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淳安“跳魁星”表演起源于清末,盛行于民国,至今已传承了上百年,是一项集戏曲与歌舞、祭祀与艺术于一体的艺术表演项目。2011年,淳安魁星舞被列为杭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
以前,大戏班子开台演戏之前,都要先来一段“跳魁星”。传说“魁星”专主文事,能给人间学子带来好运,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会祈求它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所以,剧团在演出之前总要跳一场“魁星”,这不仅会给整个演出增添气氛,而且寓意极好,老百姓十分喜欢看“跳魁星”表演,每当跳完魁星后,心怀愿望的老百姓都会送上个大红包。
据《文翰事类志考绎》记载,在元末明初之交,淳安出了一位名见经传的剧作家徐田臣,其所著南曲《杀狗记》,曾被时人目为“荆、刘、拜、杀”四家之一。沿至明末清初,在县境内流行的戏曲中,除当地特有的“三脚戏”(睦剧)、“目连戏”外,尚有徽戏和婺剧,以及由于徽、婺两剧所影响而相继出现的均由当地人组合的徽班、兰溪班和清唱班等。
在淳安众多民间剧团中,“三脚戏”“竹马班”尤为盛行。20世纪30年代,淳安本地的三脚戏常班发展迅速,演出范围遍及周边的遂安、开化、衢州、分水、昌化和皖南等地,在这众多的民间剧团中都流行“跳魁星”表演活动。
“跳魁星”表演通常由三人组成,他们分别扮演“魁星”“白脸”(天官)“财神”。
魁星身穿戏装中的兵衣,头戴兵帽,脸上戴金色面具,手持砚台、朱笔;白脸头戴九龙相雕,身穿白蟒龙袍,手持阴阳板,面戴白色天官面具;财神头戴王爷帽,身穿短红蟒袍,脸戴金色财神面具,手持金元宝。
“跳魁星”只用打击乐,无须音乐伴奏。其打击乐有三种,即魁星锣、白脸锣、元宝锣。
其表演由魁星第一个出场,跳完进场;天官第二个出场,跳完进场;财神最后出场,跳完后整个表演结束。因魁星演的是人间点状元,所以表演时案桌上事先须放一顶状元帽,供魁星表演之用。跳魁星表演意在为村子里送财、送福、送人才,因此表演时须点燃香烛。
“跳魁星”在淳安自清末以来就十分盛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有民间睦剧、越剧、京剧、徽剧、黄梅剧等多种剧团360余个,几乎遍及全县各地,而在这些剧团中都流行跳魁星表演,所以这一时期是“跳魁星”的鼎盛时期。
淳安自古有“文献名邦”的美誉,除了“跳魁星”这种表演活动,古时的淳安人还曾建造过诸多魁星楼。
《新定续志·学校门》云:“魁星楼为一学伟观,前知州吴盘,即勤朴斫,今侯钱可则始丹垩其上,以奉魁星,郡人方逢辰(淳安人南宋状元)书其扁,是南宋巳有之矣。”旧时,淳安和遂安二县城乡建有百余处魁星楼,千岛湖形成,沉没于湖底,建造在偏远乡镇的魁星楼后也多被损毁。
2007年,我县在千岛湖梦姑塘公园重建“魁星楼”。为了传承这种民间艺术,同时把文运和美好寓意送到千家万户,淳安民间艺人们再次把“跳魁星”搬上舞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视野。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刘波 谢旻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