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五十载医路躬耕 一头“老黄牛”守护山村健康密码
发布时间:2025-06-30 08:51:50

通讯员 郑立跃

在浙西山区的崇山峻岭间,蜿蜒的山道上,一个背着药箱的身影走了五十余载。他叫徐社员,是中州镇(原叶村乡)徐家村村民口中的“老黄牛”医生。七十余岁的他,用半生时光丈量着叶村源的每一寸土地,用仁心仁术为基层百姓筑起健康防线,书写着乡村医疗工作者的动人篇章。

风雨无阻,行走的“活病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徐社员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从原淳安中学“红医班”毕业后,又经过“卫生学校”专业培训,自此踏上了守护乡村健康的征程。

五十年来,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风雨冰霜,只要村民一声呼唤,徐社员便立即背起药箱出发。叶村乡的山涧溪流、田间阡陌,都留下了他匆匆的脚步。他的“病记本”和电脑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老人的健康档案:徐老太的高血压需要每周随访,郑老伯腿脚不便得定期上门诊断……这些详细的记录,不仅是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更是他对村民健康深沉的牵挂。

有一年寒冬深夜,村里的王大爷突发急病,家人心急如焚地拨通了徐社员的电话。彼时,外面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山路早已被积雪覆盖,行走十分困难。但徐社员没有丝毫犹豫,披上外套,背起药箱就冲进了风雪中。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了近一个小时才赶到王大爷家,经过紧急救治,王大爷转危为安。这样的故事,在徐社员的从医生涯中数不胜数,他早已成为村民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与时俱进,勇做医疗“弄潮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徐社员看病全靠“望、闻、问、切”这四字诀,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为无数村民解除病痛。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乡村卫生院也开始配备电脑,医疗诊疗逐渐向数字化迈进。

面对这一巨大转变,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徐社员犯了难。但他深知,在新时代做医生,掌握电脑技术就如同农民必须会用锄头一样重要。“不学会怎么能继续当医生?”带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他毅然走进了汾口镇社教培训班,开始了艰苦的学习之旅。

半个月的培训时光里,徐社员像个勤奋的学生,每天早早来到教室,认真听讲,反复练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年轻老师和学员请教。培训结束后,他又在日常诊断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从最初的笨拙操作,到后来的熟练运用,他将传统的中医诊疗技艺与现代医疗设备完美结合,实现了诊疗方式的转型升级,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

德艺双馨,患者心中的“定心丸”

在徐社员心中,医德永远高于医技。如今的农村,留守老人居多,子女不在身边,许多老人不仅身体上有疾病,心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不少老人因想起解放前“瘟疫”的可怕场景,心生恐惧,焦虑不安。

为了安抚老人们的情绪,徐社员主动承担起“心理医生”的角色。他积极配合村两委,走遍村里的每个角落,开展全面消毒工作;为“疑似病人”精心配置中草药,并亲自上门送药;利用夜晚时间,一对一地为老人进行心理辅导,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用温暖的话语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疫情的信心。

村民余文月在疫情期间高烧不退,精神高度紧张,几近崩溃。徐社员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她家,一边为她进行专业治疗,一边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余文月的病情逐渐好转,情绪也稳定了下来。在徐社员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全村二十多位患者均平安度过疫情。

暖心守护,长寿之乡的“护航者”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富贵病逐渐增多,徐家村一百多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成了徐社员心中的牵挂。他经常走村串户,上门随访,为患者测量血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他还积极向村民宣传科学养生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病人徐承满曾轻度脑中风,行动不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徐社员得知后,定期上门为他治疗,不仅给予药物治疗,还指导他进行康复训练。在徐社员的精心照料下,徐承满的病情大有好转,如今已90多岁高龄,依然身体硬朗。

面对村里的耄耋老人,徐社员总是耐心地告诉他们要“知足常乐”,保持良好的心态,清淡饮食,注重锻炼,这样才能健康长寿,也能为晚辈减轻负担。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徐宗书、郑广松等老人都成为了近百岁的老寿星,徐家村也渐渐有了“长寿村”的美誉。

古代思想家老子说:“百姓为本是道。”徐社员用五十余载的坚守,诠释着这一至理名言。在农村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当城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时,正是像徐社员这样的“老黄牛”医生,默默坚守在农村医疗一线,成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让“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美好愿景在广袤的乡村大地成为现实。他的故事,是乡村医疗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是一曲医者仁心的赞歌。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刘波 马峰明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