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从“不可能”到“一切皆有可能”“最美妈妈”宋桂英获评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称号
发布时间:2025-07-03 09:36:47

  6月18日,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发布活动隆重举行。我县“最美妈妈”宋桂英荣耀上榜,以凡人善举点亮道德之光,其事迹成为淳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宋桂英腼腆而温柔,未曾开言便是嫣然一笑。可是,她并非一般女性,她经过近三十年的含辛茹苦,用她无比的坚强,书写出感天动地的故事,创造了人间奇迹。

  晴天霹雳:当医生说 “她基本听不见”

  1992年10月2日,宋桂英的女儿出生。她和天下所有妈妈一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孩子长到了13个月左右,宋桂英见邻居家和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经能够牙牙学语,开口叫妈妈了,她也试着教孩子学喊妈妈。可任凭她对着孩子怎么呼喊,孩子都没有任何反应。凡是能产生声音的办法试遍了,都一无所获。

  难道是耳聋!一种不祥的预感向她袭来。于是,宋桂英立马赶往医院。医生对孩子进行了细致的检查,结果显示孩子双耳重度耳聋,左耳120分贝,右耳95分贝。医生还说,这个程度的病,孩子基本没有听觉,只有响雷才能有点震动的感觉。

  宋桂英发疯似地冲出医院,在门口路边恸哭了许久。可宋桂英不甘心,她四处求医,希望出现奇迹。当地医院、外地医院,正规医院、民间郎中,中医、西医。她带着女儿,辗转在求医路上。山东的一个医生开了一个多月的中药,她是硬生生地捏着孩子鼻子灌或是用筷子横在嘴里灌。孩子哭,她也哭。一个月下来,孩子还是没有一点听觉。

  三年唇语攻坚战:镜子里的奇迹

  一段时间过后,宋桂英冷静下来,她慢慢地接受事实,女儿的耳朵永远治不好了。她开始幻想着让孩子开口说话,叫她一声妈妈。就一声,她也心满意足。

  宋桂英开始看新闻、看报纸、查资料,搜集有关聋儿的信息。一段时间后,她了解到杭州有聋儿经过训练能开口的案例。宋桂英设法找到那个女孩的家。女孩妈妈热情地接待了她,介绍了聋儿开口的过程,虽然那女孩还不是重度聋哑。 

  宋桂英借鉴学习,并自创训练方法,制定训练计划。她让孩子面对面坐在自己大腿上,一手拿着镜子,放在自己嘴边,女儿能看到她的嘴巴,也能看见镜子里自己的嘴巴;另一只手拿着女儿的手,让孩子触摸妈妈的喉部和她自己的喉部。妈妈发声时,喉部声带就会振动。这时就让孩子摸妈妈发声时的喉部,再摸她自己的喉部,要她跟妈妈一样张嘴时声带能振动起来。

  一个十四个月的婴儿,哪能做得到呢?孩子做不到,宋桂英就着急,一着急就来情绪。母女俩常常哭成一团,哭过以后她们又开始。无数次的手把手,无数次不成功,一个多月后,她们逐渐步入正常的训练轨道。

  三年后,女儿5岁了。一天, 宋桂英带孩子去自己妹妹家做客。孩子在床上蹦来跳去。宋桂英突然听到一声“阿-姨”。宋桂英惊呆了,她屏住呼吸再听,又一声“阿-姨”传来。孩子开口了!她大喊:“琼琼开口了,我们琼琼开口了,能叫阿姨了!”宋桂英抱着女儿大哭起来,多少的心酸和艰难化着一腔泪水。

  18年课桌守护战:

  从餐巾纸团到大学课堂

  女儿的开口,给宋桂英带来信心。虽然开口和说话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毕竟开口是说话的基础。宋桂英开始谋划怎样让孩子说话。根据其他聋儿开口说话的经验,要让聋儿会说话,要从汉语拼音入手。这和前面的方法相同,教a、o、e比较省力,一两天能教会一个字母,有几个字母要十多天或半个月才能教会一个。特别是c、s、zh、ch、sh、j、q、x等字母难度较大,每个字母少则半个月能发声,多的要两三个月才能发声。

  宋桂英还教孩子学写毛笔字,她用餐巾纸搓成团放在孩子手心,纸团大小刚好帮孩子的手能握住笔。两个月后,拿掉纸团小孩就能正确握笔了。每天下午6点,小孩准时拿笔训练。10分钟,15分钟,20分钟,逐渐增加。就这样,天天描红,天天练笔。经过两年训练,小孩每天能坚持练写30分钟,学会了一些简单汉字。

  在学校和社会大家庭的帮助下,孩子顺利进入全日制学校就读。在这期间,宋桂英承担起教学任务。上课时,孩子只能看老师的口型,似懂非懂。到了晚上,妈妈重新进行辅导。在班级,孩子的成绩中等偏上。

  进入初中和高中,学科增多知识加深,宋桂英感觉到辅导孩子越来越困难了。怎么办呢?她主动请求老师的帮助。简单的问题,通过电话联系请教老师解答。碰到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就前往学校请老师面授指导。宋桂英说,今生遇到了最好的校长和最好的老师。而女儿也没有辜负母亲和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淳安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了浙江理工大学。

  在浙江理工大学的课堂上,外教老师全程英语教学。母女俩坐在阶梯教室最后一排,一个认真看老师口型,一个拼命记笔记。到了第五天,外教老师说:“最后面的教授是哪个系的?你已经听了五天课了。”宋桂英站起来说:“我不是教授,是学生家长。”老师听了,马上走向宋桂英,递上一颗巧克力,感动得声音哽咽。

  五年声纹重塑:

  从“杠杠杠”到“妈妈”

  可以植入人工耳蜗,这给宋桂英家庭带来新希望。2013年,宋桂英联系到医院,给孩子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手术后,就是繁重的语言训练。

  耳蜗打开了,孩子能听到声音了。但,人工耳蜗听到的是“杠杠杠”机器的声音,还得通过艰苦的语言训练。训练员每读一个句子,孩子就背一个句子。这个训练员无疑就是妈妈宋桂英。妈妈先把字或句子给女儿看一下,然后让孩子再读再背,每天要这样训练将近4个小时,天天如此,不能间断。

  期间,由于宋桂英太急,往往超过这个时间。两个月下来,自己这个训练员失声了,妈妈变成了哑巴。调养了好几个月才说出话来。

  初听时,一个字或一句话往往要反复琢磨十几天才能领会,加之许多音频信息难以捕捉,理解过程尤为艰难。训练期间需定期调机校准—— 首月、两月、三月、半年均需前往,之后逐步延长至每年调机一次。直至五年后,孩子才真正实现对日常语言的顺畅理解,那些曾需反复拆解的字句,终于化作自然的沟通信号。

  三十载光阴流转。如今,孩子已经成人成家,而当年那个在医院门口恸哭的年轻母亲,早已把苦难酿成了勋章。当她在杭州市道德模范发布会上接过奖杯,镜头扫过她鬓角的白发,台下掌声里分明能听见一个母亲用岁月熬制的奇迹。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