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许汉云
何谓经典?中华现代汉语词典的主要释义为:一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指著作具有权威性,如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经典作家。依据这样的释义,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5月2日、5月23日两次在延安主持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毛主席的延安讲话)和习近平同志于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就是两篇马列主义经典的文艺思想讲话,而古往今来闪耀在中国文坛上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所创作浩如烟海的文艺著作就是经典的文艺创作了。
经典的讲话和经典的著作需要精细地阅读。毛泽东同志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曾把《共产党宣言》看了不下100遍,成为党内精细阅读马列主义书籍的典范。
今年5月,是毛主席的延安讲话发表83周年,是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发表近11周年。为把这两篇经典讲话学得深一点、领悟透一点,笔者把它们放在一起对照着含英咀华地阅读了好多遍,又贯通地观看了几部根据经典著作拍摄的电视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两篇经典讲话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光芒四射、遥相辉映
这两篇贯穿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讲话虽相距长达72年之久,但讲话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一致的,论述文艺的性质、地位作用、服务对象和创作目标是赓续发展、一脉相承的。两篇讲话均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永照我国文艺创作的两面镜子。
(一)人民渴求文艺,时代呼唤文艺。
毛主席的延安讲话中论述道:“文艺作品在根据地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以及革命的干部。他们识了字,就要看书、看报,不识字的,也要看戏、看画、听音乐,他们就是我们文艺作品的接受者。”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质量、品位、风格的要求也更高了”“人民的需要文艺,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我国著名学者、原北京大学美学教授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人生是一个多方面和谐协调的整体,这个整体包含着实用活动、科学活动和美感活动几部分。我想,这美感活动,就是指人民对文艺的的渴求与享受。
毛主席的延安讲话中指出,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中指出:“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文艺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每个时代的发展均呼唤着文艺来辅佐。
(二)文艺来源人民,文艺要讴歌人民。
毛主席的延安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具体说就是为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四种人服务的文艺。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一旦离开人民,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创作来源于人民、它需要人民!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既然是鱼水关学,那么文艺创作就必须热爱人民、讴歌人民。毛主席的延安讲话中发出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中号召文艺工作者“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三)两篇经典讲话贯穿了两条红线。
第一条红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观。毛主席的延安讲话中论述到文艺工作者的学习问题时,反复强调了要认真地、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到马列主义这个词语就有五六次之多。在论述到“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时,引用了列宁讲的我们的文艺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话,在论述到文艺工作与整个革命工作的关系时,引用了列宁讲的我们的文艺工作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的话。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同样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这条红线。文中除了直接引用恩格斯讲的话外,在论述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问题时连续引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位我党马克思主义者论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创作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条红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文艺是人民大众的文艺,是社会主义的文艺,必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创作思想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工作。毛主席的延安讲话中指出;“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式之一,是文艺批评”。他还明确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四)文艺创作要引领学习古今中外的文明愧宝。
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中从鉴赏、传承的理念出发,列举了古希腊、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印度及我国等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许多杰出作家及其经典作品,称其为文明瑰宝。尤其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在现代作家中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文学巨匠。特别是鲁迅,毛主席的延安讲话中对鲁迅的创作提到了3处,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中提到了5处,鲁迅先生的两句名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两篇讲话中均作了引用。这就表明,文艺创作要十分重视对古今中外文明瑰宝的学习与借鉴。
二、两篇经典讲话是鉴赏古今经典著作的两面镜子
两篇经典讲话,从中国国情出发,高屋建瓴地剖析了中华文艺一系列内涵因素,论述了一系列重大的文艺理论和政策,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两篇经典讲话还从宏观上对文艺创作的方向、文艺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及其创作的作品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创作的方向上:要求坚持以人民的中心,以振兴民族精神为归宿。毛主席在延安讲话中强调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总书记在北京讲话中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对文艺工作者的工作作风的要求是: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毛主席的延安讲话中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深泉”“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习总书记在北京讲话中指出:“要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要求是:毛主席在延安讲话中提出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并倡导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完美统一,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并倡导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要求作者写出“比较细致的高级作品”。习总书记在北京讲话中提出,要求作者创作出有质量、有高峰的作品,要写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有了这样两篇经典讲话的引领和指导,不论去读书面的经典著作或是观赏由经典著作搬上银屏的电视剧,就有了标准,有了镜子,不仅能看清它们的外部形象,还能欣赏到它们内部蕴含的精彩与精华,让我们尽享到高雅文艺的创作艺术。
中央电视台为了满足人们对经典文艺作品的鉴赏,将21频道开辟为“重温经典”频道,日以继夜、接续不断地播放古今文艺的经典之品。其中有将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搬上银屏作介绍的历史教科书《中国通史》,有展示大美无言、大爱无疆国宝式文物的《百年工匠》(分中华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等)。有将我国优秀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通过艺术再创作而保持内容上的原汁原味搬上银屏的大型电视剧,有将巴金先生创作的血泪控诉封建礼教的残忍迫害和吞噬善良人们为主题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也有歌颂清明皇帝体察民情、为“民”重新审案平冤的《康熙微服私访》,还有根据经典史书编写而成的历史巨著,如《大秦帝国》《汉武大帝》《天下粮仓》,也有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主旨的电视剧《红高粱》等。这些电视剧由于艺术上的登峰造极,很吸引人观看,带来了很高艺术享受。毛泽东同志十分推崇原著《三国演义》。他评述道:“《三国演义》结构宏大,作者笔下描写的众多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叙述的故事,文字通俗,情节曲折,动人心魄,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佳品。”根据原著拍摄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全剧共有84集,生动地描写了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随着事态百变,最终循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历史走向,“三分归晋”由晋帝司马炎统一了三国。改编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气势恢宏,导演的阵容强大。除了总导演(王扶林)外还有分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演员的阵容更是庞大无比,上榜的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好几百人,其中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陆树铭饰演的关云长、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均把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演技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用两篇经典讲话的要求来观赏这样的精品电视剧,谁能不为其点赞称好呢!
三、当今作家的使命就是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回应和印证两篇经典讲话
习总书记的北京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毛主席在延安讲话中特别希望文艺工作者:“创造出许多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作品”。
两篇经典讲话是两个光辉文献,犹如两面镜子照耀着千万作家的创作。这里举一位诗人黄学规的例子。他是浙江财经大学教授,是现今国内知名的教育家兼诗人。他是中国教育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华诗词史鉴》丛书,选编了从先秦至当今二千多年来历代诗坛的精品,黄学规的诗词被收入30首,为当今诗词名家之最。2024年5月,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国粹—十五位最具创新艺术家》,黄学规先生因其诗词出众,书法也有成就,被列入其中。他历经10余年的艰辛创作,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2021年、2024年分三卷出版了他的诗作《雨燕斋吟稿》,共收入诗词765首。我和童禅福、邵介安两位书友从他出版的第一卷诗集就开始阅读。我们为其三卷诗集前后共撰写了120首诗词的解读文章,还在一家地方报上开辟了“名家诗词欣赏”的专栏,分期介绍了他的诗词。我们三人为其诗词写的评论文章共达9篇之多,这些文章有的在地方报发表,有的随着他三卷诗词的出版而分别亮相于读者。特别在他2024年第三卷诗词出版后,我们进行了全面的阅读,写出了综合性的评论文章《一部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新史诗》。浙大出版社在他第三卷诗集出版时特地举办了主题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讴歌”的《雨燕斋吟稿》发布座谈会,邀请了多位大学名教授和学者参加。我和童禅福同志应邀参加,大家认为黄学规的诗词创作符合毛主席和习总书记关于文艺讲话的精神,是一部从文艺创作的高原攀向高峰的中华民族的新时代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中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时光流转,经典永恒。重学重温经典,正是朝着建设文化强国的方向前进。
(作者系原淳安县教委副主任)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刘波 余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