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7月中旬本报收到了一份来自县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文字材料,记录着三个老兵的故事。在一行行的字迹之间,我们看到的是——烽火岁月镌刻不朽丰碑,苍苍白发掩不住赤子初心。当战火硝烟化作史书铅字,这些行走的“活档案”正以最朴素的话语讲述:英雄不仅是纪念碑上的雕像,还是在民族危亡时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请随我们一同触摸这些滚烫的记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汲取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信仰如炬照征程
方丹,男,浙江淳安人,1931年5月出生,1956年6月入党,1991年12月离休。1949年5月于浙江省淳安县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三分校,1956年6月在江西上饶35师高炮营入党,历任35师高炮团司令部参谋,高炮等75师教导队队长,高炮等75师司令部作训科副科长,南京军区高炮射击场副主任,经历过进军西南、抗美援朝、炮击金门、国土防空等十多次战斗。1982年1月,方丹结束军旅生涯,转任到浙江省淳安县工商局任副局长,后任局长、巡视员。在改革中,他提出来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十服务、七放宽”的具体方法,使全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87年被上级授予优秀公务员。2019年获得了中组部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在淳安县千岛湖镇高志弄的家中,九旬老兵方丹抚摸着当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二军任命书。任命书褶皱处暗藏硝烟印记,恰似其主人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三场战役中铸就的忠诚年轮。
1931年,方丹出生于淳安威坪镇的贫苦农家。父亲早逝,兄妹五人仅存其二,麻疹、肺结核如死神镰刀般收割生命。全村300余户二十年未增人口的现实,让少年深刻体会“人命贱如草”的残酷。1946年,方丹就读淳安中学时,日本侵略者细菌战遗毒肆虐贺城,他全身溃烂被抬回家中,在长达半年的昏沉、疼痛中与死神博弈。这场夺走半数师生性命的浩劫,让他顿悟:“唯有国家强盛,百姓才能免于苦难。”
1949年5月2日,解放军进驻贺城的机枪声打破沉寂。19岁的方丹目睹战士补丁棉衣下的纪律严明、勇敢团结,他在军政大学招生公告前驻足——那一刻,他明白了:“跟着解放军,既能吃饱饭,又能救中国。”八角帽军装成为他人生转折的象征,南京军政大学的《共产党宣言》课程,更将朴素认知淬炼为“只要主义真,断头亦向前”的信念。解放四川战役中,方丹背负汉阳造步枪追击溃兵。重庆郊外冷枪穿透战友胸膛的血色记忆,让他读懂“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真谛。
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任炮兵观察班班长,零下四十度的长津湖畔,他用冻僵的手指记录炮位参数;第五次战役中,敌军炸弹在他身侧炸出三米深坑,他抖落泥土继续冲锋。在枯叶充饥、夜盲行军的极端困境下,全班有四人牺牲多人受伤,他们用血肉铸就“死亡山口”的突围奇迹。
1966年抗美援越战争打响,方丹再一次受到了祖国的召唤,他所在的部队是炮兵,所以再次奔赴前线。在越南参战期间,方丹所在的高炮部队击落了大量美国战机,沉重打击了对方空军部队,为地面作战提供了有效帮助。1967年,抗美援越战争进入新阶段,战争激烈程度开始下降,根据作战人员的轮换安排,方丹奉命返回。从抗美援越战场上返回后,方丹终于结束了南征北战的日子。
三次战争洗礼,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信仰化作刻入骨髓的烙印。方丹的人生轨迹,恰如他所说的那样:“信仰不是飘在天上的云,而是长在地里的根。”
从日本侵略者细菌战幸存人员到三场战争的亲历者,从贫苦农家娃到铁骨铮铮的老兵,他用九十余载诠释:信仰之光既能照亮烽火硝烟,亦能温暖市井炊烟。
永不褪色的英雄记忆
邵伯富,男,192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浙江淳安人,1949年入伍,1980年转业到地方,1985年5月离休,曾任淳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邵伯富在服役期间参加了“西南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等重大战役。回国后,他积极投身部队建设,多次立功受奖,并考入军事学院学习,后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1980年转业后,邵伯富在淳安县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积极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著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离休后,他继续在老干部局任教,传授书法和太极剑法。2012年10月邵伯富被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中共杭州市委老干部局、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老干部十大之星”荣誉称号,并在2019年当选为淳安县首届“最美退役军人”。
九旬老兵邵伯富的家里珍藏着一张珍贵的照片——三个被他抢救过的朝鲜青年学生的合影。
1951年,邵伯富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赴朝鲜,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3月的松田半岛,美制P-51野马战机轰鸣声撕裂长空,七八名朝鲜学生如惊弓之鸟在公路上奔逃。正在执行侦察任务的邵伯富飞身跃起,用夹杂中文的朝鲜语嘶吼着:“趴下!”以侦察兵特有的敏捷将孩子们按倒在公路旁的山体凹陷处。机枪弹雨将路面打成蜂窝的刹那,这位中国战士用身躯为异国少年筑起生命屏障。
说来也巧,当时邵伯富所在的侦察分队就驻扎在这些被救学生居住的村庄上。不久,部队要转移到金城战场去了。朝鲜驻地村民知道志愿军要转移的消息后,扶老携幼相送。其中被邵伯富帮助躲过敌机空袭、逃过一劫的三个孩子,特地赶来送他一张合影照,照片背后用朝鲜文写着:“站在祖国的土地上,仇视美帝侵略者!”
同年6月,邵伯富所在部队奉命转移到上甘岭的右侧翼,大部队占领金城以北高地坚持防御战,以牵制、打击敌人对上甘岭的增援。金城——南朝鲜通往北朝鲜的一个重镇。从1951年6月至1952年6月的一年中,邵伯富都在金城全线的战斗前沿完成艰巨的侦察任务,他带领侦察排负责侦察编号为“一号沟”的两侧高地的任务。
“一号沟”侦察堪称死亡任务,百米开阔地带暴露在敌军火力网下,铁路、公路如同绞肉机通道。邵伯富带领侦察排利用黑夜潜入敌人主阵地前沿,摸清敌人的铁丝网、地雷区、障碍物;又进入敌人阵地内,侦察敌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明壕暗堡、工事构筑位置。白天,他们用望远镜对阵地前沿目标仔细观察,分析研究,对接近敌人的路线,进入敌阵地内的位置,清晰记忆。到了晚上,夜黑如墨。山坡陡,山沟又深又宽、分岔多,方向位置很难摸清,有时弄错方向路线,在路上还会遇到敌人的伏击。所以,到达敌人前沿难,进入敌人阵地更难。在零下40℃的极寒中,邵伯富带领侦察排的战士反穿棉衣伪装,在雪地移动,在夜色掩护下绘制地雷分布图、标注暗堡坐标,稍有不慎便触发连锁爆炸。战士们常需整夜匍匐在雪地,待黎明撤回时棉衣已冻成冰甲,多人因此落下终身残疾。邵伯富和战友们搜集了大量敌军军事情报,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停战谈判期间,代号“34号”的邵伯富亲历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开城战俘营,他目睹美军用坦克碾压要求回国的志愿军战俘,见证战友们以残躯拼出“祖国”血字。这些超越肉体痛苦的忠诚,最终化作谈判桌上掷地有声的筹码。
邵伯富在抗美援朝中,曾多次负伤,比较严重的有四次。第一次是在敌人阵地上,被敌人的枪弹贯穿左耳;第二次是在敌前沿铁丝网前,被敌人的手榴弹炸断左手小拇指;第三次是在敌人阵地被敌发现,撤出敌人阵地时,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左胸腋下,倒在敌人的阵地前沿,两次手术都未取出弹片,这块弹片一直残留在胸前,伴他终身;第四次是在后方休整时,遇到敌人的轰炸机轰炸,双耳被炮弹震聋,至今左耳听觉不灵。
1953年11月,邵伯富和他的战友们告别欢送的朝鲜人民,踏上回归祖国的路程。
硝烟风尘人生路,劳瘁丹心为国民。那张泛黄的照片在邵伯富掌心微微发颤,伤痕斑驳的左耳仿佛仍能听见元山港的飞机轰鸣。当硝烟散作历史书页间的墨迹,上甘岭的焦土已重绽金达莱,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四道带有体温的伤疤,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
银龄丹心映家国
张化祯,男,1927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宁阳县罗山村,1948年8月参加工作,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宁阳五区助征员、中共宁阳一区统计干事,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战争中右眼受伤致盲,因战六级)。1953年1月,张化祯同志转业地方到淳安县民政局工作,1954年6月调至淳安县法院工作历任副院长、院长,1959年2月到淳安县组织部任副部长,1960年3月到县委宣传部任部长,1968年任排岭镇革委会主任,1979年任民政局副局长,1988年1月光荣离休。2019年获得了中组部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2021年获得党中央首次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2019年荣获淳安县首届最美退役军人。
这枚1948年随军配发的指南针,曾为张化祯指引过济南战役的巷战坐标、长津湖的突围路线,如今静静躺在千岛湖畔的旧木桌上。当九旬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指抚过弹痕,冰天雪地里的生死抉择与和平年代的特殊党费,在磁针颤动中渐次浮现。
张化祯同志是一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他生长在旧社会,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苦难岁月;他主动投身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为解放济南做出了贡献;抗美援朝时期,他又带头报名参加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朝鲜负伤后,来到杭州休养;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被分配到了淳安。他见证了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目睹了千岛湖的形成,更参与了新淳安的建设。
年少时旧社会苦难经历,青年时为国奋战的激情岁月,让张化祯亲眼见证了祖国的成长和强盛,对党的信仰,对组织的感情更是与日俱深,对亲手建设的淳安家园有着深厚的感情。张化祯同志离休后,仍然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参加党组织各项活动,曾多次被淳安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评为“双争双评”活动党员积极分子和年度学习、活动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不仅如此,张化祯还以交纳特殊党费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党的感恩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建党100周年等特殊节点上,他都交上了10000元的特殊党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张化祯时刻关注疫情的动态,主动配合社区做好防控管理工作,并多方打听疫情捐赠途径。在了解到淳安县慈善总会可以接受捐赠后,向县慈善总会捐赠现金10000元。后看到新闻组织党员自愿捐款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张化祯同志又向党组织捐款10000元。他说现在自己不能上前线,希望自己尽绵薄之力,打赢这个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自2019年开始,张化祯同志每年都会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这一举动坚持了七年,2025年1月3日,他又上交了一笔10000元的特殊党费。他动情地说:“我生长在旧社会,是党给了我新生活,更是党给了我亲手建设家园的平台。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就没有我张化祯的今天。我只要活着一天,我就要把党的政策,党的精神宣传到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张化祯同志虽然离休多年,但是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特别是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他时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学习是一种责任,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还要有好的榜样,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我几十年的学习经验。”
张化祯同志对淳安的发展十分关心。他说这么多年自己见证了国家的强大,见证了淳安的发展,他坚信淳安肯定会更好,老百姓的幸福感一定会越来越强。
回忆起一生的经历,张化祯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中国共产党救了中国,中国共产党救了他,跟着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他的路走对了。他总是动情地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中国共产党的恩情永远不能忘,永远跟共产党走!
(图文由县老干部活动中心提供)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