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时政要闻
小山雀变孔雀富文乡中心小学巨变记
发布时间:2020-11-13 09:08:38


今年国庆,因为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被网友称作“中国最美乡村小学”的富文乡中心小学再度走红。

这个小学,我很熟悉。在我印象里,学校的校舍很简陋,只有两层楼,就像一只夹着翅膀的小山雀。怎么就一个华丽转身,变成孔雀了呢?

这件事,老校长邵烈明和现任校长姜蔚颖最清楚,我先找老校长邵烈明问问。

邵烈明介绍,富文乡中心小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办起来的,最初办在漠川村方氏祠堂里,当时叫漠川完小,离现在的校址大约五里路。

以前,我们县里好多乡村学校都用祠堂当教室,孩子就在祠堂里上课。

方氏祠堂里有戏台,戏台底下放着棺材,祠堂最后一进,摆着全村先辈们的牌位,密密麻麻,大白天都感到阴森森。

办在漠川村祠堂里的漠川完小,只有五六个老师,两个班,四五十个学生。五年级一个班,六年级一个班。整个富文管理区就这一座完小。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农家孩子读书的渐渐多了起来,漠川祠堂就容纳不下了。1956年,学校从漠川村祠堂搬迁到如今这个地方,改名为富文小学。他小时候就是在这里上的学。

学校对面有一座笔架山,村里的老人说,在风水上这里是龙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乡下人祖祖辈辈都有这种愿望。

还有一个原因,山沟里的富文乡缺田少地,农民把每一寸土地当金银财宝看待,学校选址在这个位置,可以尽量不占用耕地。

开始建学校时,这里荆棘遍地,还有好多坟墓。

村民们把山坡清理干净,再把坟墓移掉,平整出一块地基。肩挑、背驮,打泥墙、盖瓦片,建造起和电影里一样的一幢泥墙教学楼。

教学楼只一层,四个教室,五年级两个班,六年级两个班。旁边一间茅草庵是老师的宿舍。还有一个简易的泥土操场,遇上雨雪天,好几天出不了操,晴天出操、上体育课,师生身上也落上一层尘土。

邵烈明1973年高中毕业,当时已算是乡里高学历的人啦。一毕业他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天天干得筋疲力尽,但一有空隙,他就捧着书看。

1978年2月,邵烈明到富文乡中心小学代课,他边教书边复习,准备参加高考。连续考了三年,1982年,他以全县第2名的成绩考进浙江省严州师范学校民师班,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毕业后,邵烈明被分配到家乡小学——富文乡中心小学教书。刚开始,一人教两个班的数学,当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还兼着一个尖子班的常识课。邵烈明说,尽管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心里却是舒服的,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从这里考出去,学了知识回来教给家乡孩子,让他们也有出息。(下转3版)  (上接1版)富文乡地处淳安县东部,境内全是高山峻岭,有10个行政村,80多个自然村,全乡生源顶峰时期有1000多个。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教育硬件、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那时候,整个乡有20多所学校,分别为村小、完小和规模最大的中心小学。

出生在农村的小孩,小学阶段至少要读两到三所学校,才能毕业。中低年级时在村小读,中高年级则在完小、中心小学读。

到中心小学读书的学生,路途远的有三十几里,他们只好住在学校里,一个星期回家带上米,家里没米的带上玉米粉、番薯蒸着吃。菜用菜蔬筒(毛竹筒)装,基本上是辣椒酱炒菜管、萝卜条、咸菜,一菜蔬筒要吃一个星期。天气热的时候,菜蔬筒里的菜没几天就霉了,霉了也照样吃,因为学校食堂没有菜炒。

校舍边上有一幢小礼堂,既当食堂,又当学生寝室。戏台上用木板隔一隔,学生草席一摊,几十个人挤在一起。住不下的学生,学校付点费用,到边上的农家租房子住。

因为教室有限,老师一个人要教两三个年级,叫“复式班”,就是在同一间教室,一年级教20分钟,然后写作业,再教二年级、三年级……

有很长一段时间,乡村老师吃的是“百家饭”。村里的小学没有后勤保障,老师只能到学生家交伙食费,吃口热饭。当时有位老师住在县城里,每天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村里来教书,今天在这家吃饭,明天在那家吃。

上世纪90年代,不少小规模的乡村小学因生源实在太少,陆续被撤除、合并到中心小学。这也正是电影中《最后一课》单元里范老师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眼看中心小学的学生人数增加了很多,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动工建造起一幢三层12个教室的教学楼。

邵校长1987年开始担任富文乡中心小学校长,这栋教学楼就是在他任上造的。

后来,学校分别在1999年和2006年两次改造扩建。这期间,换了好几任校长,他们为富文乡中心小学的发展煞费了苦心。

邵校长感慨地说:眼见原来那么简陋的富文小学,变成这么漂亮的一座学校;眼见从学生自己背米蒸饭到食堂统一供应饭菜;眼见学生宿舍从打统铺到六人一间,有风扇,有热水器,让人好像有一种幻觉:这是天上神仙子孙后代读书的学校吧!

邵校长说,他最得意的还是,乡村孩子经老师们的帮助,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和老校长邵烈明不同,现任校长姜蔚颖是主动从县城的初中调入富文乡中心小学当校长的。

姜蔚颖来富文乡中心小学当校长,是主动要求的,那是2015年8月份。

来之前,她已经在县内三所初中教了25年书,当了14年副校长。

姜校长说,自己虽然从事了二十多年的初中教育,十几年的学校领导岗位,静下心来想一想,总被两个问题困扰着。

一是,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已基本定型,很难通过这三年的学校教育去改变他们。她琢磨着,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就像一张白纸,可以通过教育,让他们大放光彩。

二是,在乡村学校读书的学生,也应该享受到县城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打好他们的人生底色。

姜校长没有想通过到乡村小学工作获取什么荣誉,她就是不想再做重复的事情。她说,人生有限,想做什么就去做,才没有遗憾。

所以,她主动到教育的源头——小学去看看。

富文乡中心小学从一只“小山雀变化成开屏的大孔雀”,这个比喻很传神。

姜校长来富文中心小学当校长时,学校有20多间教室,但内部设施、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跟县城小学没法比。老师上课很多时候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学质量不高。

第一个学期,学校新开设了21门拓展课,用有限的经费外聘了书法、武术、声乐、越剧等老师,想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最喜欢的领域。半年多下来,以往一个文娱节目、科技项目都凑不出来的乡村小学,一下子在县里的科技节拿了二三十个奖项,参加艺术节的8个节目也都捧回了奖杯。

这么大的改变,老师们一开始都不适应。但到第二年,他们都支持了。

不过,这些还不够。

姜校长说,如果没有一个人的出现,就没有后来这座“网红”学校。这个人就是蒋莉。

在杭州教育界,蒋莉是出了名的行动派。她29岁出任杭州胜利小学校长,一手创办崇文实验学校,两所都是杭州炙手可热的名校。

2015年,时任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的蒋莉带了一班人跑到临安和淳安,带着一个课题来走访调研:《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从2000年开始,基于当时效率优先、集中规模办学的思路,全国各地大批村小、教学点被撤销。十年间,农村小学从44万所减少到21万所。幸存下来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也是苦苦挣扎,富文乡中心小学就是其中一所“小而弱”的村小。

当过小学数学教研员的蒋莉发现,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开展的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比较研究中,杭州在大多数指标的评分中都位居前三位,唯独城乡均衡性这一项,拖了后腿。

蒋莉认为,农村教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照城市学校的模式办学没有出路,必须要进行综合改革,才能彻底扭转现状。

在她的奔走下,2016年2月,市教育局把富文乡中心小学定为杭州市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的首家试点学校。幸运的很,富文乡中心小学这座山沟沟里的乡村学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小而美”的典范。

负责富文乡中心小学校舍整体改建设计的,是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总建筑师王伟,和上海中同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吴奋奋。他们都是志愿劳动,没要设计费。

校舍改造从关心孩子心理、生理两方面入手。姜校长全程参与了改造。整个学校采用梦幻般的糖果色,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游乐园和城堡。这让孩子更有亲近感和幸福感,原来到学校上学可以这样玩,多有趣啊!

改造后的楼梯上,每一层都设置了孩子们喜爱的滑滑梯,可以从四楼一直滑到一楼。小屋的连接处还有一个攀爬绳网,可以顺着它爬到另一个探索空间。

小孩子下课,跑下楼也很自然,因为学校的台阶特地比标准调低了2厘米,高度14厘米,宽度超过30厘米,更适合小孩子行走了。

走进教室,白色地板、橡木色小桌、红色休闲沙发,看起来不像“教室”,更像个家。窗子全是落地窗,低年级的孩子坐着,也能毫不费力看到窗外的风景。

“中国最美乡村学校”,最大的亮点不在校舍的漂亮,而在这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学习、快乐成长,目标就是教育扶贫,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

为每个农村孩子提供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

姜校长说,我们还要感谢社会各界、兄弟学校,富文乡中心小学校园功能改造提升后,缺很多套的教育教学设备,他们给我们送来了多媒体、空调、钢琴、攀岩、生命体验馆、梦想足球场项目等,计价人民币有1574680元。

十分感谢,真的十分感谢他们。

在《我和我的家乡》上映之前,就不断有家长和游客慕名前来“中国最美乡村小学”打卡,周边旅游经济也因为“网红”学校得以一振。但这里也有需要帮助的孩子。

学校六年级有一位女生叫小方,单亲家庭,跟着妈妈生活。小方的妈妈有严重的类风湿,十个指头都伸不直,走路都困难。幸好,政府给她办了每月500元的低保。

去年,小方妈妈病情相当严重,不能起床。妈妈要上厕所,11岁的小姑娘连拉带拖把妈妈扶到马桶上,完了又扶不起来,小姑娘就抱着妈妈哭,说自己没有用,连妈妈都照顾不好。11岁的孩子自己还要大人照顾呀。

姜校长说,我是教育工作者,我爱学生,我见不得家庭困难的学生。

经过努力,姜校长帮小方接了对子,每年资助她们家5000元。还有很多身边的朋友,小方学习方面的支出大家也都帮她掏了。学校老师也自愿捐赠,学校给小方家送去了1200元钱和两袋大米。小方在学校的营养餐费也给免了。

姜校长说,教育是一件春风化雨,功德千秋的事,自己有幸成为老师,觉得欣慰。

学校成为“网红”后,学生们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去年的一次问卷调查,六年级学生有一半想当建筑师,长大后建更多漂亮的学校。

姜校长说,当时她手捧问卷,热泪盈眶。

姜校长来富文中心小学的教育初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乡村孩子做好未来生活的准备。

学校一个很大变化就是师生关系。每个班的两位包班老师办公室就在教室里,学生得到的尊重和关怀多了,归属感增强了,班级成为充满亲情的家园,学生才能够更专注地学习成长。

学生快乐了,但家长有疑虑:考试咋办啊?

姜校长就跟家长解释:提升的目的当然包括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要为孩子的升学做准备,还要为孩子长远的人生挑战做准备。

学校鼓励教师做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尝试,推行生活教育,多种的学习方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长久的记忆,如观察小麦的生长,收割时组织学生编麦秆扇。

学校有考核,不仅是知识,还有学生能否认知自己的情绪,是否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如果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心理健康——尤其现在乡村学生中留守儿童是个普遍现象,其后果迟早会在孩子的人生中爆发出来,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现在,学校一共有学生129人,包括外地学生20人,近的来自本县其他乡、杭州、嘉兴,远的来自宁夏、广东。他们的父母租了农居陪读。

有个宁夏女生,在老家读过一年级,因为学习跟不上,孩子哭着不肯去学校。有一次做作业,她从傍晚6点做到凌晨1∶30。她妈妈要崩溃了:“孩子不出问题,我都要出问题了。”

今年9月,这个妈妈带女儿从宁夏过来,重新从一年级读起。两个月过去,孩子融进了学校的乡土课程,性格也开朗起来了。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最多不超过一小时。作业完成后,孩子就到田野走走捉捉蜻蜓,去溪滩里抓抓鱼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里说明一下,外地学生来富文乡中心小学就读,不需要交费的,课本是财政开支。

姜校长说,我们想通过努力和尝试,为未来学校做一个“乡村样本”。远离闹市喧嚣的乡村学校,更适合成为一个改革突破口,去成为一所基于未来教育视野的新学校。



通讯员王丰

责任编辑:义永华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