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记者 陆吟 方杰 见习记者 周慧
一针一线,一串一引,指尖翻飞下,一幅幅生动趣致的图案渐渐显露,传统技艺与时尚之美在麻布之上碰撞、交融,焕发出炽热的生命力。对于县级文化特派员管建丽而言,这是“活着”的文化,也是她期盼“种”出的乡村振兴之花。
八都麻绣,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主要流传于淳安八都(现严家、王阜、屏门等)一带而得名,是该区域一种传统古老的民间剌绣艺术。据传,八都麻绣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百姓为了生存,自己种麻搓线、纺织麻布,以解决穿衣问题,为了美观和增加厚度,这里的妇女就在麻布围裙、围布、饭袋、背带上绣上各式图案,麻绣便由此而来。
“非遗传承,传承的不仅是传统技艺,也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管建丽看来,传承了上千年的八都麻绣在光阴流转中逐渐退出了生活必需品的舞台,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熠熠生辉的岁月里仍然是一座“富矿”。
“这片麻布是长方形,我们就要在正中间绣出图案,不能偏离中心……”在王阜乡管家村文化礼堂三楼的八都麻绣体验馆,管建丽在细致点评了村民们近期完成的绣品之后,还带来了自己最新设计的样品,手把手指导大家如何刺绣。
作为八都麻绣非遗传承人、县文化特派员,同时也是县人大代表,一直以来,管建丽都致力于八都麻绣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为了传承好八都麻绣,她不仅时常来村里指导绣娘,开展讲解员培训、刺绣技艺培训,还通过商业化运作,让村民们在闲余时间也能挣到外快。“非遗要做活、做大、做强,就要让更多人了解它的魅力所在。”管建丽说。
作为“山越文化”的标志,八都麻绣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娘们在一针一线、经纬方寸间,织就立体精美的图案,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细细品味,每一个造型都是如此纯粹与质朴。
“过去,大家时常利用空余时间坐在一起,搓麻绣花,谈天说地,而麻绣,既是我们乡村伦理和社会交流的重要符号,也是我们对过往乡村的一种美好回忆。”管家村党总支书记管辉东说,“在管建丽的带领下,村民现在既能重温过往的美好,也能在农闲时动手增收。大家坐在一块,共话麻绣创作,共话麻绣传承。”
自2016年与八都麻绣结缘开始,管建丽积极学习推广,在传承非遗技艺之外,还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将麻绣等当地特色元素编排成舞蹈,组建舞蹈队、鼓乐队、文创麻绣团队。同时,作为县文化馆下派员,她还借助文化馆平台和资源优势,汇聚更多力量助力非遗传承。
“真是从来没有想过舞蹈还能这样跳!平常在田里耕作的农民,也能到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舞蹈队的成员管富香感叹,“不仅是麻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元素都能融在舞蹈里面,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表演、我们的传统、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把麻绣融入舞蹈,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大众所知晓、所接受。”谈及最初的想法,管建丽如是说,“这些年来,不仅是管家村,我还给王阜乡其他村子编排了各种节目,既有《搓麻舞》这样的村舞节目,也有快板、葫芦丝表演。其中,《菊香满楼》《中国美》《淳之板桥》《幸福万年长》等节目屡获金奖,不仅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也使更多人能够体验、感受,进而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伴随着一个个节目、一堂堂培训,八都麻绣在管家村“焕发新生”,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知晓。而在讲课、打样之余,管建丽“管教也管销”,她积极对接企业、开展个人定制业务,打开麻绣绣品的市场,带动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在闲暇之余做点麻绣赚些钱,同时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一举多得。”管建丽笑着说。
如今,在乡间村头来回穿梭的同时,管建丽还奔波在义乌、四川、重庆等地,吸收现代技法、努力创新探索。“最近,我还在跟王阜乡当地的如蜜艺术小院合作,融合它的植物染,开发抱枕、服饰等产品,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更符合消费者现在的口味。同时设计帽子、项链、耳环这些单品,缩小绣幅,降低单价,便于消费者接受。”管建丽告诉记者,今年“村晚”,自己将把这些新的文创作品带上舞台,举办一次服装秀,“期待在大家的努力下,在村民们的一针一线里,八都麻绣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们也能绣出‘新生活’。”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吴若虹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