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记者 陆吟 方杰
近日,走进浪川乡占家村稻蛙基地,10余名村民正蹲守在田埂边,将一桶桶黑斑蛙蝌蚪缓缓倒入水网密布的稻田。阳光洒在水面上,数万尾黑色幼体如繁星般游弋。
基地负责人徐铁军蹲在田埂边,正用竹竿轻轻拨动水面,查看刚投放的蝌蚪是否适应新环境:“每亩要投放蝌蚪20万尾,预计共投放640万尾。技术员每天都会进行巡视。”
这片稻蛙共生基地,曾是占家村“最没底气”的试验田。村党支部书记占鲜忠记得,三年前第一次跟着乡党委考察团去外地参观稻蛙共生项目时,大家盯着水田里蹦跳的青蛙直犯嘀咕:“水稻和青蛙能共生?万一养死了咋办?”但抱着“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村里先试养了十余亩,没想到当年就收入了几万元。
收获了“第一桶金”,又有乡党委的大力支持,村子里趁热打铁,扩大养殖规模,目前稻蛙共生基地已经增至32亩。2024年,占家村仅稻蛙项目就实现村集体收入80余万元,村民务工收入突破20万元。
村民占苏林熟练地给蛙田消毒、排水,擦拭着额头的汗珠,他的眼中满是期待:“一天能挣120块钱,每年干7个月左右,算下来能有两三万,而且是在家门口干活,既能顾上老小,腰包还鼓!”
从“试水”到“规模化”,占家村的稻蛙共生实践正是浪川乡深耕特色农业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县聚焦稳粮富民、绿色共富,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稻+”综合种养模式,探索保护与发展、稳粮与增收的辩证解法。其中,浪川乡立足本地实际,以“稻蛙共生”模式为突破口,开辟了一条以“稻蛙”促共富的助农增收新路子。
从占家村稻蛙基地出发,沿着乡间公路驱车十分钟,便到了鲍家村的“稻蛙公园”。防鸟网下,一只只黑斑蛙或伏在岸边,或跃过田埂,搅碎一池春水。
“00后”大学生、杭州小林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一泽正和两名同伴一起,赤脚踩进田间,细网兜轻轻捞起几簇半透明的蛙卵。这些蛙卵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也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很多人都问,为什么大学生要往村里跑。于我而言,作为土生土长的淳安人,我总想着把学到的本事‘种’回家乡。”这位年轻的创业者组建了一支青年大学生团队来为家乡稻蛙产业赋能。他们充分运用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并邀请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成功攻克了蛙类养殖中的肠炎、歪头病等难题,让养殖环节的损失大幅降低。
不仅如此,这群年轻人还在产业链延伸方面积极探索,并在商业板块和马来西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未来,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乡、全县的稻蛙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王一泽和他的团队用知识与热忱播撒着创新的种子,而与“稻蛙公园”仅几步之遥的共富工坊,正有着另一番为产业谋发展的景象。
杭州千岛湖稻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林介绍道:“我们推行‘公司+村集体+大养殖户’的合作运营模式。由公司全程提供标准化养殖技术指导,并以保底价格兜底回购成蛙,从技术端和市场端双向保障养殖户收益;在管理机制上,依托浪川乡稻蛙共富联合党委,实现乡党委统筹、村党支部联动、企业支部协同、商会支部助力、在杭流动党委资源反哺的共管共治格局,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谈及未来规划,王建林还透露,将携手浙江省农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浙大生命学院,聚焦优质蛙苗培育与生态饵料、微生态制剂研发,攻克疾病防治难题以提升产值。同时,今年公司将投资2000万发展“一只蛙食品”深加工产业,把成蛙转化为多样美食,既打通市场销路,也让更多消费者品尝营养蛙产品。
从“一粒稻”到“一只蛙”,从田间养殖到三产融合,浪川乡的稻蛙产业正如同田埂上扬花的稻穗,在共富路上拔节生长。数据显示,三年来,浪川乡共打造“稻蛙共生”基地600余亩,带动村集体增收1500余万元,助力农户增收超300万元,成功打造出“一地双收、粮蛙共生”的绿色循环模式。
与此同时,浪川乡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大步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稻蛙深加工项目稳步推进、稻蛙主题公园农旅融合新业态逐步形成、全产业链配套格局初步建立……浪川乡副乡长王桂冠坚定地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这一产业打造成为一个新的亿元产业,成为淳安县乃至杭州市的又一张金名片。”
如今的浪川乡,连片的稻田平整有序,田间地头蛙鸣声彼此起伏,奏响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田园乐章。当“一地双收”的绿色账本越记越厚,当“党建联建”的红色纽带越拧越紧,浪川乡正以“稻蛙共生”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缩小“三大差距”的生动答卷。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义永华 王志仙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