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一城烟火漫湖生
发布时间:2025-09-17 09:12:36

 

■记者  汪苏洁  通讯员  舒鑫海

  晨曦初露,油条摊的滋滋声唤醒了千岛湖的清晨;夜幕低垂,外摆的热闹打破了城区的平静。从一碗浓白的鱼头汤到菜市场里发往远方的包裹,从老街巷中的传统小吃到数字化浪潮下的农品出新——淳安的烟火气,始终围绕着一湖碧水生长、流转、焕新。

  晨光与炊烟——早餐桌上的小城苏醒

  破晓时分,千岛湖的轮廓在微熹中渐显,城市尚未完全醒来,而水岸边的烟火已然升腾。

  “滋啦——”一声清亮悠长的油响划破晨寂,紧接着,浓郁的麦香与油香弥漫开来,瞬间唤醒了沉睡的味蕾。这声音和香气来自坚守了29年的店铺——油条大姐。店铺老板日复一日,只做一件事:炸油条。金黄酥脆、内里蓬松,是深植于本地人记忆中的老味道。“每天500根,卖完就收。”老板语气里是从容与笃定。这味道曾是属于街坊的默契,如今已成为地图上的坐标。时常来千岛湖旅游度假的胡国诚,熟门熟路地走进这家小店,“就为这一口!”他说,这酥脆,连着淳安最地道的晨光。

  早晨6点30分,“真鑫小吃”已人头攒动。这家经营13年的早餐铺,从最初的小门面扩展到如今拥有20多个品类的热门小店。灶台热气蒸腾,服务员动作娴熟,食客穿梭点单,空气中交织着方言的寒暄与碗碟的轻响。米羹配米粿,是淳安人早餐的“黄金搭档”,在这里仍能找到最熨帖的滋味。老板章红量看着一扫而空的蒸笼和保温桶,笑意中带着满足:“都是老街坊捧场,也靠这老味道撑着。”

  而在“饿汉美食”店中,来自建德的80后老板余龙正忙得不可开交。他在淳安打拼八年,其略带改良的拌面与豆腐包,意外征服了本地人的胃,成为早餐的“特别选择”。“用本地最好、最鲜的食材是关键。”余龙说,他雇的8个本地员工,早已与他亲如一家。从异乡客到“新淳安人”,余龙用一碗碗早餐,默默融入这座小城的清晨图谱。

  当晨光洒落新安大街,“我姐家”手工小吃已人声鼎沸。与前三家不同,这里彻底拥抱了旅游浪潮:几十种小吃矩阵、扫码点单、标准化出餐,堪称“淳安版知味观”。本地人仍来寻一碗辣到冒汗的米羹,但更多座位留给了游客。商家悄然调整细节:菜品辣度,红豆汤甜度略降——变的是对外来口味的体贴,不变的是淳安早餐的魂。

  这些早餐铺,共同织就了淳安清晨最鲜活、最温暖的底色。是水岸小城一日的序曲,是市井深处生命的脉动,更是烟火气在变与守之间的生生不息。

  湖鲜与山味——餐桌上的风土与坚守

  当千岛湖的鱼跃出水面,淳安人便以最虔诚的方式,将这一湖的馈赠端上餐桌。

  走进“淳安酒家1986”,如同翻开一本风物志。巨网捕鱼图、水底狮城旧影、新安江移民纪事……这里不仅是餐馆,更是一座微缩的淳安文化展厅。“我们坚持当天食材当天清。”店长陈晓燕介绍,浓汤鱼头、酱椒蒸鱼头、陈皮甲鱼、火腿炒石衣,原料皆来自本地乡镇——汾口镇的甲鱼、中洲镇的火腿、枫树岭镇的石衣、威坪镇的辣酱,食材版图覆盖全县23个乡镇。“我用千岛湖款待世界!”这句话,印在菜单的扉页。

  历经一年整改,这家店完成“基因重组”:菜单回归淳安本土味,前厅增设乡镇风物展销台。瑶山乡的石笋干、安阳乡的炭火鱼干、鸠坑乡的毛尖茶……食客可扫码直接助农。

  一锅鱼头炖豆腐上桌,鱼是现捕有机鲢,豆腐是本地老豆腐。游客惊叹汤色如乳,老饕却品出差别:“从前柴火灶,如今猛火灶,鲜在,但少了点烟熏气。”主厨不避争议:“守土不是守旧,淳安菜要能端上国际餐桌。”

  与酒家的精致叙事不同,“德馨园”是更市井的淳安味道。下午4点半,店外已坐满等位的食客。“平均等20分钟!”新疆游客王文生点了招牌菜杂鱼锅仔和生炒鸡,“去一个地方旅游不喜欢去精致的饭馆吃饭,就喜欢这样的苍蝇小馆,能吃最本地的味道。”

  十六年来,德馨园未扩店面,却凭两道菜“封神”:鲜辣逼人的杂鱼锅仔以及镬气直冲天灵盖的生炒鸡,将最本地的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适合游客的菜品?当然有!”德馨园老板鲁新朝指着菜单上一些改良菜说。

  两家餐馆,两条路径,淳安酒家1986如学者,将风土食材系统化、仪式化,以高端定制服务承接旅游升级需求;德馨园似说书人,用沸腾的锅气守住草根生命力,在方寸之地接纳四海来客。他们却有共通的灵魂,食材的在地信仰,拒绝“外地代餐”;酒水的本土烙印,淳安酒家1986的金刚刺药酒、德馨园冰柜里的千岛湖啤酒,共筑滋味结界;文化的自觉承载,前者用墙面展览“说历史”,后者以锅铲翻炒“活历史”。

  当游客为鱼头汤的浓白按下快门,当新疆游客被辣出眼泪仍点赞,淳安味道正从“水土密码”蜕变为“通用语言”。这蜕变中的微澜,终将汇入千岛湖的浩渺烟波。

  市井与新风——菜场里的变与不变

  清晨七点,千岛湖农贸市场在鱼腥气中“醒来”。

  门口的水产区,氧气泵低声嗡鸣,水箱里肥壮的包头鱼不时甩出水花。“现在可方便啦,注氧打包,能活三天!”卖了十几年鱼的洪玲玲笑着说,她亲历了这条鱼从线下走到线上的变迁,“外地游客直接下单,我们就能寄到家。”礼盒装的“淳鱼”,已成“可带走的千岛湖味道”。

  但这远非全部。火腿高悬,野生鱼干铺满,散发出浓郁咸香。这里是时间的发酵场,也是游客最爱举起相机的地方。“鱼干、笋干、溪水虾干,都很抢手,”商户周建民一边打包一边说,“一些游客在饭店尝过,回头就来市场找。”2024年国庆期间,这里曾创下三百万元销售额。菜市场,不再只是本地人的厨房,更是淳安风物的展销会。

  随着大型超市不断扩张,千岛湖的老牌菜市场——冬瓜坞、火炉尖、南苑等,虽不复往日摩肩接踵,却仍是本地味道最顽固的保留地。角落里的神仙豆腐清苦回甘,玻璃罐中的本地酱菜咸香袭人,芝麻糖、猫耳朵等小零食别处难寻。“超市虽方便,但有些味道只有老菜市场有。”76岁的王大爷还是喜欢逛菜市场。

  市场之外,自产自销区正经历一场“温柔革命”。全县设置19处便民惠农销售点、248个摊位,如毛细血管深入城区。来自汪宅村64岁的金凤,几乎每天准时“报到”。她说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再不用和城管“躲猫猫”了。

  而从47公里外梓桐镇赶来的吴竹凤,会卖茄子、土豆、花生,最近还添了一些含苞的荷花——“2块钱一朵,城里人喜欢!”更让她安心的是,枇杷、西瓜上市时节,县综合执法局联合千岛湖镇在社区设置了50个便民直销点,“再也不用担心卖不完烂在地里了”。

  “疏堵结合”不是一句空话:执法队员们推行“一户一格”“果蔬分离”,劝离占道经营,却也主动帮农户抬筐挪架;他们查处乱摆乱放,却也开辟临时疏导点——让卖荷花的吴竹凤、卖鱼干的周女娣、卖辣椒的王建国,都有了不怕日晒雨淋的落脚处。

  变革还从线下延伸至云端。随着“数字化市场智慧监管系统”正式上线,淳安依托“市场在线”与“浙里办”平台,为“千岛农品”插上翅膀。鱼摊老板王先生是受益者之一:“现在线上线下同时做,每天大概能多赚2000多元!”他熟练地翻看手机订单,“杭州的客人上午下单,下午鱼就能送货入户。”

  市场的色彩正不断丰富:本地居民低头挑菜,熟悉的讨价还价声起伏不断;外地游客举手机拍鱼干,扫码、直邮一气呵成;梓桐镇的荷花与威坪镇的辣酱在同一个自产自销点相遇;数据流与人情味,在二维码和现金之间无声交融。

  老市场根脉未断,新秩序向民生倾斜。千岛湖的市井烟火,在坚守与变革中完成自我焕新。

  夜色与人烟——外摆区中的街巷新语

  夜幕垂下,千岛湖街巷逐渐苏醒。沿街餐饮店外摆开桌椅,市民游客坐等、吃饭、闲聊,谈笑声与叫卖声交融,市井“烟火气”在夜晚升腾。

  “多亏外摆政策,客人多了最多一晚上翻桌七次。”餐饮店主余美英欣喜地说。这已成为千岛湖夜晚一景,是本地人惯常的风景,也是游客渴望体验的在地生活。

  自2019年试行“出店经营”政策以来,这样的场景渐成常态。外摆不仅拓展了消费空间,也为旅游城市注入了更浓的市井气息。

  但“外延”并非无序。规范,成为关键词,外摆管理实行了“三个一”机制:一份承诺书、一组分类垃圾桶、一条通畅人行道,背后是一场关于“如何经营烟火气”的静默改革。

  “我们主动上门,引导商户文明外摆——不占盲道、不扰民、不污染环境,”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区中队中队长余士刚表示。柔性执法与审慎监管并行,三次不规范将取消外摆资格。

  政策红利下,更多变化在街头发生。银泰城小广场每天准时升腾“烟火”;睦州食府打破包厢模式尝试外摆,推出适配外摆的实惠菜单,傍晚客流增三成。“10元吃饱、58元吃好,消费门槛低了,人情味更浓了,”市民徐先生感慨。此外,今年部分五星级酒店的美食也开始摆上街头。

  夜幕降临,骑龙巷彩灯点亮。作为外摆“原始者”,这条122级台阶的老巷,汇聚美食、文创与非遗传习。“安上粉皮”店外常排长队,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李洁玉和徐鑫夫妇说:“旺季一天卖四五百份。”石阶上下,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

  本地居民对此感受复杂但总体支持。“还是喜欢这样,热闹,有人气。”在千岛湖镇居住了三十多年的胡双灯坦言,“现在规范了,卫生也比以前好。”而71岁的洪奶奶在巷中从容捣芝麻:“我们都持证摆摊,卖的是地道淳安味道。”

  目前,淳安已打造11处示范外摆区,发展外摆商户97家,带动周边商铺营收平均增长20%。2019年首批试点的鱼街和滨湖路步行街,已成为市民游客喜爱的打卡地。

  灯光柔和,人声熙攘。外摆区成为街巷的“延伸舞台”。烟火依旧,却更有尺度;街巷仍忙,却更从容。这份喧闹中的秩序,正是小城走向未来的温柔底气。

  水的馈赠与新生——烟火气的变奏与升华

  千岛湖的一泓碧水,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淳安小城生命力的源头。它塑造了这座城市最本真的模样,也推动着它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向前。从“因水而名”到“因水而强”,淳安的烟火气,正是在这湖水的滋养与激荡下,完成了一场深刻而动人的变奏与内涵升华。

  水,是淳安最深厚的底色。它馈赠了湖里的有机鱼、溪中的鱼虾,塑造了“靠水吃水”的饮食哲学与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而如今,同样是这湾湖水吸引来的八方游客,为淳安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流、消费理念与多元文化的到来,并未冲淡本土味道,反而像活水汇入湖中,激荡出更丰富的生态——早餐店里为游客调整的辣度,菜市场里发往全国的快递包裹,外摆区里天南地北的谈笑,都是这道“水命题”写下的新答案。

  贯穿淳安烟火气的,始终是“变”与“不变”的深刻辩证。不变的,是对本土味道的执着、街坊邻里间熟稔的默契,是根植于水土、顺应时节的生活方式的内核。那份从油条到鱼头、从菜场到灶台的认真和踏实,是烟火气中最坚韧的锚。变的,是面对新机遇更开放的心态,是早餐门脸变成扫码点单的“小吃矩阵”,是菜场商户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是城管从执法者变为服务者,为自产自销的农人“安家”,是“新淳安人”带来的微创新,是游客渴望融入的在地体验。

  然而所有的“变”,都不是为了取代,而是为了更好延续那些“不变”。规范的管理守护了街巷的秩序,也让烟火气更从容、更可持续;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外来的口味,反而让本土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得更远。

  历经锤炼与升华,淳安这股愈加蓬勃的烟火气,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它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游客追寻的不再只是湖光山色,更是那碗滚烫的米羹、那个喧闹的菜市场、那排灯火可亲的夜市外摆——一种真实可触、带着温度的地道生活。

  它是在地文化的活态展示。淳安酒家墙上的历史照片、德馨园锅铲翻炒的“活历史”、骑龙巷传来的睦剧唱腔,文化不再静默于博物馆,而是在吃喝往来间自然流淌、传播。

  它是社区韧性与认同感的源泉。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熟悉的老板、不变的老味道、得以保留的老菜场,成为维系本地人归属感与情感认同的稳定器。

  它是城乡融合与共富的纽带。自产自销点为农户打开了进城之路,农家乐、民宿产业反哺乡村,“千岛农品”借数字化飞出山湖,共同绘就城乡互促共富的新图景。

  一城烟火漫湖生,水的馈赠,造就了淳安的过去与现在;而水的脉动,则预示着它不断向前的未来。这里的烟火气,终将在变与不变的平衡中,生生不息,袅袅不绝。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