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 ||
| ||
| ||
| ||
| ||
| ||
|
初秋清晨,千岛湖秀水广场上,二胡声悠悠扬起,鼓板轻击。一群平均年逾六旬的老人组成的民间戏班,拉开了一天喧闹的序幕。老生一开腔,原本跳广场舞的人群渐渐围拢,晨练的市民也驻足聆听。在娱乐方式日趋多元的今天,这缕乡音恰似时光的温柔回溯,让故乡的“声”记忆清晰如昨。
■记者 汪苏洁
乡音浮沉:从剧团荣光到戏班守望
这个戏班来自屏门乡齐坑村丁家畈自然村。村庄虽小,唱戏听曲的传统却源远流长——村里曾有正规的丁家畈剧团,七八十年代时风光无限,绝非“草台班子”,而是文武场齐全、能唱全本《碧玉簪》《梁祝》的专业团队。
“去哪个村演出,哪个村就像过年,幕布拉起、汽灯点亮时,台下黑压压全是人,散场后观众总不肯走,非要加唱几段。”原剧团成员王志良回忆时,眼里仍闪着光。
然而,九十年代后,电视、录像厅、智能手机相继兴起,戏曲的“声”渐渐被覆盖,观众日渐减少,许多专业剧团无奈解散,丁家畈剧团也未能幸免。“观众走了,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的人也不怎么看戏了”,王志良的话语里藏着对乡音沉寂的惋惜。即便乡音渐弱,王志良、王水华等一群人对戏曲的热爱始终未减。二十年前,怀着对这份乡土“声”韵纯粹的执念,他们自发重组戏班——成员里既有原剧团的老伙计,也有被戏曲魅力吸引而来的新爱好者,二十余人各展所长,弹唱吹拉间,让这一方乡音在岁月中得以延续。
如今戏班成员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53岁,没有经费、没有专业背景,却自带乐器、自添行头,白天忙活计,晚上雷打不动地聚在一起排练,让村庄的夜晚重新响起熟悉的旋律。
更难得的是,戏班还主动承担起传播使命:不仅吸引更多乡亲关注本土戏曲,还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拓展舞台,学习新唱腔、拍摄演出视频,跨越地域阻隔与更多戏迷互动,让传统乡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76岁的王志良如今仍是戏班的二胡主胡手,戴老花镜的他琴筒倚在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一曲《黛玉葬花》如泣如诉。“十六岁开始学二胡,苦练好几年才进剧团,那时候大家都想进剧团。”他说,“现在看戏的人少了,但只要还有一个听众,我就会继续下去。”言谈间,眼角的皱纹泛起,如年轮般镌刻着岁月留下的执着。
乐器传情:“声”里的传承密码
戏班的二十多位成员中,有务农的、做小买卖的、退休在家的,可一旦执起乐器、开口唱戏,便仿佛换了个人。他们以乐器为媒,让承载岁月的“声”记忆在代际间流转,而这份传承的密码,就藏在一个个与乐器相伴的人生里。
二胡手王志良头发花白,握二胡时眼神却亮如少年。“年轻时白天务农,夜晚跟老师傅口传心授学习,没教材,手指磨得血泡反复破茧也情愿,买把二胡要攒好久钱,全凭热爱。”
这份执念让他不止步于二胡,更自学胡琴,靠音乐书插图摸懂五线谱,还搜集了六十多本乐谱。“二胡拉的是心里话,高兴时亮堂,悲伤时呜咽。”指尖的厚茧见证着他的坚守,“脑子里上百首曲子是宝贝,有人学我就教。”让二胡的“声”成为传承的火种。
72岁的王水华是戏班的板鼓师傅,亦是原丁家畈剧团最后一位板鼓传人。他家三代打鼓,那只板鼓已用了数十年,鼓槌磨得发亮,敲出的声音却依旧清亮。
演出时他常微闭双眼,头随节拍轻点,似在鼓点中与岁月对话。“板鼓是戏的灵魂,节奏全仗它掌控。”他轻抚板鼓说道,“我爹传我这门手艺时说,打鼓不是打木头,是打心跳——打出戏曲的脉搏,打出这乡音最深处的魂。”
虽儿子未承技艺,但5岁小孙子偶尔跟着打鼓的模样,让他窥见了传承的希望。“别看孩子小,对板鼓节奏掌控得可好,可能就是家族基因里带的。”王水华说着,眼里泛起自豪的光,“他也喜欢,总凑到我跟前,催着我陪他一起打。”即便孙子还未敲出完整的曲子,这份懵懂的热爱,已让王水华在坚守中多了份笃定的期盼。
老艺人的坚守之外,中生代正接过“声”的接力棒。53岁的郑琳芳是戏班最年轻的成员,管后勤也当二胡副手。她出自戏曲之家:80岁父亲郑金良曾是淳安睦剧团的演员,转行后仍喜欢弄弦哼唱,母亲也是铁杆戏迷。
“我爸爸到现在还在学习乐器表演呢,他可是我们戏班的‘粉丝’。”受此感染,她坦言:“不能让这乡音断在这代。”这份使命感,让她主动扛起创新传承的责任,每逢节假日,就组织年轻人协助拍摄、剪辑视频,借助新媒体让戏曲的“声”跨越山海。
戏曲的魅力,更吸引了“外乡人”加入。洪桂香是嫁到丁家畈的外村媳妇,刚来时寡言少语。一次看戏时随口跟着哼唱,清亮的嗓音被老演员发现,便鼓励她学戏,随后加入了戏班。“起初连台都不敢上,只站在最后排跟唱。”洪桂香说。
如今她已是戏班当家花旦,《打猪草》《看花灯》等曲目唱得字正腔圆。“戏曲给了我另一个家。”她微笑着说道,眼中闪着光。受戏班创新氛围影响,她也通过抖音学戏、发戏,让自己的唱腔被更多人听见。
还有默默付出的司机郑林军,虽不是科班出身,却成了传承路上的重要基石。他不仅负责接送演出,更是热衷二胡的爱好者,技艺虽不及老师傅,却总提前到场摆桌椅、忙前后。闲暇就抱琴请教,“不图上台,就喜欢这氛围,大家开心我就高兴。”
他们没有华服与专业音响,几把二胡、一副鼓板、一个锣鼓、一把胡琴,再加一副好嗓子,便是全部家当。可正是这些“家当”发出的声音,在老艺人的坚守、中生代的接力、爱好者的守护中,奏响了山村里最深情的旋律。
以戏为媒:滋养乡邻连接城乡
齐坑村丁家畈自然村与许多乡村一样,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流。平日里村里多是老人,白昼安静,夜晚寂寥,孤独曾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而戏班的存在,正悄然改变着这一切,成为村中最重要的文化纽带——演员在演奏与演唱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观众也在熟悉的乡音里寻得情感归宿。
这样的改变,离不开曾任该村支部书记的王中华一直以来的默默支持。从场地提供、组织协调,到联系外出学习,这位老书记始终站在戏班背后,做他们最坚实的依靠。如今王中华也是戏班的“专属司机”之一,负责外出演出时的接送;在他影响下,爱人方六莲也加入戏班唱戏,与洪桂香搭档,让戏班的“声”里多了份温情。
戏班的存在不仅充实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悄悄改善了村里的风气。以往农闲时,村民常聚在一起打麻将,时有争执和抱怨;如今,越来越多人走向戏台,有的学唱戏,有的学乐器,精神生活丰富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
72岁的李大爷几乎场场必到,子女在外打工,一年回来一两次,“听戏就像回到年轻时候,什么往事都涌上心头。”60岁的王大伯更是真切受益者:“以前没事就打麻将,输赢不说,人也没了精气神。现在跟着学二胡,虽然拉得还不准,但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希望到时候能加入戏班,让自己的琴声也成为戏班的一部分。”
更令人欣喜的是,戏班还尝试“送戏进城”。在王水华和郑琳芳的组织协调下,他们得以在千岛湖秀水广场举办公益演出,带着几十年沉淀的技艺走进了县城。
这场演出不仅让老一辈重温了记忆里的乡音,更吸引了一些年轻人的目光:有带孩子散步的妈妈停下脚步,轻声解释这是什么剧种;有拍照打卡的年轻人把视频传上短视频平台;还有游客好奇张望,虽然听不懂唱词,却依然被旋律吸引。送戏进城,让故乡的“声”有了与外界对话的新窗口,传统文化也正以朴素的方式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演出结束,观众渐渐散去。戏班成员一边收拾道具,一边商量下次排练的时间。“只要还能唱、还能拉,戏班就不会散。”大家伙相互凝视,语气坚定。
无论是戏曲的旋律,还是这些坚守的老人,都在这个时代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他们或许改变不了戏曲式微的大势,但却以自己的方式,让故乡的“声”记忆在时光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只需静静聆听、静静欣赏……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王志仙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