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见习记者 周慧 记者 邵震宇
当下,地处县域西部的梓桐镇常宁村正经历着从“田间地头”到“诗和远方”的蜕变,当地的稻蛙共生项目正从最初的生态农业尝试,逐步发展为农文旅融合的综合性产业,今年新添钓小龙虾、“古樟树下忆童年”、墙绘打卡等新潮项目,成功吸引年轻群体入村,为乡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梓桐镇常宁村的常宁农场(稻蛙基地),嫩绿的青苗随风轻摆,田间水渠里密密麻麻的蝌蚪正欢快游动。新增的休闲体验项目在这派田园风光中格外吸睛。稻虾共养田边,游客们手持钓竿,专注地等待小龙虾上钩,不时传出阵阵欢笑。“我在抖音上刷到,提前来踩点。现场体验超棒,‘五一’假期和同群的宝妈们带小朋友一块来。”来自千岛湖镇的游客方苏芳高兴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随着阳光升高,不远处的古樟树下聚起了一群年轻人。森森绿意里,游客们围坐一处,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音乐、电影、生活趣事……青春的笑声夹杂着溪水淙淙在古老的樟树间回荡,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今年基地的研学内容更丰富了,新增了鱼塘摸鱼、钓小龙虾等项目,除了小孩子,很多年轻人也愿意来游玩、打卡,整个村庄的活力明显上升。”常宁村包村干部张潇方说,“‘五一’节前,就有很多游客提前打电话咨询预约。”
老村焕发的蓬勃活力不仅感染着每一位到访者,更实实在在让村民的日子甜了起来。常宁村村民胡约民是基地发展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跟去年比,今年游客更多了,大多是来体验钓小龙虾等新项目的。这两年自己在基地务工,一天能赚百来块。”像胡约民这样,周边已有30余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实现了增收。2025年一季度,常宁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7万余元。
常宁农场面积五六十亩,最初仅种水稻,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单一、收效微薄。2024年初,村两委着手建设稻蛙基地,探索在稻田与蛙鸣交织中实现一田两收。常宁村党总支书记胡华峰感慨道,“过去我们搞稻蛙共养,主要聚焦第一产业,虽实现了生态循环,但增收渠道相对单一。后来我们意识到,光埋头搞种养远远不够。”
于是,村里开始探索转型之路,将目光投向第三产业,发展稻虾共养,打造农文旅融合模式。“把人带到村子里是转型的关键一步。”胡华峰说,“有了人流,村民自家的农产品就有了销路,游客的吃住行需求,也能带动餐饮、民宿等服务业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老百姓的收入渠道更宽、生活更好。”
如今,从单一的稻蛙共生生态种养,到集观光、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村庄正走出一条人气兴旺、村民富足的新路子。梓桐镇党委委员兼常宁村第一书记李帅展望道,“未来,常宁村仍以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为根基,聚力打造独具‘常宁’IP的研学基地,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更多流量,让村集体增收的同时,为村民带来更多实惠,让这片土地焕发活力,让更多年轻人返乡,共同投身振兴家乡的美好事业。”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章新建 马峰明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