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普通人的泪与笑
发布时间:2025-09-11 08:07:07

  茅盾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得主柳建伟沉潜二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钱塘两岸》第一卷日前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正式推出。

  《钱塘两岸》以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迈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为时间轴,讲述钱塘江两岸四个家族在历史大潮中的命运抉择、兴衰沉浮,书写浙江大地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史。全书计划创作出版四卷本,一百万字左右,是作者为浙江立传的雄心之作。

  第一卷以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为起点,以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的修建与炸毁的传奇经历为重点,描摹了陈家、林家、钟家、谢家等钱塘江两岸四个家族面对危局做出的抉择。

  1937年,淞沪会战的炮火撕裂了江南的宁静。以茅以升为首的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修建钱塘江大桥这座中国独一无二的桥梁。陈奇峰夫妇是工程师团队的重要人物。日本间谍田中信男百般谋划,接近陈家,企图掌控大桥。

  乌云压城,每个人都将做出自己的抉择。有人为家族殚精竭虑,有人为民族擎起火炬。

  在《钱塘两岸》第一卷中,作者以扎实的史料功底和深厚的叙事功力,将宏大的“抗战精神”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命运和感人至深的文学细节。读者不仅能从中看到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历程,更能深切感受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信仰抉择和精神风貌。小说既是对家国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中国人民伟大抗战精神的崇高礼赞。

  历史的温度,永远藏在普通人的泪与笑之中。

  作为《银元时代生活史》的姊妹篇,这部《抗战时代生活史》是作者陈存仁在抗日战争上海沦陷期间的生活记录。文化界举办救亡集会、留日学生毅然回国抗战、妇女赶制棉衣支援战士、“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皆“是我身为一个中国人留在上海时又悲愤又狂喜的生活情况”。

  陈存仁(1908—1990),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8年,他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1929年,他开始自设诊所,独立行医;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名医,由于身份特殊,他既能接触到沦陷时期上海的名人政要,又能接触到底层平民。他笔下的《抗战时代生活史》是融合个人际遇与时代洪流的回忆录,提供了一个珍贵切片,记录下抗战期间大上海的众生百态。

  除了大众熟知的历史事件以外,陈存仁还记录了许多亲眼所见但不为史书记载的小人物故事,当中有不少人的经历颇为凶险传奇,读者可从中感受到“抗战时代”四个字沉入日常生活中的模样和分量。

  (来源《杭州日报》)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谢旻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