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子”从哪里来——遂安方言浅探(六)
发布时间:2025-08-21 08:21:35

  ●余书旗

  在汉语方言中,“你”的别称因地域和方言差异而多样。汉语方言中“你”的别称主要有“你、汝、恁、侬、尔”等,具体用法因地域而异。其中“你”是最普遍的称呼。那么这些称呼都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 恁”同“ 您”,多见于早期白话。马志远《汉宫秋》:“恁不去出力,息生教娘娘和番?”“恁”是河南中北部、山东南部、山西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普遍使用的常用语,如河南话“恁好”。 

  而上海话、苏州话、杭州话等核心吴语区的常用称呼则带着浓厚江南软语特色,称“ 你”为“ 侬”(nóng),如上海话“侬好”。 

  “尔”有很浓的古味,在《礼记·檀弓上》中,“尔”用于指代第二人称,即“你”的意思。例如:“尔毋从从尔,尔毋扈扈尔。”这里的“ 尔”都是指“你”。“尔”作为称呼用语,现在在部分吴语中仍有保留,它是部分吴语分支(如温州话)中保留的古音。 

  “汝”多是古籍中的称呼,如:汝辈(你们);汝等。以“汝”相称,表示彼此亲昵。清代黄宗羲《柳敬亭传》 中有句:“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汝”这个称呼在现实生活中已极为鲜见,但在闽南语、潮汕话中却仍是广泛使用的语言,如闽南语“汝好”。 

  “你”是一个日常使用率非常高的称呼,但因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当下各地流行的语音既有古音的残留,也有今音的包容,同样一个第二人称,各地的称呼截然不同,除了“你、汝、恁、侬、尔”以外,尚有一些小范围特有的习惯用语,比如淳安县枫树岭镇和姜家镇的部分村落称“你”为“子”,这在其他地区并不多见。 

  在古文中,“子”是一个多义字,可用于第二人称代词,常用于对话或诗歌中,表示亲切或敬意。在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中,“子”已普遍作为第二人称尊称,用于对话场景,尤其在《诗经·国风》中常见,如《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又如《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些诗歌中,“子”的意思都是第二人称“你”。 

  遂安方言称“你”为“子”的称谓习惯古已有之,清康熙《遂安县志》 明确记载:“县人呼‘你’为‘子’,盖古之遗音也。”这一记载直接指出“子”的用法源于古汉语。民国《遂安县志》进一步补充:“‘子’之称,多见于对话,犹存《论语》遗风。”这些文献为“子”的历史渊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遂安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其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特征,被学界视为研究汉语史的“活化石”。随着普通话普及,年轻一代使用“子”的频率显著下降,其应用范围虽逐渐缩小,但仍承载着当地人对语言传统的坚守。这种“一字多音、一音多义”的现象,正是汉语方言复杂性与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谢旻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