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与百年古茶树的浪漫邂逅——淳安县富文乡古茶树群发现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9 08:40:06

  □徐百福 谢敏慧

  一、寻隐而遇

  年近六旬的章中良是淳安县富文乡一位与茶叶打了近四十年交道的茶叶技术干部!

  “乡里有没有古茶树?”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章中良的心里。

  一个契机,促成了他的寻茶之旅。

  2023年,富文乡开始筹建清平源茶馆,以展示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富文茶的独特历史。

  四环之山、上游之水、千岛之势——清平源流域的茶叶品质一直保持优良,从民国时期就是淳安主产茶区。“清平源”牌千岛湖龙井茶更是拿下全国的“中茶杯”大奖,成为淳安县首个获此殊荣的茶叶品牌。

  “但,更久远以前呢?”

  在追溯茶历史的过程中,章中良一边翻阅历史典籍寻找依据,一边暗暗思索,“要是有证明年代的实物就好了——如果能找到乡里的古茶树,就能找到最久远的源头了。”

  于是,“寻茶”这个想法就从纸面落到了行动上。

  富文乡地处淳安县东部,辖区内沟谷纵横、溪流交错,清平源与青田溪等支流共同构成区域水系,其流向多与山脉平行,最终汇入千岛湖。

  2023年11月15日,章中良开车启程,毅然钻进重重叠叠的群山,“一开始,我先去了东南面与建德交界的直岭山,打算从那里找起。”连日里,他一遍遍地翻山越岭,一次次地披星戴月,一趟趟地出发重返,可惜,依旧一无所获。

  章中良只好重新梳理起乡里的资源环境,想起青田村有一座宋代古刹乌龙寺,“古时候,僧侣们大多会种茶,也许能碰见蛛丝马迹呢,不如去碰碰运气。”

  但到了实地后,章中良不免有些失望,寺前庙后并无古茶树的踪影,只有一株数百年树龄的老樟树。正打算离开的时候,他遇上了八十多岁的老村民王顺根。

  王顺根虽然年迈,却口齿流利、记忆清晰,“寺院后面有座茶焙山,民国时候,我父亲住在山上做木工,那时候就已经有茶树了,我记得是属于茶园镇胡下村一个地主家里的,他告诉我这些茶园是祖上传下来的,粗浅算算,怎么也有百年种茶史了,你可以去那边找找。”

  “一听名字,我就很激动,既然叫茶焙山,那应该种了茶树;而且‘焙’是古代的一种制茶技术,是指用温火烘茶,以清除茶叶中的水分,从而更好地保藏贮存。”

  青田村、乌龙寺、茶焙山......这些碎片逐渐拼凑出一条清晰的地理线索:雪坑源。

  雪坑源地处清平源流域东部支系,发源于海拔1018.8米的紫高尖北麓,溪流自北向南蜿蜒而下,流域面积达17平方公里。

  心里有了底,章中良重振旗鼓,深入雪坑源一带,从上到下、从里往外、从东向西,锲而不舍地寻找古茶树的踪迹。

  2007年,由于村庄规模调整,青田村与雪坑村合并,村两委经过几轮商讨,又得到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后,拉开了青田村首次下山移民的序幕。2009年,整村从雪坑源迁居到山下新村。此后,茶焙山就荒了,多年无人问津,寻找的难度很大,“我们在雪坑源找了一个月了,连附近的六联村、重坑村、聚璧源村都陆陆续续去过了,还是没有找到。”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虽然碰了壁,但章中良从没想过放弃。为此,他特意联系了熟悉山况的青田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有海,“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原来的法子有些不对,因为我一直在荒废的茶园旧址里找,陷在既定思维里了,反而找不到。所以我们一合计,就及时转变了思路,不去管这片土地以前有没有过茶园,从下往上重新开始排摸。”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很有效。

  2024年2月27日,章中良清晰记得这个日子——“我们找到了!”

  “当时山里还有雪,我和张有海一起从山下的水库出发,一路往山上走。先是发现谷口的两棵古茶树,再往里走,发现还有,一直延伸向山谷深处,这里竟然有一整座山谷的古茶树群,我真的特别惊喜!”时至今日,章中良仍难以言喻当时的激动,“我们在雪坑源的茶焙山、山后源、荷山等核心区块发现了600余丛根径在25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我从事茶叶工作将近40年,但像这么大、这么多自然生长的古茶树,还是第一次见。”

  紫高尖落差显著,溪水长年累月从高处俯冲而下,造就刀削斧凿般的峭壁。就在这沿溪岩缝之间,一丛丛幽深的古茶树错落扎根,绵延数公里,几乎遮天蔽日,形成蔚为壮观的古茶树生态群落。

  “《茶经》中提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章中良连连感慨,“我亲眼见到了这句话的具象呈现。”

  茶树生长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烂石土壤为好,含有碎石子的黏性土壤为次,土质松软的黄色黏土更次之。

  ——陆羽这一独到的观察在此刻得到完美的印证。

  二、山水密码

  北纬30°,是公认的黄金产茶带。

  维度,给予了茶树先天的优势;但每一寸土地,又有各自的性格。

  富文是一片四面环山的河谷,年均降雨量超过1500毫米,水汽充沛、气候湿润,这也意味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在此富集、发酵、繁殖。

  当视角随着雪坑源溯流而上,就能发现这里的独特:山高、源深、峡小。因此,海拔差导致的“时间折叠”,让这里有雪的日子比外面多,气温也比外面低——雪坑名副其实。

  但最为特殊的,是这里的土壤。

  偏酸性的风化岩原本是茶树生长的最大阻碍,但紫高尖上生长着葳蕤的阔叶林,一层又一层的落叶堆叠覆盖,形成肥沃深厚的腐殖质。当雨水降落时,这些天然的有机肥便沿着山体走向不断往下渗透,形成阶梯型的天然演化室。无数个岩层落差之间,一颗颗茶籽在石壁风化的罅隙悄然破土,经历冰与冷、霜与雪的淬炼,在无人问津的时间里一寸寸延伸根系,竭尽全力攫取一切养分。

  自然界的层层筛选,为富文的茶留下了一线生机:高海拔,让茶叶有足够慢、足够久的生长周期;昼夜温差大,让茶叶能积累更多的芳香物质;经过岩层过滤的山泉含有铁、锰、锌等多种矿物质,能及时为茶树补充各种营养成分;常年云雾伴山、低温弱光,能抑制茶多酚合成、飙升氨基酸含量,使得茶叶的鲜爽度增强。这种鲜,不次于春笋的脆甜、不亚于青豆的清甜,在舌尖迸裂开鲜嫩无比的滋味,是独属于山野的馈赠。

  倔强的生命力,让看似灾难性的劫数成为冥冥之中注定的机遇,成就富文古茶树与众不同的基因密码。可以说,维度、海拔、气候、地形,共同造就了一个生物奇迹。

  2025年4月,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三次来雪坑源采集样本,并选取其中15株古茶树进行鉴定,判定树龄介于170至235年,均为鸠坑群体种。早在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就开始研究鸠坑茶树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80年代,鸠坑种成为浙江省主要品种,栽培面积占全省茶园总面积45%左右。

  “我们从这些茶树的种植方式、树轮和村民口述等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这片茶树群有着很明显的叠代现象,有些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有些则有上百年历史,它们的根系深扎岩缝,被好山好水所滋养,茶叶品质值得期待。”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教授苏祝成说道,“从这批古茶树的生长状态来看,当年应该是散播种植,而据有关历史考证,杭州的茶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为散播,70年代以后则多为条播。”

  杭州作为“茶都”,茶的种质资源丰富,但目前没有一棵古树被列入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名录。雪坑源古茶树群作为全市首片发现的古茶树群,不仅填补了杭州古茶树保护的空白,具有极高的科研与历史价值,还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富文乡既是杭州市“联乡结村”第33帮扶集团结对乡镇,也是浙江民建助力共同富裕实践基地。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杭州市政协副主席郭清晔多次带队前往雪坑源探访这片古茶树群,并表示,“这是迄今为止杭州发现的最大一片古茶树群,对于进一步加强茶种质资源保护、弘扬茶文化、擦亮‘杭为茶都’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市政协主席马卫光也走进了雪坑源,详细了解古茶树分布、种类、保护等情况;杭州市林水局、市农业农村局,淳安县林业局等单位也多次前往实地察看;还有来访的茶叶专家们,纷纷为古茶树群的发展与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关新表示,“我觉得要深化古茶树的保护,第一个是树的保护。每一棵古茶树都蕴含着独特的种质资源,我们要做好分类标记,跟踪四季的变化,仔细观察茶叶的表现,再因地制宜地开发。第二个是源的保护,目前这片古茶树和周边的油茶、毛竹都生长在一起,应该让这些原生植被之间和谐共生,保存好原生境。第三个是保护设施的建设,要及时做好标识、导引、警示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防止人为破坏、干预。”

  “富文古茶树群的发现,再一次印证鸠坑国家级良种茶的悠久历史,由于地理环境和土地山林的多元现状,也使得古茶树群保护的难度大大增加。”淳安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小松说道,“为此,我们更要统筹好各方关系,特别是联动部门、乡镇和广大农户,努力使保护成为自觉,实现共赢。”

  茶是纽带,串联起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世世代代,于此繁衍生息。生命与生命的融合,呈现出无穷无尽的未来。

  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

  三、富文臻香

  陡峭的溪流两岸,错落生长着蓊郁的古茶树。与栽种在缓坡梯田上的茶树不同,这些古茶树的枝干虬曲苍劲,不仅叶片更长、更肥厚,香气也更浓郁。

  2025年4月底,章中良带着村里十余名茶农到雪坑源采摘茶叶——有的茶树长在峭壁上,要越过溪流才能采到;有的茶树根部须脉相互缠绕,枝叶蜿蜒到路边,只需勾勾手就能碰到;还有的茶树庞杂高大,要爬上两米多高的梯子去摘。身着五颜六色的采茶阿姨们腰挎竹篓,四散在密林之间,左手压弯枝条,右手在芽叶间翻飞如蝶,碧绿修长的茶青便簌簌落入掌心,不一会儿就装了满篓。

  “这些古茶树要比山下的茶园生长得慢,所以,春茶开采一个月后,我们才刚刚开始采摘。”充裕的休眠期也让茶叶积攒了更充沛的养分与饱满的滋味,将自然条件的制约转化为得天独厚的禀赋。

  “我们通过国标的方法,检测茶叶里各种浸出物的含量,发现酚氨比偏低、茶多糖偏高、咖啡碱含量适中,所以我们的茶叶喝起来很鲜爽,甜醇感会比较明显,苦涩感会弱一些。”富文乡乡长叶红霞说道,“这些古茶树的优势不在于嫩,而在于醇厚,在炒制过程中,我们也更突出茶香、茶味、茶韵。目前,我们尝试采摘了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一芽三叶,用这些茶叶试制了两个品种:古树红茶和古树龙井,进而找出最适合古茶树的制茶方式。”

  为此,乡里找来知名的非遗制茶大师,通过抖、揉、拓、捻、磨等手法,结合传统与现代工艺,历经多道工序,试制出香更清、形更美、味更鲜的茶叶。

  热气氤氲中,一杯莹莹新茶端立于木桌之上,似有若无地浮动出雾蒙蒙的兰花香、甜栗味和老枞气。而这些混合的气息,也构筑出无与伦比的嗅觉迷宫,传达出复杂多样的信息,好似过去与现在正相逢、古老和新生在对话。

  经过百年陈化,茶叶已达成一种恰到好处的成熟与平衡。当茶汤在唇齿蔓延,只觉醇厚似蜜、温润如玉,好像茶之本味的回归。那些藏在叶脉的山水之蕴也一幕幕重现,以味觉与自然建立起联结——目之所及的密林、溪谷、山石、烟云皆凝结于此,渐渐流至四肢百骸,让人一口就喝通透了。

  “不管是古树红茶,还是古树龙井,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片古老的金叶子,不仅承载了自然的力量,还打通了县域锻造品质共同体的新路径。

  2025年5月7日,富文乡举办“寻隐古茶·富文臻香”杭州古树茶审评会,邀请专家对茶叶品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三个红茶样品均具有花果香,滋味甜醇甘爽,汤色橙红明亮,叶底红匀嫩亮,品质极优。特别是红茶3号,极具开发利用前景。

  这极大地振奋了富文乡的干部群众。

  5月22日,“寻隐古茶·富文臻香”——千岛湖古树茶品鉴推介会活动在杭州举办,“富文臻香”牌古树茶也正式亮相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所长杨秀芳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古树红茶,外形条索紧结、乌润均整,香气花果香浓长,滋味醇厚甘爽;古树龙井,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高爽,嫩栗香显,是一款上乘的扁平绿茶。”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技术推广中心茶叶科科长俞燎远建议:“古树茶要以一芽二叶为主制作红茶,这既能发挥古树红茶的原料优势,也符合古树红茶品质个性化发展。”

  这些话无疑为在场所有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雪坑源古茶树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也是承载杭州茶文化的绿色瑰宝。

  为了做好原产地保护工作,富文乡以村集体名义对荒芜的茶园进行重点保护,并在山后源核心古茶树区安装监控,以防茶树被砍伐或者被破坏。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做好雪坑源古茶树的保护与发展。一方面,加大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力度,完善雪坑源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水土保护、配备专业护理员、实时监测生长环境,并通过古树名木认定、产品开发等方式,确保这些珍贵资源永续利用;另一方面,深挖古树茶文化内涵,在传承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理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树茶品牌,让更多人能品尝到富文臻香牌古树茶的独特魅力,从而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富文乡党委书记徐毅鹏说道。

  顺天时、择地利、聚人心。

  古树茶推介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雪坑源古树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淳安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浙江省重点产茶县之一,淳安县现有茶园18.8万亩,可采茶园17万亩,2024年茶叶产值11.64亿元,有8万产茶农户,占全县60%以上的农业人口。

  凭借一湖秀水,这片土地孕育出估值达32.58亿元的“千岛湖茶”。茶,不仅成为淳安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更是助推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建设的绿色富民产业。

  千百年来,淳安这片土地上,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茶的故事散若繁星、茶的文化历久弥新——茶的未来也将熠熠闪光。

  一缕袅袅的茶香,由此飘远。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刘波 谢旻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