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美文共赏
贺城(下)
发布时间:2025-09-12 09:30:41

新安江流域古镇


  在浩浩汤汤的新安江上,贺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交通要冲,而交通的通达,往往带来商业的繁盛。当时贺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有南来北往的商贾,有琳琅满目的货物,是八街九陌的热闹市集。当然,这里也有白墙黑瓦、茶酒盈香,是参差千百人家的小城家园。

  (一)

  当时的贺城,有不少徽州商人。很多徽商不仅在这里经营买卖,而且还在这里购置田产房屋。

  清雍正七年(1729)所立的《总契底》陆续抄录了明崇祯二年(1629)四月至清乾隆八年(1743)十一月歙县胡氏商人的契约底稿。该书首页的“契底目录”,就叙及歙县黄(璜)蔚人在淳安置产的情况。另外,徽州日用类书抄本《简要抵式》的内容是,晚清民国时期黟县商人在淳安开设的天和、福元商号从创立至收歇的整个过程,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了解到昔日大批徽商活跃在淳安的情况。

  章亚光引证的《章晓甫先生六旬晋二行述》《章渭鹏先生行述》等文稿均记录了当时大量徽商在淳安经营的情况。

  根据章亚光的讲述,他有位未出五服的堂伯章本流,一直在淳安县城开店,先是开“衡昌发”,经营猪肉、南北杂货。1948年又改开“章义记”,除经营南北杂货外,还专营“老刀牌”“顺风牌”和“金钟牌”香烟,既批发又零售,生意兴隆。直到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时期,才最后改换了照牌。2020年7月4日,绩溪学者方静在该县伏岭镇湖村做访谈,根据他的记录,嘉道时人章凤麟三十六岁时在淳安进贤渡方卓如的店里做事,一直做水客生意,积攒了一些资金后,于道光十三年(1833)在淳安桥西镇开了一家玉茂号店铺,主要卖杂货,后又包括茶叶、棉布等。店后有作坊,开了油坊、染坊,规模在桥西镇最大,被时人称为“章百万”。另外,根据78岁的章华嗣回忆,20世纪40年代,“染坊有十几人,柜台上有四五个,账房有三个人,两个学徒。晚上学徒搭铺睡觉并看门。店还有个油坊,当时做楮子油,是做蜡烛用的。还有一个布庄,最兴旺时,还买纱来织布……店铺在桥西街面上,靠西边进口,前店后坊,除油坊,因油榨是用水牛推大石碾的,光养水牛的就有两个人,油坊一共有十几个人……”

  生意的兴隆,自然带动了周边人口的流动和产业种类的丰富。徽州的不少地方都与淳安有着密切的联系。1998年版的《绩溪县志》列有当地信客的几条主要线路,其中之一就是绩溪——深渡——淳安——金华——兰溪,其信客来自绩溪城内。另据对绩溪十一都在外经商概况的调查,当地赴外埠经商的路线有三条,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前往淳安等地的新安江水路,而人们在淳安主要从事的便是南货业和粮食业。

  此外,太平天国前后绩溪仁里的一批书信也提及:“家叔现在严州,仍通帮均在淳安办茶。”根据绩溪《石雄村志》的记载,石雄一带有石淳路,即由石雄经北村、坑口、瀛村、孔雀坑到歙县黄村、郑坑店、定潭至深渡,陆行四十多里路,然后再乘船,沿新安江而下至淳安县。

  早在明末清初,登源河一带的水客,就从杭州、金华、兰溪、淳安和歙县等地购入货物,以小木船或竹排从临溪进入登源河,运至石雄杨林潭的终点码头。康熙年间,石雄水客将从附近收购来的茶叶等土特产品,经由水路运至淳安、杭州、金华和兰溪等地,换取杂货、布类、食盐、食品和洋油等,然后沿途销售货物,并由水道运到石旭。

  (二)

  当时的淳安,商贾云集,各种类型的经济产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发生着,壮大着。

  淳安是盛产木材的地区,根据方志记载,严州府淳安、遂昌二县,“山多耸挺,奇异岿然,环峙峻立,所产皆材木,杉、楠之类,大可为栋梁榱桷,小可为薪蒸器用,各有分业,采取岁供,斯民便利之出于山者无穷”。早在明正统八年(1443),户部侍郎焦宏就曾指出:永乐年间徽州、处州等府与江南地区的木植贩运一直兴盛不衰,官军所需防倭船只及相应设施的用木,如果抽分木植不敷使用,往往通过向民间征取以完事。天顺三年(1459)严州府淳安县重修大成殿急需巨木,正好有徽商贩木经过,他们有感于县令的德政,遂“乐助善材百株”,官员也随之捐俸鸠工,工程得以告成。及至晚清、民国时期,淳安一带仍活跃着一些木商。

  因木材大小不同,可分为白木、四花木和尖木等。其中的尖木,是指围量较小的杉木,论根计价,因其既带皮又留梢,故称为尖木。而运杭发卖的这些客木,也叫“杭货”。此种“杭货”在不少徽州文书中皆有记载。例如,有一份《包柴做式》就提到民国己未(1919)七月廿七日有位叫吴步高的人,“包到叶西泽兄边松树杂木,做成杭货”。当时,在淳安一带拼木的商人大多来自歙县。

  1925年《木板市价之回涨》的报道指出:“江干各木行,以近来江水干浅,各路之货,均不能运杭,兼之销场畅旺,存底不丰,故公议将售价增高一贯另。现在行盘,严州木十三贯另,淳安木十五贯零,小隶木十二贯,徽州木十八贯零,江山木二十二贯,下江松板每方三元四五角,徽州松板四元二三角,据云尚须涨云。”可见,淳安木与严州木、徽州木等都运往钱塘江滨的江干出售。

  淳安与徽州一样,都是新安江流域主要的产茶区。与歙县类似,淳安当地也制作烘青、大方,其内销茶产量也居于洋庄茶之上。淳安亦产大方茶,这是一种扁形的炒青绿茶,清人曾将其源头上溯至五代后梁乾化五年(915)两浙所进的大方茶。此外,当地的“淳安毛尖”亦颇为著名。

  当时,淳安毛尖与福建武夷茶、徽州松萝茶等骈肩称雄。1930年《浙江省政府公报》中有一份训令称:“淳安山多田少,地瘠民贫,全凭茶叶推销以维生计。”据20世纪30年代中叶傅宏镇等人的调查,歙县、绩溪二县,茶叶摘工多来自淳安、遂安及本省旌德、太平县;而休宁、黟县的茶叶摘工,则以安庆六邑人居多。在祁门红茶区,其采摘工人以妇女居多。除一部分由茶农自己充任外,大半雇自他县,如江西乐平、铅山、鄱阳,浙江遂安、淳安,以及安徽安庆六县。多年前,在歙县里东山一带考察,据当地人讲述,此处翻过山岭即是淳安,两边都到对方去收茶叶、山核桃,看哪一边价格高,再决定运往何处销售。而根据已故文史学者柯灵权之调查,民国时期歙县东乡大谷运一带,一个整劳力只能负担一担干茶采制任务,山里以茶为生,多数人家茶多劳力少,需向歙南及淳安倩人帮工。

  在淳安当地收购茶叶的,有不少是徽商巨贾。在歙县芳坑江氏文书中,保留有一份某年九月十四日朱兆福写给江耀华的信函,其中提到:“兆已另函致露兄,托于郡城代汇元一千两、五百两,期在三月半为规,与舍亲携往淳、遂收茶。”可见,当时的确有一些徽商前往淳安、遂安一带收购茶叶。此外,在清末民初著名茶商吴炽甫的相关书信、账册中,也有类似的一些记载。

  除了木业和茶业之外,淳安的粮食业也比较活跃。淳安也是产米之地,这些粮食有不少是运往歙县渔梁坝等地出售的。及至清代,根据道光《徽州府志》的记载:“歙、休、绩三县之民,恃此一线河流运米济食,盖终岁泛舟不绝也。其运米自金、衢也,径严州淳安,其运本省江北三河之米于浙属长安镇也,亦必取径严州淳安,无能飞度。”

  另外,徽商在淳安还有不少其他的商业活动。康熙年间抄本《联墅方氏族谱》,就提到此一家族因经商有道,家业日饶,其中有人“于淳安县东郭街北开质库”。另有一份“恒复馨”访帖提及:“本号开设淳城南门下首石库门面,从南朝北,自制嘉湖细点、南北杂货、粮食布疋,并酿各色名酒糟坊,一应俱全,荷蒙各界诸君赐顾,请认明本号招牌,庶不致误。”此一访帖发现于徽州,反映了徽商在淳安开设的南北杂货等产业经营情况。

  正是因为有相当多的徽商活跃在淳安,故而在当地也建有一些同乡会组织。如淳安的绩溪同乡会就建于清光绪年间,馆址设在淳安县城下直街胡咸春药堂。晚清民国时人胡撝吉祖孙四代先后继任会长,并支付了大部分的活动经费。胡撝吉为绩溪城内人,曾赴休宁万安胡松茂药店当学徒,后前往淳安威坪镇创设胡咸春药号。数年后,又在淳安城内开办了第二片胡咸春药店。两店聘请经理主持,自揽经营财务权,讲求信誉,薄利多销,声名远播,生意兴隆。光绪二十四年(1898)胡撝吉捐资数千元创办淳安县商会并建会馆,当选为商会总理。他还捐资创办同济育婴堂,收养弃婴,并义务办理淳安全县的邮政业务。

  (三)

  著名地理学家张其昀曾指出:安徽省的天然区域,明显可分为三区:北部属于淮水流域,中部属于大江流域,东南一小部分,属于浙江上流的徽港流域。地形、水利、气候各不相同,生计亦迥然有异,如“安徽之东南部,山多田少,生计艰难,故壮者多行役四方,徽州商人,到处有之”。他并且认为,“徽州之徽港,与浙江之婺港、衢港,同为浙水之上源,分隶二省,非通论也。吾人研究地理,要当注意天然形势,应分则分,应合则合,观其会通,而明其大纲,庶不至有重复割裂之烦,与源委不清之弊也!”揆诸实际,皖南的徽州与浙江的淳安等地,不仅同属新安江流域,而且人群、方言和建筑等均大同小异。可见,张其昀的说法的确颇有见地。

  前文述及,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割据江东的孙权派遣威武中郎将贺齐讨伐丹阳郡黟、歙等地,后来设立的新都郡,以贺齐为太守,郡治设在始新县治新定里。翌年,贺齐另筑郡城,将郡治由新定里迁入,故淳安县城又被后人称为“贺城”。贺齐作为首任淳安知县,以及他对淳安城兴建的贡献,贺齐历来受到淳安人的奉祀。根据当代方志的描述,民国时期,淳城东庙、西庙虔诚供奉贺齐,民众尊称他为贺老爷。正月十二,为贺老爷的出巡日。是日,四乡数以万计的居民赶往县城与会。届时,淳城东、西二庙的贺齐塑像,分别由16人抬着出巡,先至县前街,接受知县及县衙属员的焚香迎接,随后再行绕城一圈,其间,有诸多民间的杂戏表演,煞是热闹。出巡复位后,还有十天的酬神戏剧上演,整个仪式颇为隆重。

  淳安也有周宣灵王庙,但其信仰内涵与淳安港口一带稍有不同。在淳安,周王是医神,与歙县的关系更为密切。据说,周王行医多年,不求回报。某日,有感恩者至周王之桑梓故里——歙县义成酬答神庥,未遇他人而知其庙之所在,义成遂渐形成庙会。在当时,庙会参与者上至休宁,下至淳安,因新安江水运发达,庙会之时,义成码头停满了船只,异常热闹。在新安江流域,不少小孩寄名的对象,多为周王菩萨。

  此外,在新安江流域的民间故事中,也时常可见两地的互动。在淳安,民间故事中有一段吃盐豆的故事,内容大意是说:某日,财主、工匠和农民三人打盐豆拼伙。盐豆炒好,那个财主想多吃几粒,便规定说:吃一粒盐豆,至少得说一个成语,而且,每个成语中还一定得带个“龙”字,倘若说不出,就不能夹盐豆吃。宣布好游戏规则后,他就率先以筷子夹了一粒盐豆,说:“二龙戏珠。”说完就吃一粒。工匠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说了一声“五龙下海”,就将筷子一放,用手抓起一把盐豆放入口中。见此,那位农民哈哈一笑,呷了一口酒说:“十龙倒海,海底朝天!”遂将大半碗盐豆全都倒进自己的衣袋。这个故事,反映了淳安一带民众对盐豆之偏好。而在新安江上游,徽州人更是喜吃盐豆,他们以油炒熟黄豆,并撒上盐,便成了香喷喷的盐豆。当地还有一句俗谚称“家有千钟粟,不吃盐豆和粥。”——意思是说即使家境富裕,也不用油炒黄豆作为下稀饭之菜,意即盐豆是稀罕之物。清人褚人获在《坚瓠乙集》卷一《各省地讳》说:“各省皆有地讳,……浙及徽州曰盐豆。”此一记载,就反映了新安江上、中游人群共通的生活习惯。

  淳安向为浙西重镇,为新安江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因侵华日军并未进入此处,淳安遂成为战时江南各地官、商活动的重要据点,一度呈现出畸形的繁荣景象。此后,淳安城的商业仍在持续发展。根据2014年出版的《淳安县志》记载,1949年以后,淳安城有工商户332户,主要经营中药、百杂货、棉布、糖烟酒、粮油、旅馆和饮食等行业。1956年,全镇共有居民1453户、67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38人,有街巷36条,总长达4.13千米,各类房屋5096间。1958年,因建造新安江水库,遂安县被并入淳安,成立了新的淳安县,县城迁建排岭,淳安城居民相继随迁。1959年9月,新安江截流蓄水。1960年初,历经1751年的淳安县城最终沉于水底。1965年设排岭镇,“依山傍水筑新城,绘地修天出丈瀛。绿树丛中藏闹市,清波怀里显峥嵘”。1991年,又改排岭镇为千岛湖镇,其后逐渐发展,迄今形成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风光。

  (图文来源《新安江流域城镇》)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