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梅雨季 请谨慎采食野生菌菇
发布时间:2020-06-09 10:03:55

  当前,我县已进入梅雨季节,各类菌菇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千岛湖生态环境绝佳,野生菌菇十分丰富,而丰盛的菌菇又是植物和动物产生垃圾的消化和吸收者,成为净化千岛湖生态环境的主力军。

  美丽的菌菇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山珍,正确采食可为我们增添美味佳肴,有益身体健康,但如果误食中毒,又会带来人间悲剧,我县也曾多次发生过误食菌菇中毒的事件。为此,专业人士提醒,请谨慎采食野生菌菇。

  有毒蕈菌的概念

  大型真菌又叫“覃菌”。有毒大型真菌亦称毒蘑菇,又叫毒蕈,一般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含有对人和动物有毒副作用物质的蕈菌。它包括含有的毒素经过处理后可食用的蕈菌,也包括可食用但对昆虫等动物有毒杀作用的覃菌。

  人工栽培种类中基本没有毒菌,毒菌绝大多数属于担子菌类的伞菌目(Agaricales)物种。我国报道的毒覃多达400余种,主要集中在鹅膏科、白蘑科、红菇科、丝膜菌科、牛肝菌科等,其中一部分仅对小动物有毒,对人无害。许多毒菌的生态习性与食用菌相似,特别是绝大多数的野生食用菌的形态特征与毒菌不易区别。许多毒菌味道鲜美,一般人很容易误采、误食毒菌而中毒。中毒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误食与食用菌相似的种类;二是野生食用菌中混杂了有毒种类;三是部分食用菌为条件有毒,会由于烹调、食用方法不正确或者是个体差异而造成中毒。

  毒蕈的特征及鉴别

  民间总结了一些用作鉴别毒蘑菇的特征,如菌菇形状奇怪,颜色鲜艳;菌盖上生有刺疣、鳞片等,菌柄上同时有菌环和菌托;嗅有臭味,无菌香味,味道辛辣、极苦;菌体受伤后伤口变色,汁液浑浊;不生蛆,虫不蛀,鸟兽不食;生于阴暗、潮湿、污秽的地方;与葱、蒜、大米、银器等共煮呈乌黑色等。

  但上述鉴别经验并非绝对可靠,如完全依靠以上经验辨别是否有毒,将形成很大的误区。如漂亮和丑陋、洁净和污秽是相对的,形态差不多的菌菇可能是毒菇,也可能是美味的食用菌,像双孢蘑菇虽然生在污秽的牛、马粪上,却是美味的食用菌,而与其形态相似的包脚蘑菇,却是极毒的毒蕈;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大青褶伞和拟乳头状青褶伞这两种毒菇,可与食用菌具托大环柄菇在同一块地上生长。叶状耳盘菌和黑胶耳极毒,它们与食用菌黑木耳极为相似。鸡油菌、松乳菇、大红菇等可食用菌颜色十分鲜艳,而有毒的致命鹅膏和黄裙竹荪却为白色或黄色;很多种可食用的牛肝菌类受伤后都会变色,而有毒的鹅膏菌类受伤后却不会变色,且也会生蛆、生虫;另外鹅膏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而变色。所以,采食野生菌一定要极其谨慎,尤其是鹅膏菌类,其中有许多为剧毒菌,少量食用即可危及生命。

  因此,目前还没有一种简单、通用而有效的毒菇鉴别方法,唯一的方法是依据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等进行分类学鉴定。故科学采集、慎重食用野生菌菇,是避免毒蕈中毒事故发生,降低毒蕈中毒风险的关键。

  ■县生态产业局微生物研究所 何次平供稿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姜智荣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