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娇艳
46载与茶为伴,用脚步丈量着淳安的茶园,用毕生的知识哺育了一大批茶叶能手,在这张茶叶上做文章的便是徐金城。这张叶子见证了徐金城从青葱少年到茶叶专家的蜕变,也成就了他毕生都割舍不下的事业,只一说到茶叶,他便有聊不完的话题。
我自知在“聊天”这件事情上并不擅长,于是想在采访徐金城之前,从网上搜索关于他的信息,以便能把更鲜活的过去还原出来。但翻找了许久也只找到他署名的一些论文,以我对茶叶知识的了解,只能浏览个大概,最终还是不明所以。联系了一直从事农业线的朋友,才得知徐金城是茶叶站的老站长、高级农艺师,但其他更多的信息也没了,我只能先电话联系徐金城。他很热情地答应了第二日的采访。
于是在第二天午饭后,我穿过一溜茶叶店,第一次走进了茶叶生产服务中心,徐金城正坐在电脑前浏览理论文章。我讲明来意之后,他便起身给我泡茶,又给自己冲了茶,然后拿出一沓A4纸,是他这些年的个人经历,甚至具体到月份都已经梳理出来了。我心下有些佩服眼前的老人,记忆力比我这个年轻人还要好啊。
我们畅谈了2个小时,其间有想来咨询茶叶生产技术问题,见有我这个客人在,便又退出去了,快结束的时候,那人再一次进门,朝我打趣“今天来个大采访嘛。”我看了一眼手机时间,赶紧结束了我们这次“聊天”。
46年前,徐金城从金华农业学校茶叶专业毕业,便分配到唐村区农技站工作。徐金城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他作为一个年轻的茶叶技术员,又能说当地方言,颇受老百姓欢迎。
从唐村区农技站到威坪区农技站,15年光阴,让他从一个理论高手蜕变成为一个实践专家。也是在这里,他积累了大量的茶叶种植及生产加工的工作经验。直至1991年,他从威坪区农技站调至县农业局茶叶站,并作为茶叶站的骨干力量培养,此后,淳安的茶在哪里,他的脚印便踏足哪里,几十年如一日。
驻村
1977年春,整个威坪还缩瑟在冬季的寒冷中未醒来,高高的山头上依稀白一块青一块,是雪覆盖的山体和裸露的岩壁,背阴处的崖上悬着长长短短的冰棱。区农技站决定派出茶技员,去各村推广科学种茶技术。徐金城得知消息后,几乎没有犹豫,立马报名参加。
徐金城起了个大早,背上打包好的铺盖,一路步行来到长岭茂川村。到了借住的村民家,他还来不及歇,便和其他茶技员一起去茶园查看了。老茶园,几乎没有什么配套设施,茶叶收成全靠老天赏脸,连日来,几人一路看一路探讨茶园情况,寻求解决方案。为了能减少路上来回时间,徐金城总是携带干粮出门,中午便在田间对付一口。村民出工他也一同参与,一边给村民讲解一边就在茶园亲身示范,每每等到夜幕降下才回村。几人返回后,才觉得腰酸背疼,一身汗臭,洗漱过后大家还得就着蜡烛翻阅资料,烛火摇曳,在寂静的夜里发出滋啦的声响,不知道是谁的头发着了,引得同伴一阵哄笑。吃粗粮,睡板铺,徐金城并不以为意,日日与茶树、流云和飞鸟相处,让他觉得心里踏实。村里的科学种茶点在徐金城的悉心指导下,后来被评为市县示范协作单位。
在茂川村的种茶点推广完科学种植技术,徐金城又匆匆赶赴厚屏村。村中的牛形山有一处老茶园,因茶树品种古老,生长时间和品质有差异,且产量低,亩产值不过500元。通过对土壤样本、植株生长的进一步分析,徐金城为茶园量身“定制”了改良计划,从改土质到改树进而改园,茶园亩产值增加到2000元每亩,4倍的产值提升震惊了所有人,区委领导高度重视,立马组织乡镇的茶叶分管领导和茶叶专管员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整个区的茶园产量在徐金城的技术推广普及下有了显著提高。
1979年,徐金城又着手推广种植密植速生茶园,这在当时是一项新的种植技术。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技术推广,徐金城再一次住进村里。仔细测量规划黄金村基地的茶树及配套设施布局,并提供相关技术指导。通过密植,施足基肥,加强培育的手段,实现一年种、二年管、三年产的效果,带动了全区茶叶发展,也为后来茶农的增收奠定了基础。
转变
淳安的茶曾出现在陆羽的《茶经》中,到了唐朝,还作为贡品进贡。淳安的茶树品种所产鲜叶既可制绿茶又可制红茶,多以绿茶为主。
1984年,淳安县开始推广名茶生产。当时淳安所产的绿茶多为炒青,因其出汤浓郁醇厚,颇受大众的喜爱,甚少有人炒制名茶。仅有左源、余泉、安阳等地有人炒制龙井茶,徐金城便带着乡镇的茶叶专管员和制茶人逐一拜访并组织培训,培训结束后,他又组织宋村码头茶场炒茶师傅一同开展“千岛玉叶、清溪玉芽”带有淳安印记的名茶炒制工艺研究。等到所制茶叶质量稳定之后,徐金城又组织现场讲课,手把手教炒茶,随着开课班次越来越多,茶农们炒制的名茶在色、香、味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涌现了一大批名茶炒制能手,很快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名茶生产高潮。
尽管名茶在全县推广如火如荼,但茶农多是各自为阵,且身兼数职,既要培管茶树,又要采茶、制茶,炒制的干茶品质良莠不齐,出售也是各凭本事,加之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也不高。
到了1986年,为了扭转农民采茶、制茶、卖茶三难局面,徐金城开始主持收青,统一制干茶售卖,农民只采茶不制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可茶农却觉得茶叶收益是家里一项最大的收益,若是光卖茶青,尽管省力些,但眼下收益降低了。指着他鼻子骂的人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在现场煽动闹事,村民的思想固化,让收青工作一时停滞不前。
徐金城急得饭也吃不下,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仔细分析其中利害,大部分茶农开始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但此前已经耽误了一些时间,这年的收青工作也只能草草收尾。
第二年,徐金城干脆一咬牙承包下长河村里村茶场。茶场的200亩老茶园此时正如野生野长的孩子,必须有家长悉心培护方可成才。合同约定的“自负盈亏”几个字让他倍感压力。好在家人全力支持他的决定。从那天起,他便像只旋转的陀螺,白天在去茶园,晚上到茶厂,全身心扑在茶叶上。除了自己,还请人分别负责茶树培管、采摘、炒制,连吃饭和睡觉也都在茶场解决,那几年,没人知道他流了多少汗,遭了多少罪,顶了多大压力。徐金城变得又黑又瘦,好在所有的辛劳最终都化为了硕果。承包期结束,他承包的茶场被评为先进茶场,他也被单位评为个人先进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当地的茶农看到了细化分工的优势,思想有了转变,慢慢接受了采茶、制茶、卖茶分工生产模式,一些种茶少的农户开始只卖茶青,退出了炒茶队伍。
良种选育
淳安种茶制茶的历史极为久远,尤其是鸠坑种,其鲜叶所制干茶色、香、味俱佳,更是龙井茶的鼻祖。千百年来,淳安的茶树依靠茶树结出的种子一代一代繁殖下去,颇有传家宝的意味,直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淳安茶叶的规模化培育工作仍空白。
1991年10月14日,徐金城调入县农业局茶叶站。刚去报道便接到了紧急任务——去福建采购福鼎白毫茶种。由于时间仓促,徐金城来不及准备什么,加上没有采购经验,能不能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也未可知,一路上心中总觉得忐忑不安。几次换车,晚上才抵达温州后,随意找了家小旅馆入住。本想着好好休息一晚,第二日才有精力办事,不知是认床还是担心任务完不成,辗转反侧一夜无眠,他也躺不住了,天不亮就起床赶往福鼎。抵达福鼎之后他又找了辆三轮车,去各个村子验收白毫茶种籽,一切都顺风顺水,徐金城总算舒了一口气。为了尽快将茶种送到单位,收茶种的任务完成后,他立马启程返回了,眼见进入淳安境内,大巴车却在突然抛锚,在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徐金城为了不耽误送茶种,借了辆自行车骑到县城,又几经辗转联系上修理工并带着修理工前去修车,这才终于把茶种运到茶叶站。
这样的经历数不胜数,尽管磕磕绊绊,但那一辈人从未想过放弃良种选育工作。
县农业局决定再建立一个茶叶良种基地。基地最终选定在汾口镇百亩畈村李家自然村的一片山地,由局长童西川亲自带队去开荒,时间紧任务重,但如果有了这个基地,全县的良种选育品种将更丰富,可以有更多的茶苗供给茶农,势必带动全县良种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的上市时间、品质都将有提升。
为了节约开支,局里决定以劳代训,倡议茶叶干部和乡茶叶专管员分期分批到新基地,在这里实施专业理论培训和实地操作,为期一个月。茶叶站的干部全员,甚至连局长自己也不例外,一同到新基地参加劳动。为了尽早把基地建起来,他们把早年村中集中养猪的废弃猪栏给借来,简单清扫一番,简单放了几个床架,铺上木板,就算是个宿舍了。人多床少时,他们就把床都拼在一起组成了大通铺,一行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正是日短夜长的时候,为了赶上最好的育苗时机,徐金城天不亮便起床,天黑才歇力,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徐金城觉得自己的骨头都快散架了,每一块肌肉都酸胀无比。深秋的天气,出了一身汗回到宿舍,湿衣物贴皮肤上沁骨的凉至今让他记忆犹新。2个月时间,徐金城和同事们把近100亩的基地整挖出来了,并在基地规划的苗圃里面进行育苗。他和同事们选取了108株鸠坑种茶树进行剪植培育,首次尝试无性繁殖,因为繁育技术手段并不成熟,茶叶苗出圃率很低,一年只能育出几万株茶苗。这让徐金城很是沮丧,这些茶苗完全不能满足当时淳安农民良种茶的种植需求。
此后的几年,徐金城一听说哪里的育苗技术成熟,哪里的茶苗好,就出去考察学习,他的足迹从福建到江西,基地的茶苗也从每亩几万株慢慢到每亩十几万株,除了自育苗,每年还从外地引进适合淳安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良种茶苗。
随着群众的茶苗需求仍在每年增长,茶叶站只得再去征地,徐金城作为茶叶站的副站长(当时站长由局领导兼任),勘察土地、做方案、动员群众,这些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他肩上。
建设的过程需要移动一根电线杆,徐金城心想,移动位置后土面积并不受影响,便没有告知这户人家,工人们到了现场就把电线杆给拔了起来,不一会,跑来个怒气冲冲的妇女,一边指着他们一边用方言大声说着什么,原来是拔电线杆带起的土块把她地里的菜给压坏了。赔偿是一定的,徐金城上门诚恳道歉,任由这家人骂到解气才算完。
徐金城心知这次征地的经费紧张,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为了节约开支,他又向上打了报告,把水位103米以下的地填高至108米,争取当时土管局的相关项目。报告被批准了,良种茶繁育基地又扩大了50亩。基地内优选了六七十个品种的良种茶进行栽培,最高的年出圃量达到1000多万株。
到了2020年,淳安的良种茶园达到70亩,苗圃基地总面积200亩,通过外引内繁,为全县良种结构调整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涅槃重生
1998年,徐金城通过竞聘,成为淳安县第一任不由领导兼职的茶叶站站长。上任后,他回想起自己此前在茶叶良种场(以下简称茶场)的艰苦岁月,便向上级领导打了报告,要求改善茶场的硬件条件。他特请县城建局的专家到现场勘测,并结合茶场的需求来设计一幢集办公、培训、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楼。综合楼竣工后,场里的工作和培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每年组织的茶叶公益培训,除了理论课,还可带领学员直接在茶场开展实操训练。直至徐金城退休,茶场每年公益培训茶农近万人次,许多茶农在一次次的培训中变成种茶、制茶高手。
2001年,根据基地茶园投产及邻村名茶发展需要,徐金城主持建成了全县第一个无公害标准化名茶加工厂。随勘测现场的同志同去时,他最后一次驻足在曾住过的猪栏面前,看着斑驳的墙和黛色的瓦片,大家一起睡通铺的岁月好像又回来了。要把这里拆了,心里说不上难受还是开心,只是芳叶新叶催陈叶,旧事物总该为新事物让路。在这块地上建起一座标准化的名茶加工厂是当时的形势需要,工厂包括加工摊青车间,培训教室、茶叶审评室、办公室、洗手间、更衣室等,相比原先的综合楼,功能更齐全。很快,总面积550平米的工厂落成并投入使用。
2003年,为了缓解王阜一带的水旱灾害情况,县政府决定在严家乡建设一座中型水利设施,拦坝蓄水前,涉及水位以下的村民必须搬迁。根据县政府规划,徐金城和同事们亲手建设的李家茶场将用于严家水库移民安置。得到消息的时候,徐金城难忍内心的不舍和难过,但想到移民们背井离乡更是艰难,徐金城也慢慢释怀了。所有的不动资产虽然舍出去了,但能不能借助这次契机化解茶场的出行难题呢?徐金城多次跑到移民指挥部寻求支持,结合移民项目,建成桥头至孙家坞公路一条,告别茶场依靠水路出行的交通方式,方便移民的同时,更是完成了茶叶站多年来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接着挖土机、推土机、运土机进场平整土地,填高水位线108以下的土地,复种乌牛早良种50亩,建立苗圃基地30亩,两年时间,茶场重获新生。
研制茶机
良种茶的种植面积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县铺陈开来,茶青产量的提升让茶农又面临新的问题,靠手工炒茶一天只有两三斤的干茶产量,完全不能满足茶农量产需求,且质量良莠不齐。徐金城看在眼里,却也无计可施,名茶没有制茶机。1994年9月,徐金城去杭州参加现场会,同去的还有时任农业局局长童西川,现任政协主席郑志光(时任淳安县茶叶站主持工作的副站长)。市里的专家在现场进行名茶机制茶演示,徐金城心头一喜,燃眉之急可解了。回淳安的路上,3人便开始琢磨自己研制名茶机。他们回忆着现场看到的机器模样,回来立即画了图纸,经过几番推导、演算、修改终于定稿,但当时的茶机厂只有做炒青茶机的经验,从没做过名茶机,面对新图纸也束手无策。徐金城多番打听,最终找到造船厂的工程部一起边研制、边实验、边改进。又邀请大方茶、西湖龙井的制茶师傅对机器制茶过程的温度、时间进行探讨。
一个月后,全县农村会议召开,徐金城在会上向参会的村干部推荐了第一台茶叶站自主研发的名茶机,随后又发动乡镇茶叶专管员进行宣传推广,很快,400台茗茶机就定出去了。茶叶站自主研发名茶机的消息也传到了县科技局,引起了他们的重视,随后立即向杭州市专利事务所提出申请专利,1996年,国家实用型专利权获批。
接下去就是不断推陈出新,从三槽到五槽,从用柴烧到用炭用燃气最后到用电,从半自动到全自动又到智能化,名茶机在第一代机器的基础上迭代更新,生产效率越来越高,茶叶质量也越来越稳定。
几十年间,徐金城见证了淳安茶叶的发展,茶叶与他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在职期间,他先后担任茶叶公司威坪区茶叶服务站副主任,农业局茶叶站副站长、站长、支部书记,县第九届党代表,并多次被评为县优秀科技工作者,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茶树良种推广先进个人,本单位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党员。
退休后的徐金城也没有闲着,依旧在茶叶领域发挥余热。2014年3月,受县茶叶行业协会聘请,在千岛湖龙井茶服务中心担任企业品牌茶质量评审工作,此后又被返聘在淳安县茶叶生产服务中心为茶农服务。起服务对象,他骄傲地说“辐射范围都到了江西、山东,70多岁的茶农还上我这来咨询呢。”近几年,他还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茶叶专业文章8篇,并着手研制开发桑叶红茶。徐金城说“做自己热爱的事才能一直头脑清醒,身体健康”,果真是宝刀未老。
(来源《千岛湖茶人》)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