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怀德千年的光华与回响
发布时间:2025-10-11 09:27:07

鲍艺敏

我在《淳安历史的32张面孔》一书中,并未将方储列入,其中缘由我在序言中提到:“汉代的方储,是淳安方姓始祖方纮之孙。汉章帝、和帝时在京为官,他的存在是一种半人半仙的状态,类似于诸葛亮、刘伯温诸谋士,观天文地理,测阴阳五行,能掐会算,料事如神;因其‘道行’高深,以普通百姓的认知程度,往往敬而远之,难以与之亲近,不具有普适价值观。我们还是绕过去吧。”

前不久,富山村一位方氏族人找到我,真诚地希望我写一写富山方氏,写一写他们的祖先方储。交谈中他从口袋里掏出一页纸,告诉我说这是村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口述,并由他亲手绘制的。我展开一看原来是一幅“新安江水库形成前富山村示意图”。上面绘有山脉、河流、田畈、堨坝、庙宇、牌楼……还有祠堂在村中密集分布,我大致数了一下,有“惠宗堂”“富春堂”“怀德堂”“景春堂”“德新堂”“叙伦堂”“梅房厅”“崇树厅”“永锡堂”“三乐堂”“永德堂”“宏德堂”等十余座,这在县域村落中实属罕见,彰显了方氏一族在淳安境内显赫的地位。

望着示意图上工整的蝇头小楷,望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标注,望着方氏族人近乎渴求的目光,我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新安江水库形成前,他们应该还是青涩的少年,令我感动的,是他们那份执着的情怀,更是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那份深沉的热爱与眷恋。一时之间我陷入了沉思,手里的这张纸也变得沉重起来。面对着这份嘱托与请求,我又何以忍心拒绝?如何能再一次绕过去呢?

(一)

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方储身上有诸多神话般的色彩,他的形象早已从朝廷官员演变为地方保护神,从淳安各地兴建的“方氏宗祠”(真应庙)来看,在千年香火的祭祀中,在千万民众的膜拜下,方储已固化了“神格”地位,他已然成为江南方氏重要的文化现象。他的身上具备了诸葛孔明和刘伯温那种神鬼莫测的能力,他们皆具经天纬地之才,有安邦定国之略。《淳安县志》和《方氏家乘》中都有方储的相关记载,我们不去摘录原文,直接解读方储其人,看看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物。

方储,字圣明。他年少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他与弟弟方俨一同拜三辅为师,传承孟氏《易经》。隐居山中期间,遇到号称“云溪”的老者传授神仙秘术,因此精通图谶占卜、天文星象、吉凶预测,能洞察奸邪异事,才智超群,备受世人推崇。

当时太常卿王庄将女儿许配给他,育有三子:方观、方觌、方洪。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六月,丹阳太守周歆举荐方储为茂才孝廉。进京参加对策考试时,章帝用一堆乱丝考验众人,方储毫不犹疑,拔剑将乱丝斩为数截,道:“混乱必须剪断才能理顺”,章帝赞赏其果断,授任郎中,外放为句章(今余姚东南)县令。有一次春耕者报案称自家的农具被盗,方储掐指一算道:“不是邻人所偷,是功曹(属官)所为,你去他家后院的麦堆里找寻。”果真如他所说,盗者羞愧认罪。

建初六年(81年),他调任阜陵(今安徽全椒)县令,次年(82年)改任阳翟(今河南禹州)县令。同年母亲去世,他背土筑坟,墓旁种植松柏,引来鸾凤祥瑞、紫芝生长、白兔现踪。守丧期满后,他拒绝出仕,郡里派属官王歆带着礼物劝他复职,并作赞词曰:“祥瑞显现,神鸾鸣岗,这都是新安方储德行感召的吉兆,岂止是圣王才有的征兆。”

元和元年(84年),朝廷改革贡举制度,大鸿胪韦彪提议“选贤首重孝行”,太尉郑宏、司徒卢恒等推举方储为全国第一贤才,授博士议郎。方储性格刚直,尚书张林嫉妒他,指使功曹窦宪杀人诬陷。方储早已预知阴谋,命人鞭打尸体耳朵再行审问,尸体竟然开口指认真凶,窦宪惊骇不已,只得伏法认罪。京城因此称颂他神明,治安清明。

元和二年(85年),方储出任大匠卿兼洛阳令,传说他能乘白鹤遨游,凭虚往来,时人作歌曰:“朝为洛阳令,暮作新安人。”元和三年(86年),司空第五伦上奏称赞:“方储才学卓越,明察秋毫,至孝感天。”皇帝加封他为太常卿仍兼洛阳令。

永元五年(93年)六月,和帝欲南郊祭祀,方储推算天象,极力劝阻道:“今日外出必有灾变。”张林恐预言应验,怂恿皇帝出行。当时天气晴空万里,张林趁机诬告。方储悲愤自己忠言被诬,饮鸩自尽以明心志。说来也怪,方储死后,顷刻之间黑风骤起,冰雹如斗,飞沙走石,砸死千余人。和帝始知方储忠心不二,悔恨痛哭,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谥昭烈,赐皇室葬具,以圣人礼安葬。

灵柩途经钱塘时突遇逆风,改道建德又被大风吹至新安江畔,遂葬于江边。墓旁建“仙翁庙”,百姓遇旱涝瘟疫必来祈祷,屡有灵验。南朝宋明帝派钟离景曜用太牢(牛猪羊三牲)祭祀,追封龙骧将军、开国公。唐代监察御史张文成撰写碑记。宋政和七年(1117年)加封“真应仙翁”,至今庙宇香火不绝,薰风宜人。

从上述记载可知,“祷祈必应”的民间传说“真应”两字,最终得到皇帝宋徽宗的认可。作为地方社庙的“真应庙”,从此有了官方授权的合法性,巩固了方氏宗族在地方的社会地位,更成为百姓心目中祈求水旱灾异的寄托。

(二)

在查阅《方氏家乘》时,见有这样一段记载:

宋本《严州图经》卷三,亦为其辟有“真应庙”条目,称方储“后汉时以贤良方正仕和帝,后为洛阳令,卒赠黟县侯,立庙名‘真应’。唐垂拱四年(688年),为狄梁公焚毁。”据考,狄梁公,即唐时太原人狄仁杰(字怀英)。在其充江南巡抚使时,曾毁吴楚淫祠千七百所。而真应庙亦不例外,后邑人复立之。宋政和七年,县人方適、方奕与父老状其灵异,列于转运使,转运使为请于朝,赐今额。

历史上真应庙命运多舛。禁毁淫祠政策不独在唐朝,历史上曾屡次出现,如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在登基后,推行了严厉的禁毁淫祠政策,下诏称“淫祠惑民费财,前典所绝”,要求各地除毁不在祀典的祠庙,仅保留祭祀先贤或功勋卓著者的祠庙。旨在整顿社会秩序和财政浪费。此外,像宋徽宗和明太祖、嘉靖帝等,也都曾为了强化中央权威的目的,下令捣毁各地的邪神庙宇。

其实,真应庙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发展脉络:从东汉的专祠到北宋的宗祠,再到明清的统宗祠,反映了宗族组织从血缘凝聚到地域联合的扩展过程。其名曰“真应”,不仅承载了皇权的认可,也凝聚了方氏宗族对祖先德行的追崇与地方信仰的融合。

如今的富山村属于文昌镇,记得十几年前,我曾多次来到该村,主持对“方氏宗祠”的修缮工作。该建筑位于富山村中,坐东南朝西北,一层砖木结构,通进深8米,通面宽7.5米,三开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马头墙,其中门楼为重檐歇山顶,门楼为三间四柱三楼,内有方氏先祖方储像一尊。

正厅悬梁上有一匾,额题“东汉名臣”四字,南侧墙边有一通重修家庙石碑,据碑文记载,宗祠始建于南宋,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内存有木匾三块。其一刻有“进士”两个大字,左侧落款为“大明景泰丁丑科,进士方中立”,另有“惠忠堂”“世泽堂”两块匾,是村中别处移至于此。马头墙下有石狮一对,南雄北雌,雌狮带小狮。堂前有一平坦,立有淳安县人民政府1982年公布的文物保护标志碑。

为了近距离感受富山村的历史脉络,考辨碑石上那些模糊不清的文字,五月仲夏的一天,我再一次来到富山村,来到“方氏宗祠”。现在的建筑物是移民搬迁后修建的。我想方氏族人乍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内心不免失落惘然,他们急需寻求一种精神慰藉,而祖先的神灵是平复惶遽心绪的最佳良方。

宗祠面积不大,甚至有点逼仄,连带院落也就一百五十余平米,但它却是淳安方姓的“祖庭”。元代文学家方回在《桐江集》中称“天下之方姓,皆出于歙之东乡(淳安)”,可见其社会影响力。

站在右侧厢廊,伸手轻轻抚摸“重修方仙翁祠”石碑。碑高2.19米,宽0.85米,厚0.41米,细细打量碑身,可见碑额及四周都有一层厚厚的包浆,这是岁月的年轮沉淀下的痕迹,只可惜部分字迹漫漶,残缺难辨,就连断句也存了问题。按照我以往的习惯,看完碑额再看碑文落款:“大明嘉靖三年……”一晃五百多年了,我心中慨叹不已,拿出手机拍照留存,回去后又把碑文整理了一遍。

从残缺的碑文中,尚能读到“旧庙在里之阳,仙神□黟侯。方仙翁,讳储,字圣明。淳方氏族□出,其□而谱系载,神忠孝真,百代所宜瞻仰而企慕之。”“有大功于民,死而庙食宜也。故淳□乡里,社无不祀。”“则夫神之所佑于民,而感召其和……呜呼,神自庙食以来,千二百有□岁,而其意气所感……”等记载。

根据残存的碑文可以了解到,宗祠从嘉靖癸未(1523年)十月动工,到嘉靖甲申(1524年)三月竣工,历时半年完成重建,这既是民之所需,也是仙翁意气所感,更是官府乐之所见。试想,嘉靖皇帝是禁毁淫祠神庙的倡导者,方仙翁祠何以能在当朝快速重建?大概是因为,在历史的层面,方储是一位正直忠诚、为民解忧的朝堂人物,甚至在一些历史书籍里被记载为“宁可丢命也要说真话、做实事的人”;而在情感层面,民间百姓觉得祷必有应,护佑百姓风调雨顺,方氏子孙瓜瓞绵绵,都称其为“仙翁”。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民生安乐,海晏河清,政通人和。何乐而不为呢?

(三)

淳安方氏谱牒,始创于西晋太康八年(287年),题签《奉敕方氏谱》。奉谁的敕?西晋太康八年,是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期间,只能说该族谱是奉了皇帝的旨意进行编纂的,这是世家大族莫大的荣耀。“奉敕”修族谱,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魏晋时期皇权与士族之间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

正如崔陵在序中所言:“谱之于家,若纲之有纲,衣之有领,统绪相连,百裔归之一族,本枝并茂、千叶同呼一根。或负薪荷蓧于田野之间,或垂绅缙笏于庙堂之上,要知富贵贫贱虽日有间,然联宗续谱之义,终不可得而泯也。”

族谱之于家族,如同渔网的总纲、衣袍的领口,将万千支脉连为一体,纵使枝叶繁茂,终是同根所生。有人荷锄田间务农,有人持笏朝堂为官,虽富贵贫贱各有不同,但联宗续谱之义却永远不会消失。

千百年来,方氏族人对方储的怀念,既是“同发根枝万叶开”的宗族感情的延续,更是对他怀德于心、惠民于行的精神品格的“意气所感”,而这种“意气所感”早已超越血缘的界限,成为一方土地共同的文化记忆。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梁津玥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