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王丰
清末民初,道士王圆箓将敦煌文物出卖给外国人,再加上外来侵略者的掠夺,有4.7万件敦煌文物流失海外。值得庆幸的是,敦煌《咏二十四节气诗》还完整保存着。立秋了,抄录一下《咏立秋七月节》:“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梧桐树上一叶落,知秋,知愁……
立秋,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本义为“住也”,引申为“开始”之意,如“立春”“立夏”中的“立”均指季节起始。“秋”《说文》里很明确:“秋,禾谷熟也。”立秋的组合义指:秋季开始了,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趋于成熟。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不同于炎夏的炙热之风,立秋后的风吹在脸上,能感到丝丝凉意。渐渐转凉的天气里,蝉有一声没一声地,有气无力地叫着,是“寒蝉”。
我国彊土辽阔,立秋时节,各地景色、气象有别。郁达夫《故都的秋》写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北国的秋,来得静、来得凉,而我家乡的秋还在暑热中,家乡人把立秋后的那一段时间的天气冠以“秋老虎”之名——绝妙好辞。
老话说,“清早立了秋,晚上凉飕飕,响午立了秋,热死耕田牛。”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在8月7日下午13时51分19秒,属于“晚立秋”。按照古人经验,晚立秋的秋后天气可能还会比较热,暑热持续时间久。
“立秋节气最宜读《红楼梦》,悲秋,悲人,在岁月的悲欢中,咀嚼人世间的种种滋味……”作家庞余亮如此感悟立秋。好吧,立秋后我再读一读《红楼梦》,悲悲秋,悲悲人,咀嚼咀嚼人世间的种种滋味。或许,在秋风的轻抚下,书页间的文字更能触动心弦,让我在静谧中体会生命的厚重与轻盈。
秋,有肃杀之意味。古代惩罚犯人,除了必须“斩立决”的以外,其他都在“秋后问斩”。为什么要秋后问斩?是基于顺应天时与自然,古人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阳气旺盛的季节,不宜行刑杀伐,而秋冬则是万物凋零、阴气渐盛的时期,与极刑的肃杀之气相契合。董仲舒主张“春夏行赏,秋冬行刑”,以顺应天时;另外,这也是农耕社会的实际需求,中国自古以农为本,春夏是农忙季节,百姓需集中精力耕作,而秋冬农闲时处决犯人,既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干扰,也便于民众围观,起到“杀鸡儆猴”的社会威慑作用和教化作用。
在家乡,以手工劳作为主的“双抢”,则必须在立秋前完成。
“双抢”——家乡农耕的重要术语,指在特定时间段内,集中进行抢收早稻与抢种晚稻、苞芦的农业生产。“双抢”在7月中旬至下旬(三伏期间),需在立秋前完成晚稻插秧、苞芦播种,否则可能因“寒露风”(寒露节气前后的寒风)导致歉收或绝收。
“双抢”是一场高温下、与季节赛跑的高强度劳动。
在以前的那些岁月里,整个村在双抢时,要分组劳动,一般分为收割组,收割稻谷;耕田组,犁耙水田;种田组,插秧种田。我十四岁初中毕业,即参加了生产队的生产劳动,因年纪轻,手脚快,给我分到了种田组。
清早拔秧,下午插秧。火辣辣的日头把水田烧得滚烫,一脚踩进水田,即烫得龇牙咧嘴,往田塍上跳,但还得咬牙忍住,低头弯腰插起秧来。
有一年,水田里施了县化肥厂试生产的“碳酸氢铵”(化肥),在滚烫的田水里滋生出腐蚀,浸在水里的一双手烂了起来,指头、手心上的肉,像被鸡啄,一小块一小块掉下来,痛得钻心。白天插秧紧急,痛感分散,入夜更深人静,痛感聚增,如鱼入热锅,翻腾不息难以入睡。
种田组里有位孕妇,腆着个大肚子弯不下腰,只能半蹲着,在滚烫的水田里一丛一丛,吃力地插着秧。
村脚大樟树上的那只高音喇叭,从清早到黑夜扯着大喉咙一遍又一遍播报着各生产队“双抢”进度,最后一句总是:“各生产队注意啦,必须在立秋前完成双抢!”那声音仿佛是催命符,让人心头发紧。
赶立秋,汗水混着泥水湿透了衣裳,皮肤晒得发痛,双手烂成千疮百孔,咬紧牙关,不停歇,只为抢在立秋前完成这关乎生计的插秧。
立秋那天,种田组完成了桑叶后水库底下最后一丘田的插秧。孕妇仙凤,双手按住膝盖,吃力地撑直腰杆,长长地呼出一口,汗涔涔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
一个月后,仙凤生下了女儿。
田野里,仙凤插下的秧苗,芯叶开展,株株劲立,迎风招展。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王志仙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