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时政要闻
古樟树下听民声 架起干群连心桥 淳安村级生态文明报告制度激活生态治理“神经末梢”
发布时间:2025-08-18 08:39:40

见习记者 周慧 记者 张渊凯 徐瑜敏 通讯员 张潇方 蔡江平 徐策

8月15日,梓桐镇常宁村的两棵百年古樟树下格外热闹,党员代表、镇人大代表与村民代表围坐一团,共同参加常宁村生态经济建设情况报告会。这场报告会不仅总结通报了村里近年来生态经济工作成果,更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在村一级正式落地,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活动现场,红飘带系着的铜风铃从樟树繁枝间垂下,风一吹过便叮当作响。每一枚风铃都承载着村民对村庄发展的金点子、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甚至是日常遇到的“小烦恼”——这里,是常宁村创新设立的“风铃传声”生态文明基层实践点,也是淳安县人大村级生态文明报告制度的鲜活载体。

打开风铃下的锦囊,纸条上写着:“研学步道旁的小溪附近建议加装防护栏”“汛期后水利基础设施损毁,盼修复”……一条条带着田间地头温度、灶台烟火气息的“群众心声”汇集在大树下。风吹铃动,传声入耳,镇人大代表胡财贵作为“解铃人”,定期将这些诉求一一解下、登记在册。

“村民有提议,我们会积极反映,推动村两委干部和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解决,形成工作闭环,一起把村庄建设得更好。”胡财贵说。

“代表们不是‘听听记记’,是真办事!”常宁村村民胡荣义笑着感慨。退休回乡这八九年里,他亲眼见证了村子的蜕变:山更绿、水更清,村民就业也有了着落。“现在大家都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

用铃声捕捉民声,更让铃声联结民生。近年来,常宁村深耕生态经济,构建循环农业链,将自然禀赋转化为生态文旅产品。今年以来,村庄已接待研学游客2000余人次,仅五一期间的营收就达到4万余元。

“目前,村里布局了稻蛙共养、稻鱼共生、玉米秸秆循环三类生态经济。通过这些模式,我们既提供了优质农产品,又给老百姓带来务工机会,提高了收入,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常宁村党总支书记胡华峰介绍道。

好生态孕育好业态,受益的村民也自觉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而在村一级探索延伸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进一步为群众参与生态治理搭建了平台。

梓桐镇人大主席吴敏表示:“在村一级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目的是打通生态文明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把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给最广大的群众;另一方面,也是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为全镇18个行政村召开一次现场部署会。”

据悉,今年以来,淳安县本级及23个乡镇已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工作。在前期选定梓桐镇人大开展村级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情况报告试点的基础上,明年将推广至全县各行政村,构建起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马峰明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