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踏访东北抗联密营遗址 感悟艰苦奋斗精神(上)
发布时间:2025-07-30 09:47:15

茫茫林海,积雪消融。青松苍翠,生机盎然。

  鸡冠山密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寒葱岭密营……从小兴安岭到长白山脉,沿着当年东北抗联将士走过的蜿蜒山路,徒步穿越人烟稀少、地势复杂的荆棘丛林,一处处密营遗址映入记者眼帘。

  荒草间,战壕、掩体、石墙、洞坑等遗迹,依稀可见。当年架设机枪的岩缝,一簇簇映山红傲然绽放,如同战士坚毅的身姿,记者耳畔仿佛响起激烈战斗的枪声。

  从1931年到1945年,东北抗联坚持14年,“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使抗联将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坚守革命气节,浴血抗战?

  从新时代回望白山黑水,满山的青松在述说……

  一处处密营遗址见证着不屈精神——

  挺直的脊梁,山脉的骨骼

  吉林省白山市一处密营遗址,只剩下一块块垒起的石头。

  穿行在密可遮日的丛林里,不时被周围枝枝杈杈牵绊,同行的靖宇县东北抗联研究会专家王德金边拨开荆棘边讲起这样一幕幕——

  “在林海雪原行军,东北抗联将士的衣裤被树枝刮得破烂不堪。没有棉衣,身上披着破棉被、口袋布;没有棉鞋,脚上包着马皮;没有帽子,头上缠着几层布……”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是一种怎样的极致寒冷?95岁高龄的抗联老兵杨振国动情地向记者讲起那段亲身经历:“许多人的耳鼻、手脚都被冻坏,我右手食指冻得比大拇指还粗一圈,脓水从破裂的伤口不时流出,五指冻伤无法并拢,没有药品,但我们依然顽强坚持战斗。”至今,老人右手还有一大块疤痕。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但那些在绝境中依然挺直的脊梁,化作了巍巍山脉的骨骼。

  世易时移,今天艰苦奋斗之“艰苦”早已不再如东北抗联将士那般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但强国强军奋斗征程上,仍有无数艰难险阻、风险挑战。

  “密营”犹如一面镜子,在提醒着我们:照一照,初心本色丢没丢?问一问,抵御诱惑侵蚀的意志强不强?

  与记者一起前来追寻先辈足迹的,还有一群年轻的官兵。

  东北抗联将士群像浮雕前,第83集团军某旅官兵庄严肃立,他们是“杨靖宇支队”的传人。

  “朱日和驻训期间,面对酷热高温天气和‘蓝军’层层阻击,我们不分昼夜整建制连续机动1500公里,用抗联将士艰苦奋斗精神砥砺官兵血性胆气!”二级上士沈晨朝说,他和战友们用一次次奋勇冲锋告慰着先辈。

  与官兵交流时,王德金说起当年一个同样赤诚为党的年轻人。

  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后来担任东北抗联第3路军政委的冯仲云,22岁时受党组织派遣来到哈尔滨,以东北商船学校数学教授的身份开展地下工作。他和妻子薛雯过着拮据的生活,滴水成冰的天气没钱买柴,已经怀孕的妻子冷得缩成一团。

  他们不是真的没钱——冯仲云每月都从260块银元的收入中,拿出180块银元作为党的活动经费。他们宁可自己清苦,也要为党分忧解难。

  艰苦的革命征程,既能验出英雄将士的忠贞,也能照出意志薄弱者的嘴脸。

  记者来到吉林省档案馆查阅史料发现:除了因敌人残酷“讨伐”而悲观失望,经不住日寇以舒适生活、高官厚禄诱降,是一些人叛变革命的重要原因。

  东北抗联第1军第1师师长程斌就这样变节投敌,导致多处抗联密营被毁,使杨靖宇陷入绝境。

  叛徒最终受到严惩,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汪苏洁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