黑暗,但是在车主人那坚定的眼神中,我又无条件地相信前方的道路。
夜更深了,我像是筋疲力尽的马儿,一次性奔跑的路程超过了负荷。疲惫?倦怠?恍惚?或许就连它们一起也无法形容我此刻的状态。
啊,车灯,车灯亮了这么久,我要是不看,都没法确定它是不是烧坏了。啊,油箱,从开始时的活力满满到逐渐油尽灯枯,它还能支持我抵达那理想中的彼岸吗?车上的人一样熟睡着,而我,在他们听不到的角落里,如是呓语着。
车主人同我一样,已然消耗了太多精力,此时的他,大概也是靠着意志强撑吧。车主人看了看我,没有言语,但在他的目光中,或许有欣慰,也或许有赞扬。
风儿高唱着,将黑夜席卷而去,黎明,正向我们飞奔而来。
遥远地平的长音
归乡的主角,自然不是车辆,而是归乡人。
归乡的路上,累的自然不是车辆,而是那归乡的人。
那我们究竟是为什么,宁愿劳累自己,也要回家,也要抵达“那一端”?
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对家的执念,正是这样的向往,鼓励着我们,一次又一次踏上归家的旅途。
这正是,车行跨南北,人聚故乡情。
点评:全文视角的独特性和拟人化的叙事非常赞,小作者以“一辆有十余年的驾龄普通小轿车”为叙事视角,并赋予小轿车以人类的情感与思维,如“我微微有些发热,我忍不住想伸个懒腰”“我那松弛的心便立刻如重回战场的兵士般兴奋起来”,这种叙事赋予机械体以生命温度,使熟悉的故事获得陌生化的表达;空间叙事上精妙的结构意识,全文遵循“出发—途程—抵达”的线性发展,并通过车辆的心理变化构建了丰富的叙事层次;主题深刻,在“油箱将枯/车灯欲灭”的危机感中凸显“回家”的执念,将个体经历升华为对传统文化中团圆信仰的致敬,深刻展示了中国人血脉中绵延千年的团圆信仰与精神图腾。
(点评老师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