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村咖”热背后的城乡融合逻辑
发布时间:2025-05-23 09:45:37

近日,在位于湖州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的“深蓝计划”咖啡馆,从上午9时营业至晚上7时,10多名店员忙个不停。这家由废弃矿坑和老厂房改造修建的“村咖”,曾经单日接待量突破1.1万人次。

当前,由“村咖”衍生开来的消费场景正在浙江乡村扎根、发芽,渐渐成为一种文化消费新趋势,同时也在吸引青年入乡发展。一杯杯氤氲着香气的咖啡正在“搅动”城乡融合发展浪潮。

产业融合

从“卖咖啡”到“卖风景”“卖体验”

据统计,目前安吉莫干山镇的“村咖”数量超过100家。如何从同质化的体验中脱颖而出,成为“瀑布咖啡”主理人阮杰关注的问题。前段时间,安吉县交通投资发展集团推出低空游览航线,为当地“村咖+”业态提供了新思路。“增加直升机体验项目以后,可以全方位俯瞰我们咖啡馆所在的景区,大家的选择更加丰富,也吸引了更多回头客。”阮杰说。

“过去游客来村里喝咖啡,更多是为了‘出片’。现在他们更愿意为一杯咖啡坐一下午,顺便体验扎染、陶艺等文化。”湖州德清县莫干山镇党委委员章耀文表示,先去村里喝咖啡,再到休闲农场游玩,傍晚前往庚村广场吃窑烤披萨,成为许多年轻人到莫干山镇打卡的经典选择。

章耀文介绍,镇里根据不同的自然优势,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村咖”。部分咖啡馆还与本地农场合作推出“咖啡+采摘”套餐,实现了多点开花的繁荣景象。

共富机制

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

“第五季TUTUCOFFEE”是台州温岭石塘半岛海利村的“村企合作、村民共富”项目。村集体除了每年向这家“村咖”收取10万元固定租金外,还可以获得年利润10%的分红。

在丽水庆元县五大堡乡濛淤村,“村咖”同样书写了共富新故事。“可濛淤拾”(方言,意为“去山野间玩耍”)乡村咖啡馆今年春节期间开业,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庆元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经营管理科工作人员吴爱琼同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盘活闲置土地、农房等集体资产以后,村集体每年增加了超10万元的租赁收入。村民在咖啡馆当服务员、保洁员,有工资收入,自产的黄粿、蜂蜜、高山蔬菜等山货也供给咖啡馆,又多了一份经营收入。客源增加后,村里的20余家共富工坊生产的土特产订单数量也实现了翻番。该共富项目还联动周边6个村打造“客源互送、产品互补”的文旅路线,有力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发展。

这种“利益共享”模式,正是浙江“村咖”可持续发展的深层逻辑。

“留”量密码

“村咖+”解锁更多乡村产业链

到安吉“深蓝计划”咖啡馆参观学习后,嘉兴海宁市丁桥镇海潮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锋发现了乡村休闲游的致富新路径。为此,他前前后后又跑了十多趟安吉,推动“深蓝计划2.0版”在海潮村落地。

记者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搜索“浙江村咖”的词条后发现,相关文章大多带有“治愈”“小众”“生活气息”“山野”等标签。“带标签是为了更好地吸引流量,这也是数媒时代打造品牌的一种手段。”位于温州永嘉县大若岩镇水云村的“山寻咖啡”主理人林乐琼表示,打造“村咖”品牌必须要有内容迭代,才能增加客户黏性。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红东认为,“村咖”的本质是场景消费,其成功离不开全域旅游发展,得益于“千万工程”为浙江不同的乡村业态奠定的良好的生态和基建基础。当前“村咖”发展可以通过产业交叉渗透,提升附加值,形成差异化竞争。他建议,要发挥集群效应,完善业态配套,组团化发展,建立更为完整的乡村产业链,把流量变成“留”量。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刘波 梁津玥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