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子在川上曰
发布时间:2025-09-01 09:25:44

一酸

孔子站在河边的喟叹,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风烟,依然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回响。那奔涌不息的流水,既是自然的节律,也是文明更迭的隐喻——所有坚固的事物都在流动中消融,所有熟悉的轮廓都会在岁月里模糊,唯有“逝者如斯”的怅惘,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心中激起相似的涟漪。

河水的流淌,不为任何人所停留,也不会因人的挽留而放缓前行的脚步。

方言的式微是这个时代的回应。三十年前还在课堂与会议中鲜活流转的乡音,如今只能退守到农村老人间的日常对话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语同音”的时代浪潮推开闸门,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词汇与语调,便如退潮时的贝壳,散落在记忆的滩涂。一些部门、机构将方言音频存档,学者、语言研究者用标准文字抢救方言的发音和释义,这些不过是在时间的博物馆里,为方言标本贴上泛黄的标签,为后世的研究,留下一点线索。正如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改革,注定让六国文字成为考古发现。语言的统一从来都是文明整合的必经之路。当我们在课堂上听见孩子用普通话标准发音背诵古诗词时,总会想起外婆用方言讲述的民间故事,那些平仄里藏着的文化基因,正在静默中断裂。

电话亭的玻璃蒙着厚厚的灰尘,BB机的呼叫声早已被智能手机的提示音覆盖,老式唱片的纹路里再也转不出卡壳的温柔。有人在朋友圈里晒出泛黄的书信,字迹间还留着当年等待回信的心跳;有人开车四五个小时,抵达大山里的故乡,坐在满是杂草的屋前发半天呆,对着山谷深处呼喊,“等我回来!”山谷的回音,在内心焦灼着……这些被时代淘汰的旧物,恰似河流中的泡沫,短暂闪烁后便归于沉寂。我们打开手机扫码支付时,不会想到二十年前攥着硬币在电话亭前排队的少年,正把那段等待的时光丢进记忆的回收站。

但消逝并非全然的遗憾。西园广场的舞者与孩童争夺活动空间的争执,自行车在机动车道上的踉跄穿行,都在提醒我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车道与航线。当方言让出教育的主阵地,普通话为更多人铺就了沟通的桥梁;当书信被即时通讯取代,信息传递的效率实现了几何级跨越。就像一滴水无法决定河流的走向,个体的怀旧情绪终究要汇入文明演进的洪流。我们从来不会为电话亭的消失而哭泣,正如不必惋惜马车被火车取代——重要的不是留住形式,而是守护那些旧事物承载的情感内核:书信里的真诚、电话亭里的承诺、方言里的文化认同。

站在时光的河岸回望,逝去的不只是具体的事物,更是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但孔子的智慧正在于此:他既感慨流水无情,又在“不舍昼夜”中领悟了前行的必然。我们怀念书信的墨香,却也享受邮件的便捷;留恋方言的亲切,也珍惜普通话的通达。真正的传承不是守着旧物拒绝变化,而是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为那些值得珍视的价值找到新的容器。就像老唱片的旋律可以转化为数字音频,方言的韵味可以融入文学创作,古体的诗词还能用现代白话文重新诠释和鉴赏,只要情感的根系不断,文明的河流就会永远向前,带着两岸的风景,奔向更辽阔的远方。

这或许就是逝川给予的启示:不必追挽流水,只需在心中为每一段逝去的时光,保留一处清澈的倒影。

当我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遇见孤独的电话亭,不妨停下脚步,听听它沉默的诉说,即便它失去了现实的使用价值,但那里还藏着我们共同的来时路,也映照着我们必将奔赴的前方。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梁津玥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