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教育视窗 > 学生佳作
聆听草木的语言
发布时间:2025-08-06 09:39:14

  淳安县第二中学高二(6)班  赖卓雅

  烟花三月,下了扬州,也下到了这个静谧的淳安。枝头上晶莹剔透的小露珠正向我暗送秋波。

  背起背包,来一次畅快的登山吧。 

  拨开旁生的杂草,顺着石梯而下,水声穿过叶间的缝隙,钻进了耳中。我四处张望,却不见一丝水的踪影,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在这山林之中,竟是这水先撩逗起我来了。

  我加快脚步,想要一探究竟,一棵果树旁,终与这水相见。一批素白的绸缎,从嶙峋的石壁中倾泻而下,激起阵阵水花,争先着向下淌去。顺着它的脚步,我也一步步向下走着,走向山林深处,浴在绿色的光里,某些不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身旁的水一样清透。正当我心满意足之时,那水却又隐入石壁,留下一声声亲切的呼唤。

  再见面时,已然到了一汪潭水前。

  坐在石凳上,望着不远处的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白花与青枝相映,分外醒目。那花坠落时仍保持着完整的姿态,花形不散,色泽依旧,仿佛是以自己的方式向世间作最后告别,然后才从容地化入泥土中去。凋零如一场庄严的仪式,整朵花从枝头落下,竟未曾碎散——它耗尽所有力气,始终守住了一朵花的体面。

  花树之外,则是潭边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如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他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嫣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这是一种朴实纯真。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现在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温暖、干净、坚守的灵魂。所以,先得学会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水声愈来愈烈了,催促着我向前。

  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我在世界里渐渐欢喜。沿路而行,春不深,只是远,远得化不开浓雾,也绿不透对岸的树叶,这是天地恒常,也是人间恒常。

  顺阶梯而下,身边的石壁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光影幢幢,不时可见奔放的水流透过蕨类和菖蒲悄悄泛着波光,举目远眺,地势较低的那头被层层树叶框在中间的,是一幅精美的大峡谷画卷。乳白色的浓雾在其中缭绕不散。

  似是那“守得云开见月明”,伴着潺潺水声,几小时后,终是走出了山林。夕阳从朵朵白云中洒进来,小路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还有身旁的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他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

  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春天画上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郁郁葱葱,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灵魂。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过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使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点评:这是一篇充满诗意哲思的散文。这篇散文以细腻笔触聆听草木私语,在山林的行走中完成一场心灵对话。作者以细腻的感官,拟人化的书写描摹构建出立体的春日山林,视觉上玉兰的凋零仪式与垂柳的渐变新绿形成张力,听觉中水声的若隐若现贯穿行文线索,触觉里苔藓的柔软与雾气的湿润交织。于寻常景物中提炼出生命哲思。最动人的是作者对生命态度的双重领悟:既捕捉到草木“守住体面”的尊严,又参透“不伤花谢,不羡柳青”的豁达。结尾将三月喻为“春天最后的笙歌”,以玉兰衔接四月绿意,在时光流逝中提炼出永恒的生命哲学——物我合一,正是灵魂最饱满的存在,留有苏轼旷达之遗风。

  (点评老师 张清华)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