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踏访革命老区 寻访我党我军红管家故事(上)

发布时间:2025-08-21 08:28:48

  夏日,一场大雨过后,锦绣山川净如洗。

  从英雄之城武汉到革命老区红安,从长沙三兴街到金寨红军广场,记者奔行在革命老区,寻访我党我军历史上从事过后勤管理工作的前辈们的故事。

  一路探访,一路感动。李富春下乡专用的马褡、董必武事无巨细的收支账单、杨立三公私分明的“三不”规矩……如一束束光穿透历史的烟尘,记者从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发现了精神的瑰宝。

  一路聆听,一路思索。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手握万千资产的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始终保持着清廉自律的操守,成为留名青史的“红管家”“铁算盘”?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永葆纯洁光荣,扛起强国强军重任?

  一件马褡见证初心本色——

  “我们党员干部不论地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公仆”

  长沙市天心区三兴街中心,楼宇林立,游人如织。

  繁华闹市中,李富春故居青砖灰瓦静静矗立,前来参观见学的人络绎不绝。

  展柜中一件破旧的马褡,引起记者和众多游客驻足凝视。

  “这是李老的夫人蔡畅为他缝制的特殊行头,马褡一头装着纸笔文件,一头装个草编的饭筲子和一包米、一包辣椒干。”讲解员郭源介绍,李富春在中央苏区时,每当下乡走访和调研,都随身带着这个马褡,借宿谁家,就倒出自己的米做饭,就着咸菜头和辣椒干充饥。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这个好传统迅速推广到整个中央苏区。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当时的苏区,这首广为传唱的歌谣,正是李富春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跨千山、走万水,从苏区、到陕北,这种好作风始终没有丢。后来,李富春出任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负责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组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扛着锄头、铁锹去田里开荒的人群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李富春的身影。

  故居中,还陈列着一张泛黄的党费凭证。上面一笔一划写着:李富春、蔡畅同志交来特别党费两项合计100000.00元。原来,李富春逝世后,蔡畅按照他生前嘱托,把两人的积蓄作为特别党费上交给组织。1977年,蔡畅又把自己攒下的3万元也作为特别党费上交。有人问她“需不需要给外孙留一点钱”,她坚定地回答:“孩子们长大了,应该自食其力。”

  在李富春故居翻阅史料,记者对这位党的“红色大管家”有了更多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李富春长期领导国家经济工作。他常对身边人说:“我们的生活上不要脱离工农群众,要俭省。”外出调研,他反对兴师动众,常教育随行人员:“我们党员干部不论地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公仆,不是老爷!”

  从长沙一路向北数百公里,刚下过一场小雨的红安,山野开满了珍珠花。在董必武纪念馆,记者见到了另一件特殊的马褡。长征时,年近50岁的“胡子队长”董必武背着厚帆布褡子,里头除了喜欢的书籍、补丁衣服,还常常会装进一些捡来的破布等杂物。宿营时,他用这些破布绑成“特制草鞋”自己穿,把配发的制式鞋子让给其他同志穿。

  小小马褡,曾是我党我军后勤管理人员的“标配”,也是他们一身清廉的写照。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不乏李富春、董必武这样的“红管家”:他们经手万千财物,却始终清廉如水;无论职位多高,却从不谋取私利。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章新建 谢旻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