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记者 邵震宇 方祥 陈翔 见习记者 周慧 许世闻 通讯员 钱心怡 孙珞
初秋淳安,暑气裹着麦香在山间流转。富文乡富文村一栋白墙闲置农房外,几位村民围着余宏飞打听:“余老板,健康证刚办下来,啥时候能上工?”“单子能一直有吗?”余宏飞擦去额头的汗,亮着嗓门回应:“能!有健康证的马上就能上班。单子不用愁,就怕你们到时候嫌太忙。”
清风吹过工坊门口绿油油的田地,将众人的笑声传向远方。这是淳安共富工坊升级至2.0版后,各乡镇常见的热闹场景。
曾几何时,淳安的村庄是另一番模样:青壮年多半往城里跑,留村的老人守着空农房,妇女们的做酱、擀面条手艺,只能在自家灶台边小打小闹。“自家做的包子形状随意,订单也不牢靠,一个月开不了几天工。”村民想就近挣钱难,好东西想走出大山更难,用一个包子实现共同富裕只是模糊盼头。
转折始于2021年淳安启动共富工坊1.0版创建,闲置农房变工坊,零散手艺聚进生产线,外出村民开始回流。此后一路高歌猛进,截至2024年底,全县已建成204家农业共富工坊,累计让6211名村民捧起“家门口的饭碗”,发放工资总额359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500万余元。
曾经藏在农家蒸笼里的小笼包,如今能一屉屉码进冷链箱,送到杭州、上海的小吃店;石林镇的日晒面成了电商爆款;威坪镇的辣酱顺着快递车走进千家万户。这些乡土“小食品”,悄悄长成助农“大产业”。
“上午在工坊做面条,下午回家打理菜地,两不误。”石林镇双西村村民钱民花的话道出许多人心声——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看老人,又能挣生活费,日子踏实。
大墅镇大坞村党支部副书记余爱民说:“村里不缺劳动力,缺的是工作。‘一粒麦子’共富工坊办起来,村民有了着落,都盼着工坊越办越好,再多招些人。”沉寂的乡村重燃烟火气,工坊门口的小电驴、三轮车来来往往,透着忙碌劲儿。
发展中,新挑战接踵而至:如何形成淳安特有的土特产供应链联盟,推动工坊可持续发展?
石林镇是全国最大的异形面加工集聚地,中心镇就有22家日晒面工坊,年产值超1亿元。但全国挂面市场近2000亿元,现有工坊产量不足、生产标准化水平待提高,新市场难突破——这是共富工坊的共同困境。
“石林的日晒面工坊已进入瓶颈期,要进一步发展,得提升产量、突破现有市场。今年‘百村百坊富百姓’行动对工坊正规化、规模化助力很大。”石林镇党群与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方亮说。
今年初,淳安启动共富工坊2.0版培育,“百村百坊富百姓”行动落地。7月,石林镇淳味坊食品有限公司搬进新厂房,总经理方丞说:“以前老设备日产最多3000斤日晒面,现在新生产线8000斤不在话下。”
富文乡福包工坊里,特制机械化生产线正运转。余宏飞介绍:“最初,工坊多靠手工,2.0版工坊建成后,除了最后一个环节,全流程实现机械化。”
严谨的生产流程让点赞包赢得商超青睐。“做食品得标准化,产量上去了,口味也更稳定。目前,明康汇、盒马生鲜都有合作意向,还在接洽其他商超。”采访第二天,余宏飞就去签协议,让淳安点赞包走得更远。
从喜宴灶台上的吊吊包,到作坊里塑料袋兜着的手工包,再到如今塑封包装的淳安点赞包,这个藏着淳安人乡土记忆的包子,几年间完成逆袭。它的故事,正是淳安共富工坊的缩影——传统小食品借标准化、品牌化东风,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造血细胞”。
工坊持续发展,需求不断更新。7月15日,县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活动,行业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围坐热议,“建行业标准”“统一品牌运作”“拓宽销路”等设想,勾勒出共富工坊的远大未来。
随后,县农业农村局就行业协会组建召开专题会议,推进规范化监管体系建设。信息宣传科科长王文斌说:“对符合准入条件的工坊经营主体,将授权使用‘千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借其聚合效应与市场认可度,助力突破品牌影响力瓶颈。”
中午,石林镇日晒面工坊收工,村民们脱下工作服回家,身后是崭新宽敞的工坊大楼,身前是层叠似画的青山绿林。
民生很大,牵动千家万户生计;民生也很小,一屉包子、一捆面条里藏着幸福。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淳安小工坊仍在蜕变,这条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向幸福前进的脚步。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马峰明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