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人文探究
威坪(上)
发布时间:2025-08-01 10:44:04

编者按: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一条碧波荡漾的新安江从上源的崇山峻岭奔涌而出,带着山溪性河流的洒脱、不羁,流过深度、街口,流入如今的新安江水库,再经过铜官峡谷至梅城,全长373公里。在江水滋养的1.1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内,许多的古镇、村落以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特点,载入新安江流域的发展史。这些古镇、村落的诞生、兴起、落寞、复兴,无一不是新安江流域文明发展的见证。今起,本栏目将逐一聚焦淳安境内的新安江流域古镇,一起去感触积淀千百年的璀璨历史文化。

1950年的威坪

1848年10月31日夜晚,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抵达威坪,他在后来出版的书中写道:

……威坪镇建在新安江江边的高岸上。在火把和灯笼的照耀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个城门,从这个城门到河边有一条路——其实就是一个斜斜的坡面,我们从船上可以看到这条路。

……夜晚非常安静,只有水碓发出的叮当声不断传来。这儿的水碓类似我曾描述过的那种,有那么几架就立在城镇对岸的险滩上。夜幕中,这座古老城镇的城墙与城楼若隐若现,黑乎乎的,像座监狱一样。一切都很安静,似乎都沉入到了梦乡之中。

……太阳这时候刚刚升起,晨曦照耀在威坪那古老的城墙与门楼上,阳光下的威坪老城看起来与夜晚多么不同啊,……它就像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清澈美丽的江水从旁流过,四周环以小山,多么浪漫美丽的风景,又有年深日久的城墙在旁拱卫。

威坪镇濒临新安江,为了防备洪涛撞击,沿岸修筑了高高石堤。来自杭州、金华、衢州等地的商品运往皖南必经此处,而源自徽州的山林土产经由新安江转输长江三角洲,此处亦为交通要冲。当时,凡途经威坪水埠码头者,对于岸边的水碓无不印象深刻。早在光绪七年(1881),祖籍歙县大阜的苏州人潘钟瑞,在其《歙行日记》中就曾记载:“又上一滩,合四舟并力,午刻抵威坪卡,泊良久乃放行。上威坪滩,仍三舟合帮,申初过和尚岭,申正过常潭。至是山多层叠,水多纡曲。酉初上滚滩,真有飞花滚雪之观。其左峭崖直逼,岚翠森森,下有水碓,声若沸羹。近日所见水碓不一,威坪堡下排列十数具,尤为聒耳。”此处也提及威坪堡下排列的十多个水碓,亦即利用水力旋转的舂米设施。诚如《徽州下水路程歌》所述:“水碓凭船架,无人也自舂。”作为新安江流域常见的河畔景观,水碓在当地经济生活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威坪城边的诸多水碓,给过往商旅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威平到威坪

威坪,原作“威平”,为浙西通往徽州歙县、屯溪等地的水陆要冲,历来就是新安江流域的战略重镇,也是淳安建县立郡之原点。

清代新安江商编路程手折

早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派威武中郎将贺齐平定黟、歙山越。当时,歙县金奇、毛甘和黟县陈仆等人率众屯踞安勤山、乌聊山和林历山等处。贺齐设计攻破上述诸山,斩首数千级,并于此地设立始新县,这是淳安具有县级建制之始。始新县至隋开皇九年(589)易名为新安县,大业三年(607)又改为雉山县,县治迁至雉山岗下。始新为淳安建县之始,又称万年镇。唐永徽四年(653),万年镇西南的梓桐源一带爆发了反唐起义——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并曾建万年楼、天子基等。稍后,起义被镇压,万年镇改名为永平。北宋宣和二年(1120),淳安方腊率众于此镇帮源洞一带揭竿起事,自号圣公,建元永乐,一度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翌年,方腊造反失败,睦州被改为严州,青溪县则易名为淳化县。及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淳化改名为淳安,以示朝廷安抚之意。当时,又将万年镇改为威平,后又以“平”“坪”同音,遂以“威坪”之名行世。

威坪是地理上的咽喉要冲,因其重要性,1911年一度曾有“严州同知请移威坪”之动议:“浙江淳安县属威坪镇,为浙、皖水道必经之所,商货云集,帆樯如林,向例设有厘捐总局,派驻知府。近来荒歉频仍,匪盗蜂起,自绿营奉裁,益无顾忌。现由卡员吴世钦太守通禀上峰,拟请将严州同知移驻该镇,添设水陆巡防等情,当经中丞批饬,藩司核议。”此一动议见于《北洋官报》所录《时报》,结果虽未如愿,从中亦可窥见威坪的重要地位。

新安江上的重要水埠

临江傍水的威坪距离淳安数十里,因濒临新安江而天然形成市镇,是浙西通往徽州的重要水埠港口。

宋人方勺记载,此处“民物繁多,有漆、楮、松、杉之饶,商贾辐”。及至明代,“威坪镇乃徽、严、衢路之要冲,……买卖者经营不绝,往来者络绎无停”。这些“买卖者”,有相当多的人应来自徽州。对此,一些商编路程中有不少记载。例如,抄件《杭州上水路程歌》就提及:“云头竹节水连天,才泊威坪于岸联。”《杭州上水路程歌》为经折装,版幅6厘米×12厘米,前后封面为枣红色硬皮,中有烫金长方框,其正面为《杭州上水路程歌》,反面则为《徽州下水路程歌》,从中可见,由街口沿新安江东下,沿途险滩众多,急湍迭见,从此进入浙江的第一个较大市镇便是威坪。

王建才 摄

晚清婺源理坑人余岱雯在随身携带的路程《一帆风顺》抄件中,对于这一段水路也有描摹:“锡行渡口问渔樵,指点云头五里遥。竹节淇滩难上下,威坪一到兴方饶。”新安江自徽州顺流而下,经桐江、富春江和钱塘江可以直达杭州。其间,与兰江会合之后,可以转往兰溪、金华等处。而由歙县至淳安,经过黄江潭后,江面渐显宽广,及至威坪,更有豁然开朗之感。

威坪位于新安江中游,除了是水上要冲之外,此处还是陆路上的重要枢纽。

屯威古道,亦称休淳古道,系由屯溪或休宁县城出发,进入歙县境内之后,途经篁墩、王村、森村、黄备、小洲和小川,继而折向东南行至街口,再越过皖、浙交界处,经由威坪抵达淳安县城,全程数十公里。

据今人调查,此一陆路大部分为石板路面,历来就是徽州人前往淳安的陆上要道。在传统时代,经由此古道进出徽州者颇为频繁。个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自休宁至淳安虽有新安江水路,但因其沿途险滩较多,河流湍急,船行颇为滞缓,不少河段的行旅漂流,其速度还远不如陆上行走来得便捷。嘉庆六年(1801)稿本《溪纪事》卷上提及,“万历中,街口舟楫不通,行旅皆由陆地,自威坪入始新源,抵坝岭以进”。此一记载指出,皖、浙交界处的新安江段一度断航,旅人只能由陆路通行。歙县幡溪人方子亮就在“屯威古道”上建亭立殿,方便过往行人,故而受到官民的褒扬。

民国以后,因威坪适当浙、皖接壤处,自屯溪至兰溪的汽车皆在此处衔接与换车,当地的交通运输相当繁忙。1940年,周起凤在《各地风光:从屯溪到上饶》一文中指出:“从屯溪到威坪的公路,是沿徽港(新安江)建筑的,而徽港两岸都是绵延不断的高山,所以这条公路完全是依山傍水,险峻而秀丽。车行其上,看看一边是壁立千仞的怪石峻谷,另一边则是清可见底的徽江干流。”

当年,威坪之交通颇为便利,这条公路上通屯溪,下行可达杭州。也正因为如此,威坪与徽州的关系相当密切。民国传钞本《安徽省志》记录有新安江至钱塘江的“水程及航行日数”,其中指出:“屯溪为新安江上游水运业之中心地,与下游四时交通大民船,故与钱塘江流域各地及杭州常有商业上之往来。”一般说来,从屯溪而下,也可以直接称为新安江。根据粗略的估算,自屯溪至威坪为170里,而到严州则为390里。由此看来,威坪位于自屯溪至严州水路一半左右的位置,诚如俗谚所言:“上到屯溪看黄山,下到严州严东关,就我威坪顶中央。”

在传统时代,许多徽州人皆由威坪前往长江三角洲。歙县芳坑江氏文书中,有一封某年荷月(即六月)十二日外甥姚禹三写给著名茶商江耀华的书信原件,其中写道:

敬启者,尔日揖别后,于四鸣钟才得开行。因天雨,至章家塝即停宿矣。次日停泊朱家村,昨日至深渡已六点钟,随即照票过卡。今日抵威坪,亦有五句钟光景耳。一切已报关如式,大约明早开船。途次幸各平安,请可放心,祈勿锦注!再启者,所有永华公委带之茶箱船,渠因等待不及,昨日曾已先开行矣,其引票亦交渠押帮者带去。据云渠亦要往杭城耳,其船今晚亦在威坪歇。途中亦皆平顺,便望致意一声为祷……

此信汇报了自己从歙县出发前往杭州、途经威坪的经过。民国时人吕士范《书信留底》抄本中亦有一信,是写给其父的信函:“敬禀者,自上月念五日拜别之后,当晚至小垱止宿,于廿六到屯(溪)。在屯耽搁一天,廿八日始解缆长行,晚至涨家塝,廿九日至界口,卅日至威坪,初一日至桐庐,初二日抵杭州,初三日下午到申,当日即进店,途中一切均托福平安,请勿动念。”这是一个叫“能型”的伙计,由新安江经威坪前往杭州、上海后寄出的家信。信中的“涨家塝”应即前文的“章家塝”,皆在歙县境内。上述二信,都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由歙县前往威坪的旅途经历。

(图文来源《新安江流域城镇》)新安江流域古镇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汪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