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探访“飞夺泸定桥红二连”:铁的纪律锻造“铁一般的队伍”(下)
发布时间:2025-08-12 10:35:26

从“不拿一个红薯”到“不收一筐板栗”——无论时空如何变迁,铁的纪律都不会褪色半分。

那年秋天,中原的板栗熟了。

正在豫南某山区参加演训的“红二连”官兵,集结地域在山间的一片板栗林中。按照计划,全连官兵各就各位、分工合作,很快在林下展开各种构工作业。

入夜,秋风骤起,吹落一地板栗。第二天早晨起床,看着满地的板栗,官兵们不禁犯了愁。不处理,影响行动;处理,担心影响军民关系。两位连队主官一合计,利用训练间隙组织全连官兵将掉落的板栗收集起来堆放在树下。

几天后,老乡带着筐上山采摘板栗,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看着正在收拾行装,准备开拔去“战斗”的官兵,他们说什么也要送一筐板栗给大家。但官兵遵守纪律要求,坚决不收。如今,回忆这段经历,不少官兵的脸上仍然泛起微笑。

这一筐板栗,让官兵们想起了90多年前的那经典一幕——1927年秋,罗霄山脉的红薯到了收获的季节。一支队伍经过一片红薯地,饥肠辘辘的士兵本能地挖出红薯,狼吞虎咽吃下充饥。

这一幕,老百姓早已司空见惯。害怕“兵匪”的村民,早早躲进山里。

目睹这一切,这支队伍的指挥员毛泽东同志陷入深思:秋收起义后的队伍,旧的习气还未清除,新的纪律还未建立,必须严明军纪。第二天一早,队伍即将出发,他站在一块雷打石上高声宣布三条纪律——

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三、打土豪要归公。

这就是“第一军规”的雏形,也是连队记忆里的“第一个纪律故事”。

无论时空如何变迁,铁的纪律都不会褪色半分。从“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到“不收群众一筐板栗”,成为“红二连”传人遵守群众纪律的时代注脚。

近年来,部队演训活动十分频繁,每年都有半数时间在外奔忙。连队结合职能任务组织群众纪律辅导授课,利用红色资源融洽军民关系,剖析反面典型搞好案例警示,引导官兵增强守纪如铁的思想自觉。

一次机动训练,上级要求夜间行驶过程中必须闭灯驾驶。途经一个学校门口时,驾驶员薛程感觉到步战车颠簸了一下。“估计是轧到什么东西了。”薛程下意识地想,但任务不允许他下车检查。

第二天任务结束,薛程向连队报告后返回“事发地”,发现前一晚不小心将门口的花坛轧坏了一角,便主动找到学校领导提出赔偿。

“几块砖的事,我们改天补一下就是了。”学校领导检查受损情况后,认为损坏不严重,不打算让官兵们赔偿。薛程认真地说:“损坏东西一定要赔,这是我们连队一直以来的规定。”在他的坚持下,赔偿了相应的钱款。

记者了解到,这所学校依据这个故事排演舞台剧,成为学生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不少孩子在听故事、看节目中,潜移默化地打下了爱国拥军的思想烙印。

夕阳西下,打靶归来的“红二连”官兵列队从记者身边经过,嘹亮的歌声在林间回荡:“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章新建 汪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