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方楘如逸事三则
发布时间:2025-07-17 09:28:19

●章建胜

方楘如,字文舟,号朴山,淳安赋溪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官至丰润县知县,邃于经学,工古文。《清史》《文苑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录其名。方士颖、方楘如、方棻如、方葇如。被后人称为“父子四作家”。与桐城方舟、方苞并称“三方”,浙西、皖南一带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方楘如四岁起就入塾读书。一天,老师给学童命题作文,因方楘如刚入学几天,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楘如手里托着一张纸走到老师跟前:“老师,给我出个题目。”老师对他笑了一笑,心想,你知道做什么文章?随手在他的纸上画了圈圈,方楘如高兴极了,蹦跳着回到座位,拿起笔来在圈圈之下就写了起来,不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篇文章写好了,还是第一个交卷,老师拿起来看了一遍,惊愕不小:这是给高年级学生讲授的一篇课文,他小小年纪怎就领悟了,便说:“可是并没有给你出这个题目,你怎么知道就写它呢?”小楘如道:“老师不是画了个圈圈吗?课本上每篇开头不是都有个圈吗?”(清时,版印四书上,每段开头皆有一圆圈)老师恍然大悟:“好!好!好!原来,我是给你出了个自由题啊!”

方楘如十二岁那年,参加郡试。考场设在县署大堂前,主考官瞟见庭院墙上伏着一只猫,即景出一联续对,以作试题:“猫伏墙头风吹猫毛动猫不动。”待主考官话音一落,方楘如首先应曰:“鹰停塔顶月照鹰影移鹰不移。”众人听了,无不首肯,称其绝妙。考试结果,方楘如成绩最优,被选为魁首。

方楘如有弟名葇如,从小聪颖博学,才艺超群。古文制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乡里皆以奇童称之。

楘如每有外游、讲学,必邀同行,时人称之为大方、小方。

有一年,方楘如受绍兴蕺山书院之聘,与小弟葇如同来蕺山书院。正待安顿歇息,突然,有个老学究求见,来者自称黄批古,神态傲慢,出言怪诞不经。他摇头晃脑,指手划脚,长声短气地说道:“绍兴,乃浙江文化之名城,即一草一木,亦与别处不同,比如我处有个小小山坞庵,庵中有只黄皮鼓,将它敲打时所发之声响,是与天下之鼓所发之声响,迥然不同的。”小葇如见他如痴如醉的神态,便也故作惊讶地问道:“不知作何声响?难道能是金石之音吗?”其人说:“非也,其声乃是‘通!通!通!’通到底的!”话毕,正在得意,小葇如“哧”之一声,轻蔑地说道:“原来是‘通’,此乃鼓之常声,此又何足道哉?我淳安各寺院僧人所用之木鱼,不言其声,而形状亦与别处不同。”其人眉皱,小心问道:“我知天下之木鱼皆作圆形,难道你处能作方形?”小葇如随之应道:“正是方形,所有木鱼皆方形。”其人目瞪口呆,又轻轻问道:“到底它能发出何种声响?”小葇如高声道:“其声乃是‘博!博!博!’博无穷的!”此人一听,头也不回地跑了。

赋溪村从宋初就造“仙翁厅”祭祀东汉名臣方储,方氏后代每逢十年举办一次大庙会。赶会那天,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一座搭建在最中央的戏台,引人注目。戏没开台,台下已挤满一批廪生、秀才,都在探望戏台上的一幅奇怪戏联。戏联是方楘如先生的手笔,上句七个“祭”字,下句七个“行”字。

众人莫名其妙,忽然间人群中一阵骚动,有人高喊:“方老先生来了。”方楘如被簇拥着来到戏台前,有个秀才提出疑问:“方老先生,今日戏台上对联,究竟作何解释?我们不懂。”方老先生捻着胡须笑道:“这联上的字大家可都认得?”这一问大家忍不住笑了一阵,接着他又问:“那么谁能把它读一遍?。”真的有个秀才“祭……”“行……”地念了一遍。方老先生又笑道:“我说你们还不认得,果然连读都还没能读得来,这上联七个‘祭’字,按顺序二、四、七,圈它入声,读音作‘尺’,下联七个‘行’字,也按二、四、七顺序圈它平声,应读作‘杭’,谁来读读看。”那个秀才真的又读开了:“祭尺祭尺祭祭尺,行杭行杭行行杭。”大家听了,仍然无动于衷,不知其所以,方老先生说:“大家一齐来,放开喉咙,一齐高声连续读它六七遍。”数十个秀才一齐高声地把“祭尺……、行杭……”连续读了八九遍,方老先生笑道:“好啊!这不就是戏台上敲锣打鼓吗?这戏联,就是为大家助热闹的!”这时秀才们才恍然大悟,高兴地大笑了。

在淳安这块土地上,文化名人辈出,于浩瀚的时空中散落着许多充满文学魅力、富有哲理意蕴的记载。当我们再次翻阅这些文字时,依然能给予我们深沉而厚重的文化滋养。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梁津玥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