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南枣归来
发布时间:2024-09-24 09:48:35

1727142476192.jpg

方长建 许池明

“白露到,竹竿摇,九月开打山核桃”,金秋时节,当人们把目光聚焦满山遍野收获山核桃的热闹场景时,在左口乡的瑶村、显后、桥西村一带,却呈现出另一番“处暑到,打船枣”的喜乐景象。一度由贡品沦为废品的淳安南枣,再度王者归来,让当地百姓捧为至宝。

一群嗅觉灵敏的摄影爱好者,在左口乡瑶村的古枣园开打第一天,早早来到这里架起了长枪短炮。湖畔山坡,古老的枣园,几百年树龄的枣树,树冠遮天蔽日,颗颗青枣翠如碧玉,红似玛瑙,宛如晨曦中的“小精灵”,漫染着山野的丽色;树底下头戴斗笠,握竿挎篮的村姑和老农,一边捡青枣,一边尝个鲜的幸福笑脸……成了摄影爱好者“咔嚓”声中的稀有画卷。

寻胜枣园骚客徊,观光撷景雅诗裁。左口乡瑶村坦山坪古枣园是已知的我国南方面积最大、保存数量最多、树龄最长的古枣园,被业内人士称为我国南枣种质资源的活化石。

枣园就在千岛湖边的山坡上。平缓的山坡,被历代村民开垦成一垄垄错落有致的枣树林,如今这片三百多亩的古枣园,依然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枣园内树大小不一,有的粗仅盈尺,有的需伸臂环抱,还有的需要两人合抱。大多枣树的树龄在百年以上,最长的树龄有四百余年,确认为明代古树,是目前国内已知的树龄最长的南枣树。当下,素有枣乡之称的金峰、左口许多村落至今都保留着大量南枣林。

淳安悠久的南枣种植历史

枣是原产于我国的木本果树,有近5000年的种植历史。传统种植区大多在我国华北、西北一带,为北方枣产区。“南枣”产自浙江中部的“金属四县”,即金华府下辖的淳安(淳安历史上曾长期属金华府管辖)、义乌、东阳、兰溪四县。民国22年《中国实业志》记述:“南枣之名,驰于全国。南枣者,即浙江金属四县所产之枣也。”

历史上,南枣的种植遍布大办个淳安。种植范围主要集中在纵横淳安的两条带状线,一条是自北而南的东源港沿线,即贺城以北的进贤、桥西、十八都源、文昌、临岐,也就是今天的千岛湖镇、汪宅、青溪、左口、文昌、光昌、临岐一带,从南到北横贯老淳安县,并向两侧纵深延伸。东西向是新安江沿线,即贺城至蜀埠一带,今天的千岛湖到金峰、宋村、梓桐、南赋、威坪、鸠坑。

这就是相当于在淳安县域内画了一个大大的T字,面积占到全县的一半以上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分布?首先,这两条线是淳安历史上最大的水运航线。在古代,水运是最便利的交通方式。东源港南端联通新安江,可以直达杭州,北端直通临岐鱼市,中途还有清平源、十八都源两大支流汇入,水路四通八达。至于贺城到威坪这带本身就在新安江主干道畔,水运上达徽州下达杭州。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枣一直是淳安最大宗的经济作物,成熟上市时节,大量鲜枣仅靠肩挑背驮那是不可想象的,更别说长途商贸贩运了。

淳安的山川众多,物产丰富。许多人的认知里,淳安的经济作物无非就是茶叶、山核桃、茶油、中药材等,枣是排不上号的。但是事实是从明、清历代修撰的《淳安县志》,均称淳安主要土物(经济作物)为:茶、枣、桐油、木瓜等。

《淳安商业志》的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全县鲜枣产量1万担,位居全省四大产枣县第二位。1984年全县鲜枣产量1.27万担。鲜枣年产量超千担的村有五个,分别为左口乡的瑶村、显后村,朱峰乡的百罗村、安上村,汪宅乡的东汉村。

1985年,全县有枣树35万株,折合枣园面积1万5千亩。有左口、汪宅、金峰、唐村7家国营、集体枣厂,年产蜜枣4000多担。民营、私人蜜枣厂不计其数,仅左口乡就有私营枣厂十余家,蜜枣产量2000余担。

历史上,解放前淳安蜜枣外销[民国23年(1934年)销往沪、杭蜜枣1000箱]。按蜜枣行业的惯例是一箱70斤,该年淳安销往沪杭的蜜枣为7万斤。这还不包括民间其它各种的销售渠道。

《淳安商业志》还记载着解放后全县国营供销社收购的蜜枣数量“1956年1000担;1957年800担;1961年623担;1965年1100担;1978年2223担;1979年3300担;1984年4354担;1985年1591担。”

从这个数据上,也可以折射出淳安新安江水库建设和移民的那段历史: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建立新安江水电站。1955年、1956年开始水坝建设区附近的茶园镇一带移民,全县淹没区人心惶惶。全县的蜜枣收购量年从1956开始一路走低。1975年左右移民工作基本结束,1978年开始蜜枣的收购量有了大规模增长,1984到达高峰。1985年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由南到北的开放,农民务工经商,加上北方大量价廉物美红枣的冲击,我县枣制品又开始走下坡路。

淳安南枣的外贸出口1979年5.01吨;1980年6.54吨;1981年31.62吨;1982年37.17吨;1983年30.21吨;1984年17.67吨。

各种统计数据表明,1990年代以前,我县贸易量最大的经济作物排序依次为枣、茶叶、中药材。

藏在史册中的“枣”期故事

自古以来,淳安枣乡就流传着“处暑到,打船枣”的民谚。

为什么说是“打船枣”?因为淳安的南枣的传统种植区都在水运沿线,枣农打下的鲜枣,要用船运到枣厂,加工出的枣产品也要运到杭州、上海,因此有了船枣的叫法。

悠久的南枣种植历史留下了许多有关枣的故事和传说,构成了淳安厚重的人文底蕴一部分,形成了独特的淳安枣乡文化。

说来难以置信,早在800年前的南宋时期淳安枣就风靡杭城。它的走红,与当时淳安籍的皇后宋宁宗皇后杨桂枝密切相关。

杨桂枝11岁入宫,一步步从宫女到贵妃、到皇后、太后,她开创了多项中国皇宫历史的先河: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人们称为“平民皇后”的;她开创皇宫内自由恋爱的先河,以宫女身份与太子谈情说爱;她缔造了“姐弟恋”的天花板高度,与小六岁的太子修成正果;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流传下来的作品分别被台北故宫博物馆、北京国家博物馆收藏;她以皇后之尊,给自己起了个“杨妹子”的笔名,并正儿八经题写在自己的作品上,被后人称为史上“最萌皇后”。

这样一个聪慧美丽,多才多艺,充满人格魅力的传奇女子就来自南枣故乡——淳安。

杨后在位30年,宫内“凡日常用度之油、茶、枣、木、漆,均采自淳安。”她钦定宫中日常茶点、膳食、朝廷社稷祭祀均需淳安枣品。

这种喜好蔓延到民间,就有了《梦粱录》记载的“诸事效仿宫中,市井所售土物言必称淳安”。《武林旧事》描述临安城节日“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加枣锢于柳上”。人谓西湖柳,娘娘枣。杨后以一己之力把家乡枣推向世界。

到了明代,淳安籍状元商络官拜宰相,远离家乡的漫漫宦海生涯伴随的是无尽乡愁。在他的著作《蔗山笔尘》里,就对家乡的枣做了详尽的描述。

使淳安金丝琥珀蜜枣名声远播的另一位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瑞。

明嘉靖三十七年,海瑞出任淳安知县。他上任后针对税赋不公,在全县重新清量土地,按实际面积缴纳税赋。海瑞还推行保甲法、明断疑难案件、兴办社学等,被淳安百姓尊称为“海青天”。

海瑞一生严于律己,布衣素食,两袖清风。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从仕以来一直随身携带母亲。海瑞就任淳安知县时母亲已经七十高龄,看着老母亲每天跟着自己粗茶淡饭,身为孝子的海瑞心中十分惭愧。想大鱼大肉孝敬母亲吧,无奈两袖清风,囊中实在羞涩。恰巧淳安境内遍地枣树,每年处暑后海瑞都与衙役一起去野外山坡,将无人采收的鲜枣摘回,洗净后用刀划,江水煮,柴灶蒸、炭火焙,制作成蜜枣,每天孝敬母亲。神奇的是,颠沛流离大半辈子的老母亲,自此以后身子愈发硬朗,八十八岁高龄无疾而终。有人问起海瑞母亲的长寿秘诀,他感慨道:“哪有什么秘诀?多亏一碟淳安枣呵!”他命全县百姓,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广植枣树,以备荒年不时之需。

海瑞自己亲手在县衙内种植枣树一棵。他离任时,枣树已经长成钵口粗,两层楼高。这棵枣树在淳安县衙院内,度过明清两代、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

1958年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古枣树面临与老县城一起沉入水底厄运,闻讯后左口乡瑶村连夜出动五十多名青壮劳力,赶赴县城。他们小心翼翼地挖起枣树,肩扛手抬运上船,溯东源港而上,把它迁移到枣园。如今,这棵见证400余年沧桑岁月的枣树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籍淳安枣树承载浓浓乡愁的,还有几十万淳安移民。想当年,枣乡的移民上路前,都会去自家地里挖上一棵枣树苗,到了异乡后栽在自家房前。树苗在主人的精心照管下茁壮成长,无一例外地这些树都是只开花不结果。移民们含泪感叹,枣树离开家乡也不肯结果了!但凡到访过省内外淳安移民村的人都知道,在远离淳安的省内丽水、衢州,省外的江西的上饶、吉安、景德镇,安徽皖南的黄山、宣城等地,你但凡看到枝繁叶茂不结果的枣树,那多半就是到了移民家了。就是这样不结果的老家树,移民们也是舍不得砍,任它成为心里的思乡树。

匠心铸就的品质蜕变

淳安青枣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达到390mg/100g,环磷酸腺苷、三萜类化合物以及达玛烷型皂甙等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枣类,枣果中的花青素的含量高于其它枣品种。

淳安枣农不仅培育出淳安青枣这一名扬天下的枣树品种,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造出金丝蜜枣、南枣这两颗枣类产品中的明珠。

一颗青枣刻上近百刀的刀痕,这是哪位武林大侠的刀法?它们就出自枣乡一个个普通农妇之手。一把普通的小刀,锋利无比,随着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接一个,丝丝缕缕,每个女工一天都要雕刻上万颗青枣。蔗糖煮,炭火焙,形如金丝,色似琥珀的淳安金丝琥珀蜜枣,因它的品质在明代就成为朝廷贡品。

对于另一颗被称为枣类明珠的南枣,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一直被模仿,从未曾被超越。

南枣不仅对原料的品种要求特殊,制作工艺也极端繁琐。“选、洗、烫、窨、晒、熏、窖、焙、浴、烘”等十几道工序,生产周期长达半月。用工量大,体力繁重,技术要求高,令人望而生畏。

南枣在烟与火中完成了它品质的蜕变,从普通食材变成中药界的名贵药材。从浙中山乡,走向江南、华南、南洋、走向世界。

南枣究竟有多珍贵?你我说了不算,中医说了才算。

元代著名的中医大家、“滋阴派”理论创始人朱丹溪首提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中医理论,倡导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奉行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主张养生要补阴、养元。

滋阴用什么药材?朱丹溪首创用南枣,效果非凡。

逐渐地,南枣祛湿、滋阴、益气、养胃……一项项功效被历代中医挖掘出来了,成就了一个个中医名方。

在南方,人们常调侃,一部中医养生史,半部是斗湿史。“湿”几乎成了百病之源,体质好了差了,人胖了瘦了,胃口好了差了,皮肤白了黄了……统统是湿气作祟。祛湿,几乎成了中国人养生的终极追求,而南枣就当之无愧地成为祛湿的食材兼药材。这也是为什么南枣最大的市场在江南、华南、东南亚的原因。

淳安枣业,掀开新的一页

在历史的长河中,淳安枣从千百年来的辉煌到跌入尘埃仅仅用了几年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浙江的民营经济、小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农民纷纷洗脚上岸,务工经商,大量的土地被抛荒。在大量价廉物美的北方枣冲击下,淳安和其它南枣四县市一样,遭遇到行业的寒冬——枣厂纷纷倒闭,鲜枣无人收购,价格一落千丈。价贱伤农,大量的枣园被抛荒,枣林被砍伐。全县枣林面积锐减三分之二。

从祖祖辈辈以来,枣乡人自家自留地上的几棵枣树就是全家生活的钱袋子,家里的油盐酱醋,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指望着入秋后收获的枣子。把枣挑去枣厂卖了,拿回来的钱去还清村头小店的赊账,留足孩子开学的学费,采购完一年出头的盐呀火柴呀,再给老人抓点药,若是还有几块余钱,去供销社扯几丈棉布花布,给全家老少每人都缝上一件新衣,就是一个完美的丰年了。剩下的日子,就是对来年枣季的殷殷期盼。

历史总是轮回的,撇去浮躁的泡沫,沉淀后留下的总是人们对记忆里的美好的深深眷念。

与之双向奔赴的是淳安枣业也有人在苦苦坚守。

不只是千百枣农,还有人逆风而行,在枣加工行业独自坚守,成为如今杭州市唯一一家枣产品生产企业。

多年的坚守,就是为了淳安枣业这颗明珠不被湮没。从独守深巷,到广为人知,除了业者的汗水,回馈的是产品的一项项至高无上的荣誉,一个个国际、国内大奖:1990年左口乡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浙江省青枣基地”;2013年左口枣产品荣获第一个国家发明专利;2017年获杭州市政府农业科技奖;2018至2023年连续六届获国际森博会金奖;2020年,金丝琥珀蜜枣被列入淳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随着淳安枣名声的重新响起,枣农脸上也露出久违的笑容:从1990年代后的青枣无人问津,到2011年以后的企业收购,价格也逐渐水涨船高,从几毛到1块、2块,到今年的5块,往年当柴砍伐烧火的枣树重新成为家庭的钱袋子,能为家庭带来成千上万元的收入。往年视若敝帚的枣树,重新被细心培管呵护……

为了将淳安枣重新打造成我县农林产品中一张靓丽的名片,实现淳安南枣的王者归来,去年以来,县委、县府、人大、政协领导随着淳安枣历史文化展馆的开馆,多次奔赴左口进行专题调研,为枣乡枣业的高质量发展指点迷津。

左口乡党委政府将振兴左口枣产业作为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来抓,举全乡之力打造中国南枣之乡、中国蜜枣之乡这两块金字招牌。按现代企业要求对企业承租的厂房进行改造升级,将其打造成农旅游一体的新型产业综合体。

上下同心,淳安枣业正以新的姿态荡漾着枣乡百姓的甜蜜笑脸。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汪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