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江琦军
2024年金庸百年诞辰之际,在其故里嘉兴,一场声势浩荡的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关注之后,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名人回归本土本乡的独有文化魅力,以及其对于发展价值。文化名人回归,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淳安建县1800多年,对文化极为重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历史上,本地文化名人辈出,众多文化名人在淳安留下足迹。2024年“淳安文化名人回归”写入了淳安县政府工作报告,将淳安文化名人回归助力县域发展摆上日程。
淳安县文联自成立以来,对于淳安籍的文化名人一直保持着联络,“淳安文化名人回归”的提出后,文联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文化名人回归”工作,通过走访等方式开展系统调研。并在“文化名人回归助力县域发展”上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文化名人回归的文化渊源及其现实意义
(一)文化名人回归的文化渊源
“落叶归根”“衣锦还乡”“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有的现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文化名人回归的文化基础,为“文化名人回归助力县域发展”创造了条件。
县域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文化文艺人才是比较特殊的人才,它往往不以学历等可以量化的标准进行衡量,而是以作品或是艺术成就作为判断标准。文化名人可分为历史文化名人和当代文化名人。文化名人的特殊性在于,其艺术素养往往与成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文化基因息息相关,如中国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他的作品中,故乡高密始终以一个文化符号存在。这也是“文化名人回归”可行性的基础。
(二)文化名人回归对县域发展的现实意义
文化名人回归对县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传承与弘扬。
传承地方文化记忆。文化名人通常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他们回归后,可以通过整理文献、举办讲座等方式,将本地的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历史故事等进行系统梳理和传承,避免文化断层。
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文化名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能够感染和带动当地居民,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居民们为自己家乡的文化名人感到骄傲时,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来,共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推动经济发展。
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文化名人本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够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探访。他们的故居、工作室、作品中出现的地名等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围绕文化名人还可以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研讨会等活动,拉动当地的旅游消费,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乌镇的茅盾,绍兴的鲁迅等文化名人,以其影响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吸引投资与创业。文化名人回归可能会带来资金、项目和人脉资源。他们凭借自己的声誉和社会关系,能够吸引外部投资,创办文化企业或相关产业,为县域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比如一些作家、艺术家回到县域后,开办工作室、艺术工坊等,不仅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活跃。
3.教育与人才培养。
激励新生代。文化名人的成功经历和成就,对年轻人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文化名人回归,可以让年轻人与文化名人面对面,更能激发年轻一代对文化艺术、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兴趣和追求,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文化事业,为县域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提升教育水平。文化名人可以参与到校外教育和地方史志教学中,担任客座教师、举办讲座,为当地学生带来新的知识、观念和思维方式,丰富教育资源,提升县域的整体教育水平。
4.引领社会风尚。
传播正能量价值观。文化名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他们回归后,通过自身的言行和作品,能够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勤奋、创新、爱国、奉献等,对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推动县域文明建设。文化名人可以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带动居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升县域的文明程度和居民的文明素质。
(三)淳安提出“文化名人回归”助力县域发展存在三个“特殊”优势。
1.“淳安文化”因特殊的历史,打破了地域的概念。近几年,淳安县文联在与县外文化名人联络中提出“淳安籍”文化人的概念后,得到了众多与淳安有关文化人的认同。如富阳的自由撰稿人周利民(民啸),江西作家汪伟跃,江西进贤制笔达人李小平,虽是淳安移民后代,但他们对外均称自己是地道的“淳安人”。如周利民虽为移三代,但他一直以“淳安人”自居,在他众多作品中“淳安”元素分量极重。很多移二代、移三代,对淳安文化仍保持亲近和认同,他们至今仍坚持将淳安称为“第一故乡”。
2.淳安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度是新安文化的中心。淳安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为新安文化的中心,是新安郡(最初称为新都郡)的郡治所在地,辖现在江西婺源、安徽黄山、浙江淳安建德等区,域是婺源、徽州通往钱塘的重要商贸集散地。历史上众多文化名人经新安江前往杭州。淳安的特殊地形,还让其成为抗战期间长三角地区为数不多的非敌占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承接了来自上海的众多文化名人。如红色特工李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蔡楚生的妻子陈曼云在抗战期间都曾在淳安工作过。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形成千岛湖,绝版山水,让淳安成为“旅游目的地”,郭沫若、金庸、夏承焘等众多当代文化名人慕名而来,并留下作品。
3.淳安特殊的发展定位,为文化名人回归发展打造平台空间。绿色生态产业是淳安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产业是绿色生态产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淳安县有1800多年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挖掘和利用深厚的人文,打造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很好地契合绿色生态发展的导向。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成为一个地域的主导产业,国内如江西景德镇,国际上有好莱坞、宝莱坞,都是成功的案例。
二、淳安文化名人回归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淳安籍文化名人联络沟通,淳安县文联一直以来将其作为一项工作,进行部署推进。2018年后建立了淳安籍文化名人联络工作制度,2020年建立了淳安文化名人数据库,目前入库人数为30余人。
当代文化名人回归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名人对于回归的顾虑。
1.生活环境与社会服务与大城市相比存在落差。
县域的基础设施无法与大都市相比,交通、医疗、教育等生活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可能会让文化名人及其家人在生活上感到诸多不便,降低他们回归的意愿。
2.事业发展机会与大城市对比相对偏少。
创作资源匮乏。县域与大都市相比,缺乏丰富的文化资源、艺术展览、学术交流活动等,这会限制文化名人的创作灵感和发展空间。
合作机会少。与大城市相比,县域的文化产业相对薄弱,文化名人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项目机会或艺术平台,不利于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3.社会氛围与政策支持方面。
文化认同感不足。部分县城居民可能对文化名人的价值认识不够,缺乏对文化艺术的尊重和欣赏,使得文化名人回归后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可和支持。县域本身的资源匮乏,县域原有的文化人,对文化名人回归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性。在淳安县,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氛围不浓,至今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学会。特别是像商辂、海瑞这样的知名的历史文化名人,缺少专业的研究团队。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千岛湖镇的一流生态,以及故乡的情结,对文化名人回归有吸引力,增强他们回归的意愿,但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可能存在不足,如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无法为文化名人回归提供有力的保障。
4.个人因素方面。
人脉关系断层。文化名人在大城市积累的人脉关系可能在县城难以延续,这会给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心理落差较大。从繁华的大城市回到相对落后的县城,文化名人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较大的落差,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二)文化名人回归的基础工作还不够
1.排摸路径单一,排摸结果共享通常尚未成熟。文联机关人员少,视野有限,多数淳安文化名人的排摸仍依赖于协会和乡镇文联。协会受视野局限,各协会排摸结果效果不一,如文学界和书法界排摸结果较好,其他协会欠缺。目前乡镇文联已经实现全覆盖,但乡镇文联与县文联的信息共享通道尚未成熟,乡镇的文化乡贤县文联有部分仍没掌握。文化名人分布较广泛,存在于文艺、文化、宣传、出版等各个领域,需要多部门协同。
2.部门职责、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对排摸出来的淳安文化名人,县文联从自身的职能出发,对淳安籍文化名人中的文艺名人,只有沟通联络的职能,只能向他们宣传淳安相关的政策措施,无法承担起“回归”的职责。在回归落地方面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协助,以及配套政策的跟进。文化名人回归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要从社会保障、生活待遇、创业合作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
3.对文化名人回归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文化名人回归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回归问题,更是一个“扶起来,走出去,迎回来”的系统工作。从目前多地文化名人回归经验来看,如果只注重“迎回来”是一时举措,会随着相关部门人事变动而回落。文化名人回归工作,应从培养本地年轻人着眼,帮助他们成长起来,鼓励和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去,以此来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情感,为今后的回归打牢基础。
4.对历史文化名人回归意识不强。历史文化名人回归主要从研究挖掘、文化价值利用等方面进行。目前我县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回归工作也存在众多问题:挖掘研究力度不够、研究不够系统、文旅结合不深。在众多文化名人的研究挖掘上,往往以民间传说为主,小而散,甚至存在封建迷信、相互矛盾的说法,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谱系,缺乏历史的厚重感。
三、文化名人回归工作的探索和建议
1.文化名人回归路径。
结合淳安县域发展的实际,淳安文化名人回归工作的实现路径,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
本人回归:文化名人本人回归故里。
创作回归:定期回淳返乡省亲、蹲点采风创作、讲学讲座。
作品回归:在作品创作中突出淳安元素,将淳安作为创作的地域背景,借作品影响力宣传淳安。作品中的文化IP可通过各种合作、授权给淳安使用,助力淳安的发展。
历史文化名人回归:整理和挖掘与淳安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精神文化谱系,并与当下主流价值观、产业发展做充分融合。对条件成熟的,可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文化名人研究会。
2.文化名人回归助力县域发展实现路径。
一是活动合作。地方提供平台,开展论坛、讲座、讲学等形式活动,用好文化名人的人气人脉进行引流。
二是文创文旅合作。文化名人将作品IP授权给淳安使用,将文化IP与当地传统产业进行有机结合,转化为发展新动力。如将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开发为旅游打卡点;将他们的故事拍摄成影视剧、舞台剧以及便利传播的网络文艺作品,多渠道走进大众视野和生活;提取文化元素进行文创产品开发。
三是战略合作,将地方文化与作品创作、宣传进行深度融合。
3.现有激励政策与文化名人回归工作进行贯通。
认识文化名人概念的辩证性,文化名人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文化人不断努力在取得一定文化成就后,社会对其的认可。今天的年轻人,你无法确定他今后是否为文化名人。淳安作为人口输出县,从过去的建设新安江水库人口输出,到现在的就业人口输出,其中不乏文化名人或是潜在的文化名人。没有之前的文化人走出去,就没有现在的文化名人回归;没有现在的文化人走出去,就没有今后的文化名人回归。因此,今天的文化名人回归,是之前文化人才政策的回应;现在的文化人才政策,是今后文化名人回归的前提和基础。
淳安目前的文艺人才政策有两个:政府文艺“秀水奖”、会员晋升一次津贴。其中会员晋升设置了公务员、县管领导、非农退休人员、户籍不在淳安的不能享受等几个限制条件。这个限制条件,对于文化名人回归工作也有限制作用。如持续推进文化名人回归工作,限制条件需要进一步突破。一是破除户籍的限制,可以让淳安文化名人或实际在淳安工作生活的文化工作者,在户籍不迁回淳安,只要在淳安实际从事文化工作,也可享受相关政策。二是突破退休人员不享受相关政策,可以让文化名人退休后回归后,也可享受相关的文化政策。
“文化不影响当下,但影响长远”。文化名人回归要用历史的视角进行审视,当下文化政策会影响今后的文化名人回归,现在是文化名人回归是之前文化政策的延续。我们现在能记下的每个文字,对于当下来说,可能毫无价值。但对于一个地域的历史延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后世对一个地方文化研究。
2024年4月,江西省进贤县来淳走访万历年间遂安(1959年与淳安县合并)知县吴撝谦在淳安留下的历史痕迹。对于进贤县来说,这也是当地文化名人回归的一种方式。历史名人的整理挖掘,也是文化名人回归的一种方式。在与进贤县交流时,他们提到进贤历史上有60年的历史是空白的。这个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化不影响当下,但影响长远”。
4.多渠道培养年轻的文化人才,鼓励年轻文化人走出去。
县域的发展会受限各种资源,对于文化人自身发展也会存在限制因素,有些发展需要走出去,利用县外更大的平台和资源,才能更好地发展。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回归”,建立在“走出去”前提下。尤其是正确看待年轻人外出就业创业问题。在年轻文化工作者的成长期,如果我们的文化人才政策给予一定的支持,向前推一把,也是今后文化名人回归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制订各种激励政策时,应充分激励文化人走出去,创造条件把文化人推向更高的平台,而不应是将文化人固在本地,要有“地瓜”的思维,向外发展,吸收更多阳光才能增大根茎。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刘波 梁津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