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汪涛
有的歌,很久没有被唱起了。
翻看日历,又到9月25日,我望着办公室窗外,风掠过笔架山的竹海,心中也簌簌作响。2017年的今天,从淳安大山走出去,站到世界科技前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竹材工业化之父张齐生,带着78载春秋的奋斗与荣光,在异乡悄然离世,化作钟山脚下一棵挺拔的毛竹。
张齐生院士出生于淳安县渡渎乡一个偏僻山村。渡渎,作为地名现已不复使用,大禹掘江疏河,通之四渎,渎这个字少见却不简单。据《礼记》规制,天子封禅祭祀名山大河,“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江河淮济四水是养育一方的古时名川,才享有“渎”的称呼。张院士的家乡,在今天石林镇境内,渡渎二字,或许真有渡过新安江的意思,新安江若能算得天下第五渎,也挺骄傲的,即便是第五。而从这方水土走出去的张院士,是中国乃至世界竹工业化利用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一”。
江苏大部地势平坦,不似淳安“八山半田分半水”。从巍峨的紫金山,到不足百米的神居山,甚至是站在高邮湖的堤坝上,我都觉得恍如淳安。不见群山,乃觉草木可亲——同乡想必所见略同。六十多年前,张院士考入南京林学院(由原国立中央大学即南京大学森林系和金陵大学森林系组建),毅然选择冷门的木材机械加工专业,谈及择校和专业决定时,他说:“我从小对山区的一草一木很有感情,看到山、看到树就显得很兴奋。”毕业留校后,从人造板教研室助教起步,他把对山林的热爱,融入科研生命的每一次脉动。
1979年,张院士带学生到安徽黟县实习,漫山竹林就像家乡的“毛竹源”。当地县领导告诉他,黟县竹材因运输难、加工难而“老死山中”。已过不惑之年且学有所成的他,当即决定转向竹材研究,踏上一条世界尚处空白的科研“无人区”。从此,张院士率团队日夜攻关,首创“高温软化——展平——胶合”成套工艺,破解竹材易裂、难胶、易霉三大世界性难题,7次荣获国家科技大奖,使我国竹材加工从传统手工作坊一步跨入工业化时代。
“我是从农村来的,能有今天,我觉得党和国家培养了我,花了很多心血,这是我的真心话”,朴素的话语,透露出拳拳报国之心,道出他一生的价值坐标。为了确认一条有价值的科研信息,在买不到坐票的情况下,张院士可以不顾一切地挤上火车,站20小时赶到目的地。他自带铺盖、卷尺、计算器,从广西、福建,到江苏、安徽,跑遍了全国主要竹产区,累计推广建厂40余家。这些厂子形成产值百亿元的竹材新兴产业。一根翠竹,真正变成了“钢竹”,撑起了乡村振兴的绿色脊梁。“5·12”大地震发生后,他带领同行研究出每平米造价仅2000元的竹结构抗震房,发挥灾区竹资源丰富的优势,被灾区援建单位采用并投产。一路走来,张院士始终不忘初心,把论文写在大山,把成果留给百姓。
初次见张院士时,我还是稚童,那个下午日头很足,马路上的热气都晃眼睛。父母拿着地图,带着我坐了不知多少趟公交车,从花旗营到大桥南路,到山西路,到龙蟠路……在一个大院门口,父母跟保安磨了许久,终于打通电话后,一个老头蹬着自行车赶来,把我们带了进去。老头家里有两个小朋友,我们往电线杆子旁排水沟里丢石块,堆砌成“堤坝”,我跟她俩说:“这是新安江大坝!”老头在身后眯眯笑,像在看几条“小鱼”。
自从幼时去“张爷爷”家吃饭后,每年寒假前,母亲都会接到电话,问题一成不变:“今年过年回家吗?”,隔上几年也会有变的时候:
“小孩初中考了哪里?”“金陵中学。”
“小孩高中在哪个学校?”“九中。”
“小孩大学读哪里?”“早稻田。”——电话那头顿了顿,“是吗,周六过来吃饭,我正好有个学生在京都研究项目”。第二次见到他身影,“小鱼”已从一个小毛孩长大成年,明白了“张爷爷”原来是“张院士”,他的身影逐渐清晰起来。
他曾说,少时上学的路远且难走:暴雨如注的一天,他经过我外婆家门口时天已经黑了,外婆的母亲(我的太外婆)见他浑身湿透的样子,喊住了泥泞中的少年。太外婆回屋里,捧出一小袋面粉,全倒出来也只勉强够擀一碗面条,还用猪皮在锅内刷一圈,煎了个蛋。“那可是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呀,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一碗面。”张爷爷一直记得这碗面。
善意为灯,可以照亮黑暗,更暖人心。
最后一次见他是2017年的夏天。聊到我下一步升学方向,他依旧是亲切的样子。他说:“我小时候,爸爸妈妈种地砍柴很辛苦,那会儿农民的东西都不值钱,所以我想学木材的机械加工,通过它能把木材变成很多值钱的产品。现在中国已经富裕起来,接下来可能主要面对的是社会问题,不要跟风读MBA(工商管理)了,去读MPA(公共管理)怎么样,学完回来做点实在事,到时一定要联系我!”我点点头。
在楼下,张院士对我和我父亲嘱咐的最后一句话是:“多锻炼!一定要保证身体健康!”
2017年9月25日,因突发疾病,张院士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给世人留下20多项发明专利、300余篇论文、9部专著,以及由40余名博士、硕士组成的人才队伍。
回家乡的路,我走过来了。今日的千岛湖,万顷碧波与万竿翠竹交相辉映,已成为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生动的注脚。我缅怀张齐生院士,更要学习他“坚如竹、韧如竹、虚如竹”的精神品质。南京林业大学的钱一群老师曾做过一期访谈录,作为档案资料保存,张院士配合他完成后,专门强调:“档案很重要,但是不要宣传我。”他就是这样虚心的人,以致于盛名在外,在家乡似乎并不知名。
斯人已逝,我们会一直记得您,毛竹记得,青山也记得。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谢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