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用好“三种身份”让基层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发布时间:2025-02-18 09:37:41

  童寅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作为涌入基层的新鲜血液,选调生肩负着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广大选调生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转换好“三种身份”,主动接手矛盾纠纷这块“烫手的山芋”,当好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员,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听民声,做基层矛盾纠纷的“倾听者”。基层矛盾纠纷错综复杂,矛盾双方各有诉求,倾听是摸清矛盾纠纷“真实面貌”的有效路径。选调生作为在基层驻村锻炼的“插班生”,面对村内土地纠纷、宗族关系、利益冲突等矛盾纠纷,短期内难以有效促成调解。选调生要常俯下身子,搬上凳子,带上本子,让自己成为“第三当事人”,主动倾听矛盾纠纷双方切实诉求,梳理掌握矛盾纠纷的一手资料。在倾听过程中,安抚好群众的情绪,做到将心比心,多些唠家常式的嘘寒问暖,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

  俗话顺民心,做基层矛盾纠纷的“表达者”。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矛盾纠纷之所以难化解,根本在于矛盾双方的正当诉求得不到重视,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选调生们想要当好“和事佬”,必须注重语言在调解过程中的艺术性,学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政策进行调解。“谁闹谁有理”,矛盾双方往往拿“面子”换“里子”,想用一吵一闹让对方“知难而退”,来留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但是“有理不在声高”,始终须以实际诉求为出发点,以群众利益为落脚点,帮着分析矛盾双方的利益得失,抢着入户宣讲好法规政策,让矛盾双方在友好协商中“话”解,让矛盾化解有理有据。

  察民意,做基层矛盾纠纷的“预防者”。“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基层矛盾的化解,不仅要注重“治已病”,更要重视“防未病”。“闹大了”的矛盾纠纷往往源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长期积怨、忽视,难免会成为“硬骨头”。这就需要选调生们克服惯性思维,变“问题找上门”为“上门找问题”,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治理中。在走村入户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广先进文化,在田间巷道中摸清矛盾纠纷的“苗头”,积极跟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们取经求助,把脉“病因”,做到“对症下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吴若虹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