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鲁永筑
金桐岭,又称“金通岭”“金同岭”。三种叫法,只是同音不同字而已,大概是为音讹所致。据传,此岭山中有桐树,皮色泛黄,呼作“金桐”,故名。
金桐岭古道,是除长岭古道之外淳安七都通往八都的另一条山路。这条古道相比长岭古道而言,一是来往客流量较少,二是路面等级较低,三是交通辐射范围较小。因此,在旧时淳安的交通史上显得不甚重要,史料记载也不多。
然而,这条古道却独具特色,关于它的传说也不少。特别是八都管家附近诸如竹坞、长川、横岩下、杨柳洲、沙洲上、刘店以及干坪等几个小村落,要到七都去走亲办事,走长岭是倒路,且路程太长,金桐岭就成了一条别无他求的捷径。
(一)
金桐岭古道的七都起点是金桐岭脚,与七都源的主干道相衔接;终点是八都的管家,总长约3000米,全程基本上都是土路,仅有少许陡坡路段,以块石设阶而行。
金桐岭古道先是经过长岭脚村,然后沿田间土路往右行,至横川村下来的溪流处,过涧后沿山坡上行,途经吴家山古村遗址,附近有很多天然溶洞,特别是天都岭下有一条数百米长的石灰岩结构的山垄,这条山垄从山腰延展到山谷,一崖接着一崖,怪石嶙峋。崖下多有溶洞,洞洞相连,洞内有地下小溪流淌,形成一条地下奇观带。
当地村民将这些溶洞起了很有创意的名字,有如来洞、连环洞、八仙洞、太上老君洞、观音洞、双佛洞等,乃根据钟乳石的肖像赋名。
经过这个密集的洞穴区,直线上行是横川村。
横川,俗称“横坑”,又称“宏川”“黄川”,今已并入长岭村。该村古称“三境故里”,貌似三道关口,乃此村的天然屏障。
第一境乃水口,两山对峙,合拢为护,俗称“石龙口”。第二境是殿边,两山相对,岩石突兀,溪水中流,左有坛主殿,右有观音庙,旁有古樟三株,树高十丈,冠盖五亩。第三境乃龙门瀑布,俗称“龙门口”,又称“龙门里”。溪水自高处倾落,白练悬空,气势不凡。龙门上原建有“钟山亭”,撰联云:“遥窥镜处迥多异;步到门前隔一层。”
横川村主姓蒋。据《横川蒋氏宗谱》载,蒋氏先祖泰公十六世孙贵公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步横川而览焉。山行数百武,初极狭,有狮象拱卫,意此中必有佳境,复行数百步,见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泉琴瀑布,潺潺悦耳。望其地,且异之。公则曰:余之逃名久矣!何弗枕流漱石,逸其身以全其天而卜居于此。将世世子孙绳绳蛰蛰而克昌厥后者其在斯乎?”
《横川八景序》云:“永平之横川,嘉禾柔齐。突怒偃蹇,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且也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仰俯百变,此皆山水之奇者!”
古道沿溪涧右侧的山垅上行,坡度较陡,走起来比较吃力。沿途大多是山核桃、茶叶之类的经济林,间有阔叶树和灌木林。三春时节,白色的檵木花宛若一堆堆皑皑白雪,覆盖着绿色的山野,山风吹来,花香满坡,既养眼又惬意。
行至半岭,有石砌凉亭一座。这座凉亭依山而建,后墙靠山体,两侧砌筑石墙,前为敞口大门,上覆木檩黑瓦,俗称“金龙殿”。
古道至此已离开山垅,横向山塆前行,接近塆心,斜路下方约50米处有一个大溶洞,亦称“方腊洞”,洞口有“牛头马面石”。此洞纵深约45米,叉有子洞,主洞分两层,可容纳百人之众。洞内有钟乳石岩溶微景观,洞中有泉,梅雨季节成涓,干旱时断流。据当地村民说,此洞是北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的藏身洞。至于真伪,众说纷纭。
古道经过方腊洞后,不再向塆心前行,而是顺山体右侧上延。沿途植被茂密,遍地皆是蕨类卷耳,奇花异卉,目不暇接。
及至岭顶,建有雪洞凉亭一座,名曰“永乐洞”,俗称“金桐殿”,内有“神鉴在兹”石雕匾额一方。古亭乃拱顶形制,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全以采石砌筑而成,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石墙规整,严丝合缝。至于此亭的建筑年代,查无史料,有待考证。
相传,此亭的渊源与方腊起义有关。北宋宣和年间,方腊起兵反宋,自称帝,号永乐。莫非曾在此立誓,号令义军,歃血祭旗,以求神鉴?当然,这只是猜测而已,并无依据而言。
(二)
离开永乐洞岭顶凉亭,向南下行的古道比较好走。因为岭脚竹坞的村民早已开荒到了山顶,沿途不是茶园就是山核桃经济林,没有荆棘纵横的芜杂,路上就没有东拉西扯的牵绊。相对干净的土路,一直在耕作区盘旋而下,不知名的黄花小草开满坡地,令人赏心悦目。
古道延伸到谷底,就是竹坞自然村,再往外走就是管家了。到了管家溯流而上就是郑中、王阜,顺流而下,就是廿五里青山,再往外就是宋村十三都了。
事实上,金桐岭最大的受益者是横川村。这个村虽然地处深山峡谷,其区域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南有金桐岭直达管家;东有茅殿岭直达郑中;北有长岭直达柳塘;西有出村路直达唐村。20世纪70年代,潭唐公路开通后,县道经由村边,人车出行极为便捷。当然,有古道的地方就有故事。譬如金桐岭的永乐洞附近就有藏宝的传说,民谣云:“犁也犁得着,耙也耙得着,谁要得得着,从头富到脚。”然而,宝藏是否真的存在,一直是个谜。
不过,在当地亦有两则得宝传说在民间流传。
相传,永乐洞洞壁上有一个暗龛,里面藏着宝藏。某一年,两个八都山民,在凉亭里附近干活,中午在凉亭生火烘玉米粿吃,闲着没事,在亭内左看右看,发现一个方形石块可以晃动,于是用柴刀尖头一撬,居然把这块石头取了出来,往洞口一瞧,里面居然藏有九块银圆。谁知这两个山民在分这九块银圆时,分来分去也分不匀。此时恰好有一个七都的过路人经过,看到他们因分不匀银子,搔头挠耳的样子十分可笑。就对他们说:“这有何难,你看这样分行不行?你三块,我三块,他三块,不是刚刚好嘛。”两位八都山民点头称是,还说七都过路人真是聪敏。七都过路人就这样白白地得到了三块银圆。此事传开后,人人都说八都人太笨,从此,戏称八都人为“八都吾子”。现如今,我们在永乐洞的凉亭里,确实能够找到两个用方形石块填塞的小洞,至于是否真的藏过银圆,也是一个谜。
根据我的判断,这两个小洞乃建造凉亭时,为了卷拱置放横图(方木支架)预留的洞穴。凉亭建成后,工匠凿制方石予以填塞,以致墙面平整美观。由于是之后补塞,不受墙体挤压,因此能够抽取。
无独有偶,据说从横川到郑中的那条茅殿古道上,也有一则藏宝传说。民谣云:“前七步,后七步,银子埋在中七步。”数百年来,经过这条古道的人,人人都想破解这个藏宝谜,结果个个都是无功而返,一无所获。
直到某一年,有一个要饭的乞丐,来到古道岭顶茅殿内歇脚,拿出烟筒抽起烟来。他一边抽烟,一边在神龛前脏兮兮的香炉上敲烟灰,谁知铁质的烟筒尖,将香炉上厚厚的包浆敲出一个小洞,无意间发现小洞处居然金光闪闪,他拿起香炉掂了一掂,又沉又重,再仔细一看,这香炉居然是黄金铸制的,于是携宝回乡,成了一个暴发户。
不过,藏宝的传说太离谱,故事的真实成分有多少不得而知。然而,这些似是而非的传说,不仅给当地老百姓的茶余饭后添加了谈资,也给这些古道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走在荒凉的古道上,既寂寥又疲乏。有了这些传说故事,一路有说有笑,一路的疲惫,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吴若虹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