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时政要闻
竿声里的“丰”景更美了 我县山核桃产业升级之路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2025-09-08 08:56:28

记者  陆吟  张渊凯  方汇泽  周思真

  陈翔  见习记者  余长锋  田艺慧

  白露至,秋意浓,又到一年山核桃采收季。在淳安,层叠山峦间,竹竿声此起彼伏,“金果”如雨点般落下,勾勒出一幅幅秋日好“丰”景。

  从靠天吃饭走向科技助力,从单一生产迈向多元经营,山核桃不仅成为我县农户增收的“致富果”,更映照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勃勃生机。

  小核桃撬动大产业

  秋日凌晨的瑶山乡,在星光与灯火交映下苏醒。白露至,核桃熟,山里人家迎来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喜悦的时刻。“每年就盼着这个时候呢,虽然辛苦,但心里特别踏实。”一位正在采收的村民笑着说。

  山核桃产业在淳安已有数百年历史。全县山核桃种植面积36.4万亩,年产量近万吨,年产值超8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8%以上。这颗小小的山核桃,已成为当地群众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走进瑶山乡的杭千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股浓郁醇厚的香气扑面而来,工人们正熟练加工,筛选、炒制、包装,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匠心。

  来自宋村乡宋村村的山核桃种植户宋冰慧跟记者分享了今年的收成:“今年产量不错,一共打了一万多斤蒲,剥成籽大约有2600斤。晒干后送到杭千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加工。瑶山这边加工厂设备先进,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筛选,做到了口感好、味道正。”她说,今年山核桃市价约每斤60元,预计可实现数万元收入。

  趁着良好的势头,杭州瑶忆味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方珩正忙于新一季的收购工作。“今年是山核桃‘大年’,预计收籽30万斤以上。只要农户有需要,我们都上门收购。”这位“90后”老板笑着说,“山核桃不只是农产品,更是我们淳安人共同的记忆和财富。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尝到这份来自深山的味道,也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人力采收”到“科技护航”

  “以前采山核桃太危险了,年年都有人从树上摔下来,上下山运输也是个大难题,效率低、风险高。”一位老农回忆起以往采收艰辛感叹道。如今,这一延续数百年的传统作业方式,正因科技力量的注入而发生改变。

  在威坪镇蜀阜村百萝坪的山核桃基地,一台新型采收机正在进行作业。机械臂灵活移动,精准锁定挂果枝条,在高频振动下,山核桃如雨点般落入树下的收集网。技术人员在地面遥控操作,整个过程安全高效。

  除了威坪镇试点推广采收机械之外,今年屏门乡率先引入无人机调运服务,有效解决了山核桃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屏门乡党政综合办工作人员方凯介绍:“山核桃是很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采收环节一直存在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而一架无人机一次可调运上百斤山核桃,翻山越岭只需几分钟。”

  无人机的应用,极大缩短了采收周期,降低了农户在陡峭山路中的负重风险和身体负担,提升了采收的整体效率与安全性。方凯表示,屏门乡将以此次尝试为起点,进一步探索科技在农业管理更多环节的应用,如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真正让特色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传承不息  创新不止

  白露回家打山核桃,早已超越单纯的农事活动,成为淳安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情感纽带。

  每年白露,无论多远,在外务工、求学的游子都会赶回家中,帮忙采收山核桃。他们中有的四世同堂齐上阵,有的带着外地女婿回乡“考核”,更有一批批年轻人选择回归乡土,用新知识、新视野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

  “打山核桃是陪父母的最好方式,也能让我们记住根在哪里。”一位刚参加工作的“00后”这样说道。而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不仅回乡帮忙,更选择留下,接手“家族产业”,成为山核桃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我在学校主修电子商务,现在正尝试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帮助家里和邻居销售山核桃。”刚上大二的小王一边操作手机拍摄采收场景,一边告诉记者,“山核桃不只是老一辈的记忆,也是我们年轻人的机遇。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份‘深山味道’走得更远。”

  随着电商、直播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在产品开发、品牌建设、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大胆创新,使山核桃从单一的农产品逐渐延伸出深加工产品、休闲食品、文创礼品等多形态产品,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卖文化”的跨越。

  与此同时,山核桃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从最初的原料销售,到现在的深加工产品;从传统的线下销售,到现在的线上线下结合;从单一的山核桃种植,到现在的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多元发展……传承与创新,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共鸣,共同书写着淳安山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义永华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