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童涵冰
《如果读诗有方法》一书分别把诗看作一个大写的人、一条奔涌的江、一张旅行地图、一部历史典籍、一曲生命赞歌,以精炼又风趣的笔触,带领读者进入诗词世界。其中,“旅行地图”这一篇章,充分继承中华民族的“壮游”传统,跟随古诗词这张地图的指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关于古诗词里的山河大地,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早发白帝城》《望岳》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巧合的是,这些词句不约而同地指向时间、指向生命,那些盈润着诗意与情感的词句,陪我成长,却又未曾和我一起老去。
就像我的老师万燕教授写到的:“山水是地上的诗词文章,诗人们心怀壮志,行走于其中,把游历的足迹与内心的感怀化作传颂千年的诗篇。”
古诗词的大家和小家,在写名山大川时,极少就山川而写山川,绝大多数是借景抒情。小至个人的真情实感,大至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都使诗词更具深度。其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正是情景相合的典范之作: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近暮年的李白受李璘案牵连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却又来到白帝城时峰回路转,突遇赦免。绝处逢生之际、欣喜若狂之下,笔下奔涌出的自然是不可抑制的欢畅。云不是愁云,而是彩云,猿啼也没有丝毫悲戚,李白之喜可见一斑。
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与江陵(今湖北荆州)相距一千二百里,其中七百里是曲折险峻的三峡。事实上,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创造的“速度美学”实则暗合地理密码。
奉节至江陵段长江落差极大,故长江流速极快,在瞿塘峡夔门处更是形成了“超级流量”,正是这天然势能,托起了诗中飞驰的时间感。故而诗中“一日还”的时空压缩,并非单纯物理意义上对于现实的简单复刻,当诗人在水流急速中同时感受到“猿声”与“万重山”叠加的视听体验时,是地理特征与心灵面貌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使得李白将水文数据升华为浪漫的诗性时间。
《望岳》开篇以“青未了”修饰“齐鲁”,让人由开阔壮丽的自然景观联想到绵延不绝的历史与文化,而这震撼人心的游览体验,又在诗人“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中得以升华。年少时也爱《赤壁怀古》的时空折叠之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诗意景象,却不知这实则也是苏东坡的一次精神突围,照见的是理想自我与现实处境的不断较量。
我曾在这三首作品中遇见自己对速度、高度、广度的追求与渴望,然这三首作品所承载的能量远超于此,它们以山、水、月共同建构了中国人独特的时间哲学。轻舟历经万重山是对物理时间的极限压缩,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无限仰望,而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流淌过的是历史长河之上的他与你我,不变的是高悬江心,亘古的明月。
时至今日,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那些诗人笔下的山河大地也许早已或多或少发生改变,但由这些诗歌构建起的审美范式,却依然指导着我们如何与自然对话。因为,这些诗人笔下的山水从来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王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