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大暑
发布时间:2025-07-23 10:11:29

  文|王丰

  太热啦,太热啦!

  大暑到,大地酷热难挡,家乡农人弯腰荷锄劳作在苞芦地里,滚出一脸的汗;停锄,撩起麻布衣服一擦,撮起嘴“㘗——㘗”几声,招来一点点风,咬到农人身上滚滚烫烫。

  “六月不晒背,冬里(天)要悔。”老家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你:吃不住六月酷热苦,待到秋收冬藏时是要后悔的。

  小暑过了,隔半个月,大暑来了。大暑节气正值“入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禾到大暑日夜黄”,这个时节里水稻在田里热得笑,而人在屋里热得跳。

  大暑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季节出汗多,消耗大,需适当进补,童子鸡、老鸭都是民间看重的暑日补食。大暑老鸭胜补药,可我老家村子离溪滩很远,养鸭不方便,故没有一家养鸭的。

  大暑前后,老家人都做米糟来补身子。米糟,能舒筋活血。上山斫柴,下地锄草,疲劳了,回家吃上一碗,便通体舒泰,疲劳顿除。

  村子里各家各户用“官升”(量粮食的器具)从米桶里量来一“官升”糯米,粮食匮乏,糯米更少,须计划着用。把糯米淘洗干净,放饭甑里蒸熟、起锅,摊到团笆里冷却。把凉了的糯米饭畚到面盆里,撒上酒曲,均匀地搅拌,然后用铁锹拍实,中间挖出一小窝,再用纱布盖住,摆到食锅里保温发酵。

  两三天后,酒香浓郁,小窝盛满液汁,米糟好吃啦。畚上一小碗米糟,入口,那味道既不是糖的直白甜——甜得适度;也没烈酒咄咄逼人的辣——辣得微薄。

  做米糟需有好酒曲,做好酒曲要有好曲籽,生长曲籽的草学名叫辣蓼草,辣蓼草种在菜园的边边角角。辣蓼草结籽,村人便一把一把捋来,晒干,碾成粉,用麦粉掺点苞芦粉和水,做成油馃一样大小的酒曲,放竹帘里发酵,干了备用。

  有一年夏天,家里做的米糟散发出了诱人的香,我偷吃了两饭碗,稍后,酒劲上来,脸庞发烫,心跳加速,昏昏沉沉睡倒在屋后的香橼树下。一树知了,漫天嘶吼,吵不醒一位糟醉儿。

  大暑前后,雷雨高发,晴空丽日下,会霎时间风狂雨骤,黑如深夜,不多时则又彩虹高悬。民谚说:“夏雨隔牛背,鸟湿半边翅。”分布不均、历时短暂的降雨即为“牛背雨”。

  1924年的大暑,远在美国求学的闻一多思乡念家,写下了一首《大暑》诗:

  ……

  我要回家了,今天是大暑;

  我们园里的丝瓜爬上了树,

  几多银丝的小葫芦,

  吊在藤须上巍巍颤,

  初结实的黄瓜儿小得象橄榄。

  ……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每年这个时候,蟋蟀们活跃异常。蟋蟀是暑天的虫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蟋蟀活跃在旷野,叫声㘗㘗,无论白天与黑夜。

  雄性蟋蟀好斗。斗蟋蟀是大暑节气里家乡男孩子的最爱,其情景与清代费丹旭那幅《童子斗蟋蟀》图一样:几个童子,大树下的草地上,或站或坐或蹲,围着斗蟋蟀。

  为抓到一只斗起来厉害的蟋蟀,大中午,孩子们全不顾赤日炎炎,日头毒辣,蹑手蹑脚循着蟋蟀的鸣叫,寻到草丛或稻秆垛下,右手五指弯曲,手心捂空,猛一下把它捕住,装进蟋蟀笼。

  蟋蟀笼用毛竹做,半节竹子,对半破开,笼面两边凿槽,篾片削成【形,一条一条嵌入槽,笼一端开口,一端封口,蟋蟀入笼即用碎布塞住开口。

  两只蟋蟀入一笼,用棕丝或狗尾巴草草茎驱促引斗。蟋蟀被激怒,开始撕咬缠斗,胜者张翅长鸣,败者夹翅逃夭。 

  儿时斗蟋蟀,不赌物不赌钱只为乐。

  我的蟋蟀笼是叔父做的,还上了桐油,整只蟋蟀笼油光可鉴,烁烁生辉。

  叔父读过小学,当过生产队会计,还看古书。他给我讲《聊斋》里的《促织》故事,我惊诧:一只蟋蟀也会闹出人命的。后来,叔父举家迁往安徽太平,六十岁上得了肝病,临危拍电报来老家,我赶去太平,摸黑到叔父家。一脚迈进大门,叔侄尚未见着面,床上的叔父大声叫起我来:“嫩苟(我的小名)来了,大门口有只蟋蟀在叫呢,是老家来的蟋蟀。”

  这蟋蟀,是老家来的吗?唉,这蟋蟀也许真的是老家来的呢。

  没几天叔父瘁逝,那天是大暑,大地炙热,蝉热热闹闹鸣着,蟋蟀热热闹闹叫着……

  立秋,不远了。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