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见习记者 周慧 方利峰
民以食为天,但对于许多老年人,尤其是独居、空巢、失能以及高龄老人来说,吃上一口热乎饭成了一件难事。近年来,我县创新老年食堂服务模式,因地制宜用“送餐入户”“邻里助餐点”等形式,让全县12余万老年人吃上暖心饭。
近日,记者走进大墅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时,正值饭点。餐厅外墙上的“今日菜单”标注着一荤两素的营养食谱,阵阵饭菜香从隔壁厨房涌出。窗明几净的食堂里,老人们排着队伍,说说笑笑等待着开餐。
据大墅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食堂负责人介绍,目前每天有近30位老人来用餐。食堂提供午餐和晚餐,采用阶梯收费制,60岁以上老人7元每餐,70以上老人4元每餐,80岁以上老人则3元每餐。针对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开通了配送服务,由助餐员逐一上门送餐。
当天中午,记者跟随助餐员来到冯容弟老人家中,谈起送饭上门,她竖起了大拇指:“这个政策真是好,我们腿脚不方便,买菜烧饭很吃力,有了食堂,有了配送,我们在家也能吃上热乎饭。”冯容弟的老伴也在一旁连连夸赞:“饭菜很好吃,一餐只花几块钱,烧得比家里还好吃。”
“大部分老人的子女在外拼搏,办好老年食堂,外出的子女能安心工作,老人们能享受健康、有尊严的居家养老生活。”大墅镇民政干部唐建明说,大墅镇还计划未来在原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附近打造一座智能化的养老服务综合大楼,探索智慧、现代的乡镇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据悉,目前大墅镇有16处老年食堂用餐点,共服务老人10万余人次用餐。针对乡镇老年食堂长效运营难、服务供给不足、资金来源困难等问题,当地采用“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村集体贴一点、老人出一点”的方式逐步破解难题,通过多元化运营提高服务质量。
在距离大墅镇100多公里的屏门乡金陵村水竹坪自然村,老年食堂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水灵灵的蔬菜堆满灶台,红彤彤的灶火烤着铁锅。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里,村民詹英香的农家小院成了照亮附近老年人的“爱心食堂”。
2024年6月,詹英香家成为了屏门乡金陵村水竹坪自然村的“邻里助餐点”,每天提供中、晚两餐饭,每餐都有5-8位老人前来用餐。
“在农村,大部分老人不方便做饭,通常一把挂面一把菜就糊弄了。”詹英香说,“在我这里吃,每顿一荤两素,营养搭配,还不贵。而且我会把菜洗得干干净净,尽量烧软烂一点,适合老年人吃。”
为什么采用助餐点的形式,而不是“中心食堂+配送”的模式呢?这是当地结合实际情况,深思熟虑后探索的方案。屏门乡副乡长邵泉峰说:“水竹坪自然村在山上,离金陵村路程较远、路况复杂,送餐成本高、危险系数大,而且往往是饭送到也冷掉了,所以在村里设了‘助餐点’,让附近老人能就近吃上热乎饭。”
大墅镇地处县域西南部,而屏门乡位于县域北部山区,两个乡镇南北呼应,各自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推出“送餐上门”与“邻里助餐点”两种特色服务模式,在千岛湖畔的青山绿水间绘就居家养老的生动图景,这也是我县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的生动缩影——不追求城乡服务的绝对均等,而是用差异化方案送去同等温暖。
近年来,我县聚力打造山区特色“家门口幸福养老”工作体系,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均衡可及、普惠共享的老年助餐工作格局,探索“共享餐桌”邻里助餐服务模式,迭代“村美团”爱心送餐服务,建成老年助餐服务设施366个,实现村(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和“一卡通“智慧助餐县域全覆盖。
目前,我县共有老年人口12.9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8%,大多分散居住在1000多个自然村。地处浙西山地丘陵区,淳安与城市和其他平原地区相比有很大差异,老年助餐覆盖难度大、运营成本高,在推进老年助餐工作时,更加注重兜底保障、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县民政局养老服务和老龄工作科副科长王晓波表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核心是城乡均衡发展。虽然说农村的老年助餐模式与城市地区的模式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解决好老年人吃饭难、吃饭愁的问题,让他们能吃上一口放心、安心的饭菜。”
下一步,我县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持续优化县域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布局,积极探索中央厨房、中心食堂、老年餐桌等多元化的老年助餐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并持续完善老年助餐综合奖补政策,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马峰明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