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在淳安,有这样一群人(下篇)
发布时间:2024-10-17 09:10:05

一酸

在救援中不断成长

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英雄需要在一次一次的磨炼中成长,磨出英雄的风姿,炼出英雄的铁骨。对于救援队员来说,每次实战都是一次成长的经历,每次救援都可能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这需要每位核心救援队员都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以及娴熟的综合救援技能。

每位加入救援队的成员都必须掌握各种自救方法,以应对在搜救过程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只有在自救的基础上才能去救人。只能自己的强大了,才能帮助他人,尤其是水下搜救,更是如此。

唐杰是救援队的核心队员之一,20岁那年从武警退役后,因为有较强的潜水技能,加入了救援队。在第一次水下搜救中,他独自一人下沉到水底后就发现了死者。死者是位女性,长发。在做农活时,被突发而来的洪水冲进千岛湖里,死时保持着在水中站立姿势,脸色苍白,长发在水中如水草般飘动。在光线微弱的水下,昏暗的光线给这一场景蒙上了一层恐怖,加上需要靠近才能看清物体,无意间又放大了恐惧。

唐杰虽有较强的潜水技能,但第一次独自面对这样的场景,内心还是无端滋生出了恐惧。他“嗖”地一下,浮出了水面,摘下氧气罩,脸上还有残留的恐惧。岸上的老队员赶紧问,什么情况?他向着岸上的队友语无伦次地说,死者就在下面。当老队员想继续问他为什么不把死者捞上来时,看到他此时的面部表情,老队员立即明白了,没再多问。便派了两位水性较好的老队员陪着他再次潜入水底,将死者顺利带上来。

唐杰并不是例外,很多队员都在一次次的实战中得到成长,在一次次面对死亡恐惧中悟出生死。从不懂到懂,从害怕到不害怕。现在对新招的队员,老队员也经常与他们讲这些关于生死的搜救场景,提前做好心理预防。但只有讲,还是没用的,只有他们亲身经历了,才会有所悟,经历多了,才能逐渐地克服内心的恐惧。

而与之成长的不仅仅是队员个人,整个救援队伍也在一次次实战中积累经验,将经验演化成救援规则。

每次救援结束后,核心队员都会聚在一起总结搜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比如说水下救援,因为千岛湖,每年水下救援都占相当大的比例,如何将死者从水下打捞上来。有些救援队使用捞钩,这样很容易造成遗体的二次伤害,有些还会把脸部钩破。而勇士公益救援队有自己的一套操作标准。

在水下发现死者后,打捞绳捆在身体哪个部位?脚踝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部位?因为:脚踝处的特殊构造,绳索不易脱落,这个部分的肌肉较少,皮肤下面是韧带和骨骼,是最不容易腐烂的部位,其他部位经水浸泡后,细微的力量都极易对遗体造成二次伤害。如果捆在腰部或其他部位,在往上拉的时候,还容易产生较大的阻力,且容易出现勒痕等二次伤害,而捆在脚踝处,可借助人体梭形减少水的阻力,就算有勒痕,也是轻微的。最后一个理由,这样遗体拉上水面后,脸部仍在水中,救援队员不会看到死者的脸,内心恐惧也会少一点。也不易被围观者拍到,是对死者的尊重,保护死者最后的隐私。

很多好的做法,都在一次次总结后,记录在案,又在实战中不断探索新的更好的做法。如在洪灾中要到河对岸实施救援,会根据当时的水流速度而确定下水点,他们会选择在救援点对岸上游50-70米的地方将绳索一端固定在岸边再下水。这样考虑了水流的影响,能比较准确地抵达对岸救援点,提高救援效率。

在一次救援中,对岸有四人需要转移,当救援队员抵达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四人当中一老两小,还有一位孕妇。一老两小没啥问题,可以背到对岸去。但孕妇怎么办?不能背,也不能抱。正当陷入困境时,有位队员突然想到了小时候抬轿的游戏。于是两名救援队员互抓手腕搭建起儿时的花“轿”,两名队员就这样抬着孕妇安全到了对岸。

浙江省为了更好地开展应急救援,制订了《救援指导手册》,其中水域救援部分,是以淳安勇士公益救援队的实践经验做法为蓝本制订的。救援队员的经验被省、市所肯定,这对于救援队来说,也是成长的经历。

救援队员的背后

在与余海平交谈中,他的手机多次响起,那个铃声引起了我的关注,是一段警报声音。我说,“铃声很特别!”

他朝我笑笑,“习惯了,警报一响,随时保持警惕的状态。”

人是需要有危机感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对于救援队员来说,这种危机感,或许来自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的责任感。

“每位救援队员,特别是核心队员,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善良的妻子和家庭。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很多人都不可能持续地干下去。”这不仅是钟斌的心里话,而是所有队员的心里话。

“2020年那次大洪水中,我老婆至今还会跟我调侃,你呀,天天这里救,那里救,自家公寓淹了,却没人来救。她虽然这么说,但还是坚定地支持我继续把救援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这是救援队常务副大队长余海平提及家庭支持时说的一席话。

2020年那次大洪水中,千岛湖水位突破历史最高水位,千岛湖城区很多小区地下停车库、沿湖低楼层都进了水。在接到救援任务后,余海平带领队员奔赴宏山实施救援,抽水泵根本不管用,只能决定转移地下车库的车辆和物资。

转移工作正有序开展中,余海平接到妻子电话,自家位于绿城的公寓被淹,将面临重大损失。余海平只能平静地安抚家人情绪,因为救援队有自己的工作纪律,无法中途停止。

那几天,持续强降雨,上游安徽灾情也特别严重,水位一再上升,新安江水坝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启九孔泄洪。上游安徽歙县因洪水耽误了很多学生的高考。至今仍有很多人都记得,那年歙县在洪水稍缓后,又重新组织了高考,用的是B卷,这在高考历史较为少见。

救援队刚完成城区的救援,又立马接到前往临岐镇开展救援的任务。临岐一家农业企业正面临洪水的漫灌,如不及时施救,估计损失将达三千多万元以上,救援队抵达之后,开展抽水、转移物资等,把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点。临岐救援工作一结束,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石林镇农夫山泉水厂实施救援,还有些队员北上安徽开展救援任务。

在赶赴石林农夫山泉水厂救援任务时,余海平已经四天四夜没合眼了。但他是队里唯一会组装和使用新型防汛抢险变频控制泵的人,他必须到场。此时的他,整个人看起来都极为疲惫,有时站着也能打瞌睡。为不影响救援任务,队长让他先把抽水泵组装好发动起来,再将车内空调开启,让余海平在车内睡觉休息,其他队员守着抽水泵,一旦抽水泵出现问题,就立即关机切断电源,再叫醒他。只要他人在现场,就能确保救援任务的正常开展。

家人对队员们偶尔也有埋怨,但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关爱性的调侃。对于他们的事业,家庭成员都是给予极大支持的。而这种支持是没有回报,甚至只有付出。这对于他们及他们的家庭来说,选择了公益事业,就是选择毫无保留。有时,正陪着家人吃着饭,一个集结电话过来,队员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筷子,5分钟内集结完成,10分钟内首批队员必须向目的地出发。

习惯他这警报声的手机铃音,除了他自己外,还有他的家人。只要手机一响,就如军令传到,家人也不会多问一句,他该出发的就出发。

为社会做奉献的不只是他一人,而是整个家。

“我已经五年没陪家人吃过年夜饭了!”

“我也是!”

2020年除夕,新冠疫情席卷而来,正在吃年夜饭的队员在接到任务后,顾不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就匆匆赶往城区各个值勤点。勇士公益救援队在多数机关部门单位都已放假的情况下,负责起了10个卡点的值勤任务。

“注意安全!”出门时,家人只说了简短的四个字。

救援普及比救援实战更有价值

现在救援队真正的救援出勤任务在逐年下降,救援队所承接的更多的是琐碎的事情,比如巡逻、应急值勤等。但并不意味着救援队价值也在减弱,反而更能体现救援队的价值,因为救援队除了救援实战外,还承担了救援知识的普及。

每年救援队都会组织核心队员赴学校、村社、企业等开展救援知识讲座,救援技能培训等工作。从火海逃生到使用消防设备,如何在水中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在水中开展自救,让更多的人掌握救援技能和知识,让更多的人增强安全意识,在灾难面前学会自救。

勇士公益救援队的宗旨就是“科学救援”。用科学知识开展救援,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他们在农村,着重培训村民防范意识,如何在第一时间跑向灾害安置点,每个村在确定一个报警信号,无论是洪水、火灾、地震,一旦听到这个信号,就跑向安置点。这个信号要传达到每位村民,让每位村民都要有警觉意识。这样,不但增强村民的安全意识,灾难来临时可以大大减少人员的伤亡,也为后续的救援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这正是近年来救援出勤任务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另外随着现代化救援设备的投入使用,救援过程中的意外事故也在逐渐下降。2022年安徽铜陵因水库溃堤,急需救援,勇士公益救援队接到救援通知后,赶赴铜陵。到达现场就发现了有很多电线都在水中,而且之前已经发生过救援队员触电的事故。幸好救援队这次带上了电流检测器,只要在空中就能根据检测器给出的指示灯颜色,判断出是否带电。现代化的设施大大减少了因看不见的危险,而造成救援任务中意外事故的发生。

带红外线的救援无人机,让山区搜救更加高效,在提升搜救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人员伤亡的概率。

勇士公益救援队的故事,远不止这些。很多事,不管涉及敏感问题,他们都只做少说,甚至不说。对于救援知识普及,他们可以大说特说,知道的人越多越好。但对于救援实战,能轻描淡写的就轻描淡写,能不宣传的尽量不宣传。他们的宣传有一道严格的审核手续,严禁队员自己私发救援工作照片和视频。

他就是这样默默地守护在我们的身边,一旦有险情,就会冲出来。他们始终秉持着救援队“公益”的铁律,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守护一方平安。

救援队只要存在一天,他们的故事就永远写不完。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刘波 马峰明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